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不让家人挨骂的相声人
2022-07-15孙福海
孙福海
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相声艺人表演的节目,尤其是“撂地”艺人的节目,有不少是“荤活”,即“黄段子”,即便是“正活”,偶尔也会夹有一些“臭包袱儿”。同时,更离不开拿对方的爸爸、爷爷找乐儿的段子和“包袱儿”,业内管这种“包袱儿”叫“伦理哏”。而在当时,不使“荤活”的人不少,但不使“伦理哏”,即不让家人挨骂,或不允许搭档拿自己爸爸、爷爷找乐儿的艺人凤毛麟角,今天我就给您讲一位这样的艺人。
此人叫陈荣启,其父是著名评书艺人陈福庆,陈荣启9岁学京剧,因嗓子不宽,改学相声,拜范瑞亭为师。在学艺和演出的过程中,他发现相声艺人为了吃饭和讨好一些低级趣味的观众,经常使“荤活”和“臭包袱儿”。随着历史的发展,相声演员从“撂地”走进园子仍然如此,那时,剧场门口立个牌子,“禁止妇女儿童入内”。有些艺人虽然不说“荤活”,但也离不开“伦理哏”,就是拿对方的爸爸、爷爷找乐儿,占便宜的“包袱儿”。陈荣启洁身自好,坚持不演“荤活”,同时,他逗哏时绝不占捧哏的便宜。他敬仰“穷爷”,即“穷不怕”朱少文,所以才说的相声。朱少文是相声界的祖师爷,他表演的所有节目从来没有“脏口儿”,而且针砭时弊,称得上是雅俗共赏,所以他周围的艺人甚至江湖术士都很尊敬地称他为“穷爷”,一个说相声的能让人称“爷”,可见其威信之高。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陈荣启也钦佩编演新戏《春秋笔》《串龙珠》《十老安刘》的马连良和编演《锁麟囊》的程砚秋。但在旧社会,“撂地”或上园子是轮流“捧”“逗”,没有固定搭档,而且“逗哏”的演什么,在台上要根据观众的情绪临时决定,即“把点开活”。
1933年,陈荣启曾和聂文治、焦少海、陈子泉等人去张家口“怡和市场”内的相声场子说相声,他给一位演员“捧哏”,这位演员在台上使了一段《牛头轿》。下场后陈荣启急了:“你们骂人和挨骂都那么自然,就不嫌难受吗?说相声的上骂三辈儿,下骂五辈儿,连地下的祖宗也不能安静地歇着,不就是为混口饭吃吗?我不干啦!”一怒之下他改学评书。
此事在相声艺人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当时陈荣启能耐大,赚钱不少,可为了不让别人占自己爸爸、爷爷的便宜,能赚多少钱人家也不赚了。
当时的许多艺人思考这件事,陈荣启饿着肚子改学评书,有骨气,有这股骨气的必成大事。时间不长,他便成为评书名家,以说《精忠传》最为精到,表演以平稳、细腻、深刻见长。其中《岳母刺字》《虎帐谈兵》这两段书虽然很“文”,但他的表演却文而不温,深刻感人,最为脍炙人口。所以,当时北京的启明茶社只有一场评书,而且是每天中午的11点至13点,“掌穴”的常连安唯独请的就是他,可见他说书水平之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钦佩他的张寿臣主动邀他为自己捧哏。
我们不能忘记陈荣启,他那种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和骨气,至今都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