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当代诗词曲创作与批评高端论坛综述
2022-07-15王兆鹏
王兆鹏
2022年5月14日,当代诗词曲创作与批评高端论坛开幕式现场(杨明强/摄)
2022 年5 月14 日,由中国韵文学会、中国词学研究会、中国散曲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高校诗词工作委员会、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中华诗词学会现当代诗词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华诗词学会创作工作委员会(筹)、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22·当代诗词曲创作与批评高端论坛”在成都金河宾馆举行。受疫情影响,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中南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诗词学会高校诗词工作委员会、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作委员会、四川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杂志社、诗刊杂志社、中国艺术家杂志社等国内著名高校、文化、科研、学术、传媒等70 多个单位的110 名专家、教授和诗词曲代表作家、艺术家、媒体人,围绕当代诗词曲创作与批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本次论坛,是名副其实的“高端”,标志有二:一是与会者多高端学者;二是线上线下的讨论多高论高见。
与会学者有“三高”:
有年高德劭者,如88岁的刘庆云教授、87岁的谢桃坊研究员、80岁的董乃斌教授、行年80的门岿研究员,都壮心未已,宝刀不老。刘庆云曾长期负责中国韵文学会的运作,为学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次她在线上的诗词吟唱,不失当年风采,韵味十足。谢桃坊提交的论文《律词观念的现代词学意义》,仍有理论锐气和深邃思考。董乃斌《传统诗词曲原理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揭示中国古典诗词曲的叙事传统,对现当代诗词曲创作有着深刻启示。门岿提交的论文《古代诗词曲在当代的新变体——“中华诵”》倡导创造新体诗歌,值得重视。
有学高誉隆者,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诗词学会高校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曹顺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文学评论》原主编陆建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杜桂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等。
有名高学富者,有以旧体诗获鲁迅文学奖、一诗成名天下知的四川大学周啸天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当家花旦、中南大学杨雨教授,曾红透网络的美女诗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倚云教授等。
论坛的高论高见,首先体现为六大融合。
一是诗词曲融合。受学科分类、分体的影响,一般学术会议常诗词曲赋各自为阵。30 年来,我只参加过2001 年在锦州由周云龙教授主持的词曲研讨会,正是在那次会上,我和赵义山会长首度相识。本次论坛,是我首次参加的当代诗词曲合开的研讨会。不少会议论文将诗词曲合并起来观照与思考,如门岿先生的《当代诗词曲在当代的新变体——“中华诵”》、何希凡教授的《诗词曲生长的文化语境与创作指归》等,视野宏通,见解深刻。
二是创作与批评融合。参加本次论坛的,不仅有从事批评与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更有专力创作的诗人、作家,如著名诗人李子和著名作家杜阳林等,王玉明、罗辉、周啸天、赵义山、星汉、周成村、韩倚云等,更身兼学者与诗人。李子自述其词借鉴小说影视手法的实践意义,杜阳林强调了古典诗词对其小说创作的启迪,现身说法,极具史料价值。周啸天以学者兼诗人特有的审美眼光,提出一种审美原则:“想不到的好”,像他的名作“不蒸馒头争口气”诗一样,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罗辉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对比古今文学批评,指出当下诗学批评的理论性不足,颇具卓识。
三是古今融合。与会的古今文学研究者,都主张消除新体诗与旧体诗词的对立隔膜,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与繁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李怡认为,新旧诗都要表现时代精神,也都具有精神史价值。西华师范大学何希凡教授更从学理层面和历史层面,深入论证了诗词曲共同生长的文化语境与相同的创作指归,指出现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诗词曲与新诗创作,必然要契合现当代文化语境、契合现当代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这样才能和谐共荣。王玉明教授也强调旧体诗与新体诗各有千秋,应互相包容、互相补充、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二者共同构成当代诗坛和近当代诗史,解构其中之一就不是完整的诗坛和诗史,新体诗和旧体诗各有千秋,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谁也不能替代谁,更不能否定各自在现当代诗史和诗坛的地位作用。李舜华教授也主张旧诗与新诗,都要回归为一种文体、一门艺术,成为各自写心与写生的载体。
