“曾家山”地名考
2022-07-15粟舜成
粟舜成
曾家山大门(粟舜成/供图)
曾家山初名大漫天岭,亦名藁本山,俗名曾家河,大名曾家山。位于秦巴南麓、川北门户、广元朝天东北,平均海拔1400米,面积737平方千米,其中朝天区586平方千米、旺苍县151平方千米,覆盖曾家镇等5个乡镇、朝天镇2个村及旺苍县天星镇6个村、盐河镇2 个村,素有“溶洞王国”“石林洞乡”“小养胜地”之美誉。曾家山依托川陕结合部、蜀道亚高原的区位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养生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特殊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曾家山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名文化。
初名“大漫天岭”
唐代以前,古籍文献并无“曾家山”地名的记载。唐代时,曾家山称为“大漫天岭”,朝天岭称为“小漫天岭”。漫天岭,因山岭高入云端,遍布天空,故名。“漫天岭”一名最早见于中唐诗人元稹的诗作《漫天岭赠僧》:“五上两漫天,因师忏业缘。漫天无尽日,浮世有穷年。”《题漫天岭智藏师兰若僧云住此二十八年》:“僧临大道阅浮生,来往憧憧利与名。二十八年何限客,不曾闲见一人行。”《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见贺》:“初因弹劾死东川,又为亲情弄化权。百口共经三峡水,一时重上两漫天。尚书入用虽旬月,司马衔冤已十年。若待更遭秋瘴后,便愁平地有重泉。”之后,“漫天岭”“大漫天岭”地名屡屡见诸古诗词、古籍文献中。如晚唐诗人高骈《入蜀》:“万水千山音信希,空劳魂梦到京畿。漫天岭上频回首,不见虞封泪满衣。”晚唐诗人罗隐《谩天岭》:“西去休言蜀道难,此中危峻已多端。到头未会苍苍色,争得禁他两度谩。”(注:谩天岭即漫天岭)。晚唐诗人韩昭《从幸秦川过白卫献诗》:“吾王巡狩为安边,此去秦亭尚数千。夜照路岐山店火,晓通消息戍瓶烟。为云巫峡虽神女,跨凤秦楼是谪仙。八骏似龙人似虎,何愁飞过大漫天。”北宋诗人张先《漫天岭》:“不独高明不可谩,仍知不似泰山安。五丁破道秦通蜀,却被行人脚下看。”南宋诗人郭奕《题漫天坡》:“大漫天是小漫天,小漫天是大漫天。只因大小漫天后,遂使生灵入四川。”明代诗人杨慎《西路杂述》之二:“路学盘蛇上,人缘磨蚁旋。深于小有洞,阴过大漫天。”
曾家山汉王老街(钟卫东/摄)
北宋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卷277《后唐纪六》亦有“漫天岭”之载:“五代唐长兴元年(930),戊戌,董璋引兵趣利州,遇雨,粮运不继,还阆州。知祥闻之,惊曰:‘比破阆中,正欲径取利州,其率不武,必望风遁去。吾获其仓廪,据漫天之险,北军终不能西救武信。’”
藏励酥等编,1931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漫天岭”进行了释义:“在四川广元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大漫天、小漫天二山,皆极高耸。唐罗隐有诗。一名藁本山。五代唐清泰初孟知祥置大小漫天二寨。”
史为乐主编,2005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大漫天岭”条释义:“大漫天岭,一名漫天岭、藁本山,在今四川广元市北三十五里,与小漫天岭相连。山高路险,孟知祥于此置大小漫天二寨。《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元年(934),山南两道节度使张虔钊降蜀,孟知样遣‘宁江节度使张业将兵一万屯大漫天以迎之’。即此。”
亦名“藁本山”
元代时,曾家山称为“藁本山”,因山中生长茂密的草本植物“藁本”而得名。“藁本山”一名最早见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李祖仁的《广元路复行古道记》:“元统间,或言藁本山路为捷者,佥以为难,格而弗举,单辞传闻,前政者信之,建白频仍,爰事改作。山高溪深,林木幽昧,径石荦确,工费倍常。”元中统年间(1260—1264),秦蜀行省(后改称“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为开通更近捷的蜀道,曾开通藁本山道路。
“藁本山”与“漫天岭”两个地名结合在一起则始于明代文献。如《大明一统志》卷68《保宁府·山川》载:“漫天岭,在广元县东北三十五里。山极高耸,有大漫天、小漫天二山……一名藁本山。”明正德《四川总志》卷14载:“大漫天岭、小漫天岭,一名藁本山,二岭相连,在治东北二十五里。”明嘉靖《保宁府志》卷2《舆地·山川·广元》载:“漫天岭,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名藁本山。峻出云表,有大、小漫天二山,风景苦寒,虎狼交迹,人无常居,耕无常获,故地不税焉。宋乾德时,王师伐蜀。蜀王烧绝栈道,退保葭萌。遂击金山寨,又破漫天寨。蜀人退保大漫天寨。拔之,追至利州。”
曾家山赏日出(钟卫东/摄)
清代以后方志文献亦有“漫天岭”“藁本山”的记载。如清乾隆《四川保宁府广元县志》卷2《封域·山川》载:“藁本山,县东北十里起,上小漫天岭、大漫天岭逶迤四十里。上白羊栈、虎狼沟,上高岩梨树垭、麦子坪,登广尔山至土地林。下山交汉中府宁羌州界,嶓冢山相接,统名藁本山。”清嘉庆《大清一统志》卷390《保宁府·山川》载:“漫天岭,在广元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大漫天、小漫天二山,皆极髙耸。唐罗隐有诗。一名藁本山。”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68“四川三”记载则更为详细:“大漫天岭,县东北三十五里,峻出云表。又北为小漫天岭,二岭相连。一名藁本山,蜀道之险也。后唐清泰初,山南西道帅张虔钊及武定帅孙汉韶以二镇降蜀,知祥遣军屯利州及大漫天以迎之。宋乾德中,王全斌伐蜀,蜀人于此置大小漫天二寨。全斌别将史进德夺其小漫天寨,至深渡。蜀人依江列阵以待宋师。击之,夺其桥。蜀人退保大漫天寨。复击破之,追至利州城北。是也。”
