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22-07-15刘翠花
刘翠花
(甘肃省武威第十九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近些年,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程度逐渐加深,这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数学思维能力也成为初中生必要的能力之一。但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不利因素,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法较传统
近些年来,初中数学教学基本已经舍弃了“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但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言堂”的现象,使得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大多流于形式,尽管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却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进而影响了其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占据主体地位,而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但从目前实际的课堂教学来看,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认识存在不足,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完成教师所发布的各项学习任务,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极为被动的特点,并没有对数学问题进行主动的分析和思考,这便对其数学思维的养成和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强化教学情境创设。教师若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则势必要转变以往单一形式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创设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之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其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锻炼。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课堂提问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但从本质上来看,问题情境并非单纯地提问。教师在正式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需要综合学生的具体学情,针对性地开展问题设计工作,并且要保障问题的目的性,真正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深入理解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进行圆的性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便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来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圆的直径、等圆、弦以及弧等内容,进而提升其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水平。教师应当灵活设计多样化的问题,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实际对其进行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创新提出新的想法。
近些年来我国新媒体技术水平逐渐提升,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适当强化对于各种先进教学工具的应用,更加立体化和系统化地对数学知识相关定理和公式进行展示,这样一来便能够从听觉和视觉等多维度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去,达到高效锻炼数学思维能力的效果。此外,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其自身也要形成更加先进的教学观念,切实满足现代化教育的相关需求,这既可以保障教师本身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课堂整体氛围,进而助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对于学生未来综合能力以及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2.优化组织教学活动。除了教学情境创设以外,教师若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还应当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及教学方式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形成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落实在实际教学中,便体现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上,教师应当注重活动组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巧妙设置悬念的方式,让教学方式呈现出更加灵活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同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同时还要在其中精确展现出教学目的,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此外教师需要系统分析当前学生整体所具有的认知能力,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针对性地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以高效落实因材施教的要求。教师可以定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进行数学知识竞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将原本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汇总,这便可以让学生在竞赛中再复习一遍知识点,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随时回顾整个流程。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当组建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同小组成员之间就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在此过程中获取新的思路或突破学习瓶颈。此举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在强化学生团队意识以及合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提升学生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求异思维
1.鼓励学生提问。若想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求异思维的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唯有持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探索中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起到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重难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顺着这一思路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际内容展开进一步的明确,并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提炼出初中生比较感兴趣内容,用兴趣驱动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数学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以及形成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之一,所以教师需要合理进行问题引导,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并养成深度思考的良好习惯。从实际情况来看,数学知识基本上都能够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所以教师需要尽可能实现对于问题以及知识规律的有效融合,进而实现初中生本身数学认知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应当针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展开深层次的挖掘工作,进而帮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点产生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解读。教师在教学重难点的时候,便应当先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概念进行了解,接下来再逐步展开更为深入的学习。教师应当根据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关键点进行提问,比如针对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设未知数的技巧以及方程和实际问题的转化方法等等。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已解决问题的动力和主观能动性,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便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及其事项等进行详细分析,接下来便可以考虑更加深层次的问题,使得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实现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而学生不仅能够利用方程获取问题的最终答案,还能够在此过程中实现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产生的实践应用的过程,学生通过对于数学知识的不断学习能够切实提升其在发散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的时候应当加强对于知识形成全过程的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发现新知识,并能够充分联合生活实际,使得理论知识能够高效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上。此举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思维方法进行深入理解,并对具体的数学知识产生更加精确的掌握,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其数学学习深度以及广度的拓宽,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心,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教师需要注重创设更加生活化的情境,将原本抽象的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学会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学习、分析和解决。此举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而这种效果便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集中体现,有助于帮助其在后续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更好地应用思维能力进行有效解决。
例如,教师在进行相反数教学的时候,便可以将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挑选三位同学到讲台上站成一条直线,中间的同学代表的是0,其他两位学生同0 分别有1 米的间距,代表数字1。并提问其他两个同学是什么关系。相反数这一内容其实是属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学生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在教材内容学习之后对其形成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师并不应当采用长篇大论的形式进行讲解,而是应当通过简单的事物演示,让知识点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以便于为后续学生更好地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3.捕捉教育时机。为了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并通过这一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其形成更加独特的个性。而这种转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弥补灌输式教学的缺陷。同时,为了避免学生的独立思考出现盲目性,应该给其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线索。为此,教师应该适时捕捉教育时机,并将问题作为启发学生思考的载体。这样一来,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为了保障问题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节点:第一,在教学起始阶段进行提问。尤其是在导入环节,有效的提问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更加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为此,教师需要在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巧妙设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第二,在新知识的建构中进行提问。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不但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巩固其主体地位。第三,及时进行追问。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也容易对问题产生错误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思考。通过这一过程,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内容产生一定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相对于教师的直接讲授,学生在独立性思考中无疑可以产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三)尊重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组织教学活动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时期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这一原则所强调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需要指出的是,共同进步并不等同于同步进步。由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只有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指导,才能使大部分学生均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
在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策略。而在这一策略的实施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学生分层。在全面了解学生智力特征与非智力特征的基础上,要通过隐性分层的方式,按照综合能力从高到低的顺序,将学生划分成A、B、C 三个层次。第二,目标分层。一般来说,C 层学生需要达到课标最基本的要求,掌握基础知识,B 层学生需要初步掌握知识的应用方法,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A 层学生则要着眼于更高的目标,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教学分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C 层学生的学习能力暂时比较薄弱,所以需要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引导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使其对基础概念产生更加准确的理解。B 层学生可以将教材作为基本依据进行自主探究,同时可以利用问题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而对于学有余力的A 层学生,除了引导自主学习课内知识以外,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总之,只有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均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强化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精准地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对于其后续成绩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明确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予以针对性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