四是中外融合。研究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两位大学者陆建德、曹顺庆教授,用中外融合的眼光来审视当今文学史研究的不足。陆建德以林纾和章太炎为例,指出新旧文学并非截然对立,过去的研究忽视了新旧文学的间性,有些作家研究往往标签化甚至污名化。曹顺庆则指出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三缺”:缺少中国话语、缺少横向发展、缺乏多民族文学史观,都切中肯綮。景志明教授通过李白与但丁的比较,深化了对李白诗歌特质的认识。徐志啸教授以《吴宓诗话》所论莎士比亚的永恒魅力,提示诗词创作要注意表现人类共通的心理,要言不繁,启发良多。
2022年5月14日,赵义山(左)、王兆鹏(中)、杨雨(右)在当代诗词曲创作与批评高端论坛开幕式上交流(杨明强/摄)
五是文学与科学融合。文学研讨会从来都只有文学研究者参加,本次论坛却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倚云教授两位科学家出席。韩倚云用自己的创作实例,论述了科学思维与诗学情怀结合所带来的异量之美、所开辟的诗词新境界,新人耳目。
六是创作与吟唱传播融合。本次论坛,诗词吟唱的讨论,是一大亮点。赵敏俐详实梳理了作为古代文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的吟诵,介绍了近年传承整理中华吟诵的成果及其历史意义。刘庆云《诗词吟唱示例》、白宁《当代词曲音乐创作及演唱的思考》、丁淑梅《词曲吟唱与当代传播》、于广杰《刘崇德先生的诗歌创作与诗歌吟诵》、杨赛《折杨柳的演变》、张珊和金中的《吟诵并非绝对的“平长仄短”:论吟诵“有控制的自由”》、薄克礼《当代诗词吟唱面临的几个问题》、李令春《吟诵中的音乐思维:以〈青玉案·元夕〉为例》等,既有理论探讨,又有现场演唱,令人赏心悦耳,在获得思想智慧启迪的同时,又领略了不同的吟唱风格。董天策《当代古体诗词在网络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推广》、杨雨《古典诗词的全觉传播对当代诗词的启示》、张金英《评点鉴赏与当代诗词传播》、蓝天果《书法与诗词传播》,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当代诗词传播的路向和策略。
高论高见,其次体现在六大论题上。
其一曰正名。当代诗词,或称旧体诗,以与新诗相对;或称“自由曲”“自度曲”。作为继古代诗词曲而生的“第四大诗体”,赵义山主张以“新歌”来指称当代诗歌“共同体”。而门岿则力主称“中华诵”。“中华”是“当代”“当今”的意思,“诵”则是与“诗”“词”“曲”并列的概念,中国诗歌经历了诗词曲古代阶段,到了当代进入“诵”的新时期,形成了一种新诗体。孙和平则探讨了“中华诗词”概念的内涵及其成因,各有新见。
其二曰辨体。莫真宝《当代旧体诗体派论》,梳理了当代诗坛有三派:传统派、歌德派、先锋派,分别对应风雅体、老干体、实验体,颇切合诗坛实际。廖可斌《诗与歌》则辨析了诗与歌的关系。认清诗与歌的关系,有助于确立处理当代诗歌与音乐关系的原则,探索当代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路径。张四喜和高益荣分别探讨了散曲的套数和雅俗问题,周成村则讨论了南散曲研究中音韵和曲谱问题。
其三曰入史。当代诗词能否入史,一直争议不断,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与古代文学研究者之间尚未完全达成共识。本次论坛的学者,讨论的不再是当代诗词要不要入史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入史的问题。谭光辉《现当代传统诗体创作应否入史之论争的核心问题思考》认为,白话诗与古体诗并没有深刻的矛盾,二者完全可和平共处,而且可互相借鉴学习提高。关键是要表现时代精神,适应现代世界格局、科技发展、人类文明新成果,创造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状态。王珂的《旧体诗怎样入史:当代诗词的现代性建设策略》认为当代诗词的现代性建设任务是守常应变、守正创新地建立现代语体和现代诗体,完善现代技法,借鉴新诗文体建设的经验,减少语体雅化和俗化、诗体定型和自由、启蒙功能和治疗功能的对抗。
2022 年5 月14 日,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CCTV《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主讲嘉宾杨雨在当代诗词曲创作与批评高端论坛上作专题学术报告(杨明强/摄)
其四曰指向。不少论文探讨当代诗词的路径和发展方向。李葆国认为,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应是中华当代诗词审美追求的创作方向。李少君则强调诗歌应抒情与修辞并重。潘殊闲指出当代诗词创作存在六大困境,提出九大举措以应对解决,颇有理论性和操作性。曾令琪则尖锐指出,当下中国诗歌内在超越的人文精神、生命至上的人本精神、与人为善的人道精神流失严重,亟待回归。
其五曰评人。本次论坛评论当代诗人词家创作优劣得失、风格特色的文章不少。如和谈评述了天山诗派领军人物星汉诗雄豪雅健的主体风格,陈麦岐探讨了吴孟复的诗论承续与诗论实践,钟克勋论析了郑临川先生古体诗词创作的时代特征,星汉、熊笃、周啸天、刘炜评从不同角度评析了赵义山诗词曲的特色,子川则探讨了罗辉集句诗的成就,徐耿化评析了周成村散曲题材广泛、注重细节描写、构思精巧等特色,刘慧宽梳理了近现代湖湘诗人群体与诗词创作的成就。其中马大勇的《以李子为中心的网络词群扫描》,探讨了活跃于网络的诗人词客李子、蔡世平、象皮、杨弃疾、殊同、沙子石子、无以为名等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既有学理性,又有历史感。
其六曰评古。沈金浩《通变观念突破意识与诗词创作》、杨景龙《中国诗歌抒情与叙事互动转换关系的多维思考》、田玉琪《两宋词用韵的当代启示》、杨亮《元散曲创作与诗词剧的融通》,都立足当代而反思古代,评古以鉴今。曹辛华注意到文言文写作与当代诗词的关系,尤别具只眼。
本次论坛,促进了诗人与学者之间、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学者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深化了对当代诗词曲创作现状和发展方向的认识,将会推动诗词曲创作和批评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