俗名“曾家河”
清道光以后,曾家山俗称“曾家河”,因曾有曾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曾家河”一名最早见于清严如煜撰、道光二年(1822)成书的《三省边防备览》。其卷1《舆图》之2《边境交界相连险要图》记载了“曾家河”地名;卷6《险要·上》亦载:“广元曾家河至宁羌石垭子三十里,各路虽皆相通,鸟道羊肠,仅可攀援而过。”
清道光五年(1825)冬,广元知县曾逢吉出资修通曾家山麻柳赵家垭险道(古称“阎王碥”)。道光六年(1826),刻《阎王碥道路碑》(碑在今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赵家垭路旁)以记之:“净音寺分二道:左走李家坝四十里,右走曾家河三十里……特调保宁府广元县正堂加三级、恩加二级、卓异加一级、记录十二次,曾逢吉撰。大清道光六年二月初八日立。”
1983 年,四川省广元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的《四川省广元县地名录》之《曾家区概况》载:“曾家河,以秦家湾小沟曾有曾姓居住而得名。”并载:“曾家湾,在曾家人民公社白鹰大队,曾有曾姓住此,故名。”“曾家沟,在平溪人民公社大竹大队,沟旁曾有曾姓居住,故名。”
蒲孝荣主编,199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曾家河”条释义:“曾家河,广元市朝天区曾家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市区(广元市朝天区)东北33公里,地以河名。聚落呈矩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在此置乡苏维埃。”
曾家河畔形成集市,取名曾家河场。如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稿》第一编卷2《舆地志二·山川·十一区名山》载:“白羊栈右下五里即蛇藏沟,樵斧不入,上十里即虎狼沟,已开垦通行,二十里抵曾家河场市。”
以曾姓命名的地名还有曾家乡、曾家区、曾家人民公社、曾家镇。如1994年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广元县志》之《建置沿革卷·政区》载:“曾家区,位于广元县城东北70 公里曾家河。清末属干河乡(李家坝)茅坝堡。民国初属第十一(李家)团区。1940 年改设曾家乡。1950 年建立曾家区。”戴均良等主编,2005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曾家镇,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东部。镇人民政府驻曾家河。红军长征时在此置乡苏维埃政权。1940 年改置曾家乡。1950 年置广元县曾家区公所(第九区),并置曾家乡。1958 年为曾家人民公社。1984 年社改乡。1992 年平溪乡及中子镇尧坪村并入置曾家镇。”
2021 年朝天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曾家山共有曾姓人口120余人,主要分布在曾家镇石烛村、尧坪村,李家镇流水村、王家垭村,两河口镇黄家村、大尖山村。而李家镇流水村一组曾姓人口占了曾家山曾姓人口的80%。据两河口镇黄家村村民曾玉秀介绍,曾氏祖先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因失掉土地,在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正月颁布《招民填川诏》,让湖广人移民四川大背景下,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保宁府广元县茅坝堡秦家湾(今曾家镇曾家河)落户。清嘉庆年间,再迁今两河口镇黄家村,世代相承300多年。82岁高龄的李家镇流水村村民曾照全介绍,流水村曾氏祖籍保宁府广元县曾家桥,清康熙年间移住旺苍县大院乡曾家坪,民国初迁今朝天区麻柳乡,1951年再迁今朝天区李家镇流水村五根树、彭家坝,子孙繁衍,发展成为有100余人的曾氏家族。
曾家山钓滩河(谢谦/摄)
曾家山之秋(钟卫东/摄)
曾家山之夏(钟卫东/摄)
大名“曾家山”
2006 年3 月,曾家山旅游开发拉开帷幕。从此,曾家山的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为精准反映当地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特征,体现“名实相符”的原则,推行地名标准化、规范化,朝天区人民政府遵循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四川省地名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将“曾家河”更名为“曾家山”。因曾姓聚居而得名的“曾家山”地名便应运而生。2006 年4 月19 日,《广元日报》头版刊文《曾家山旅游开发打破千年沉默》,“曾家山”一名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2006年6月30日,曾家山景区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7月17日,《四川日报》第6 版刊发《曾家山狗熊“重出江湖”》。“曾家山”地名文化逐步引起社会各界关注。2011 年12 月,曾家山建成“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2017—2021年,曾家山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2020年,曾家山跻身百座“世界避暑名山”榜。
曾家山自古就是一处养生胜地。其旖旎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民俗风情,曾吸引晚清名臣曾国藩驻足游览。据檀作文译注、201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曾国藩家书》卷2《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致六弟九弟书》附录,以及清黎庶昌等撰、2017年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年谱》卷1《嘉庆十六年至咸丰二年·道光二十三年》所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六月,曾国藩钦命为四川乡试正考官,七月初八动身赴任。七月二十三日入蜀,越七盘关,登大漫天岭(今曾家山),惊叹于曾家山丰厚的康养文化底蕴,即兴而作《养身要言》:“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不藏怒焉,不宿怨焉。右仁,所以养肝也。内而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右礼,所以养心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事有恒,容止有定。右信,所以养脾也。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裁之吾心而安,揆之天理而顺。右义,所以养肺也。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右智,所以养肾也。”曾家山至今还流传着“伴师一夜眼,胜读十年书;常爬大漫天,健康走人间。”“曾家山上走一走,多喜多福又多寿;曾家山上站一站,无灾无难保平安”的民谣。
曾家山与名人结缘,更与历史相伴。据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稿》第五编卷20《武备志一·兵事》载:“汉建安二十年九月,曹留夏侯渊守褒斜,别将营秦蜀交隘,刘备善法正策,遣黄忠督师出葭萌,跨藁本山(今曾家山)夜袭天荡,擒夏侯尚,夏侯渊拒之,进迫定军山。”“明崇祯十年,陕西贼炽。李自成混天星过天星等,以十月丙寅由宁羌趋攻广元……一由麦子坪(属今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关口坝村)、梨树坪(垭)(属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两河村)入广元。总兵侯良柱驻广元,贼至,力战阵亡,有尸无首。”“清康熙十三年甲寅,吴三桂据云南以叛,僭称周……伪总兵陈国良据藁本山,清之粮夫被获者割其鼻。至十二月,王师无粮,退陕西,广元复为吴据。”
让地名文化“活”起来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认为,“地名文化融合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情感性,是内容极为丰富、底蕴极为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地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文化内涵,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基于此,2021 年以来,朝天区组织人员着手编撰《曾家山地名录》,对曾家山地名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广泛收集有关史料典籍和档案资料,开展翔实细致的考证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老地名的宣传,联合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片《我们的家园·曾家山》;以曾家山得天独厚的人文与大自然景色为背景,拍摄电影《老兵刀锋》。
曾家山婚嫁(钟卫东/摄)
麻柳刺绣(钟卫东/摄)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曾家山是蜀道历史积淀形成的活化石,折射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印痕和时代特征,是广元不可复制、不可多得的旅游名片。为此,2021年8月,广元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北部城区,实现曾家山、黑石坡片区与主城区相向发展,打造城市“会客厅”;以曾家山为重点发展康养产业,深入挖掘人文资源和民俗文化、地名文化,讲好当地历史故事,高标准建设曾家山旅游度假区。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朝天区充分利用“曾家山”名片,全面加强地名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弘扬与创新开发,让地名文化真正“活”起来,驱动地名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实施好文旅品牌建设等“八大工程”,将曾家山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广元“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