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像一本书

2022-07-15曹芸秀

慈善 2022年4期
关键词:奶奶母亲孩子

曹芸秀

以往每至母亲节,我都要给母亲送节日礼物。要么买束鲜花、要么订份百饺园的饺子,抑或是买双老美华的布鞋……而今年的母亲节,我只能眼含热泪凝视着手机里母亲的照片默默地说:“妈,您在天国过得好吗?”随之,记忆闸门大开。逝去的岁月像潮水般铺天盖地涌来,那一个个场景仿佛电影镜头在我眼前回放,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在我心目中,母亲就像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我读懂什么是贤良淑德、勤劳智慧、达观坚强。从我记事起,每天映入眼帘的全是母亲在忙碌。她上孝老下养小,精心操劳料理全家三餐和四季换洗衣服。可以说,她操劳的身影穿透春夏秋冬所有日子。

母亲嫁到我家时,我的三个姑姑还在上学。全家八口人过日子,不提别的,做起饭来就够累人的。为了让全家吃得好一些,母亲不惜透支体力,含辛茹苦把家撑。不富裕的日子却被她打点得有条不紊,有滋有味。奶奶吃饭挑剔,母亲不怕麻烦,经常做奶奶爱吃的素水饺、熬小鱼和烩三丝等饭菜,尽最大可能满足奶奶的需求。奶奶身体较胖,干起家务挺费劲儿。母亲就抢着给奶奶洗衣服。有时奶奶消化不良将大便拉到裤里,母亲也不嫌脏立马洗干净,弄得奶奶很不好意思。奶奶晚年患癌症卧床不起,母亲喂饭喂水,端屎端尿,擦洗身体比姑姑们照料得还细致周到,奶奶对母亲依赖性很强,每晚睡觉还得摸着母亲的胳膊才能睡踏实,甚至临终前还拉着母亲的手不松开。

母亲不仅孝敬婆婆还善待小姑子,从没与她们红过脸,并常主动帮姑姑们排忧解难。每年寒暑假,她们的孩子都要来我家长住。“白眼儿”们说:“舅妈做的饭好吃,做的衣服好看。”我的老姑是支边知青,在甘肃安家落户后,两个孩子先后夭折。当第三个孩子出生后,母亲不顾众人阻拦,从小姑子手里接过仅42天的婴儿,将其视为己出,悉心喂养哺育,对她的疼爱超过自己的孩子。六年过去了,孩子聪明伶俐招人喜爱。被老姑接回甘肃后,母亲省吃俭用,经常寄去食品和衣物,由于母亲善良厚道、宽人屈己,三个小姑子都很尊重她。

母亲的身体并不健壮,可她特勤快,仿佛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在我们学生时代,母亲几乎不重样为我们精心做早饭。尤其数九寒天,窗户上结着一层厚厚的冰凌花,院子里也是一片沉寂黑暗。邻居大都没有起床,有谁不贪恋暖暖的被窝呢?而我们的母亲每天都早早起床做早饭和准备好带的午饭,让我们暖暖踏上求学路。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冬日里,家里唯一能看钟点的闹表坏了又无法修好。为了保证我们上学不迟到,每日天色漆黑母亲就起床做早饭。我们吃得饱饱的,看到院里邻居家的孩子背着书包出门,我们就出发。后来是亲友送来一只小闹钟,母亲才结束在漫漫长夜等天亮,睡上安稳觉。

在那个年代里,缝补是何等重要。我们的衣服都是母亲大改小或里外翻新;穿的布鞋棉鞋也是母亲一块一块布头打夹子,一针一线纳底子几尽辛苦做成的。每每新年临近,母亲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她挑灯夜战为全家缝制新衣,当我们穿上母亲的劳动成果与小朋友们玩耍时邻居们都夸母亲手巧,将孩子们捯饬得个个漂亮。母亲在用慈爱的心,灵巧的双手缝暖我们成长的空间。

母亲将家人照顾好的同时,还热心给邻居搭把手,对他人总是报以体谅。她曾教育我们要严律己宽待人。对他人的难处能帮一把就搭把手,人字不就是互相支撑吗?母亲不仅这样说还身体力行。年轻时热衷干一些为左邻右舍看孩子做衣服,给双职工烧开水热热饭,半夜陪病人或产妇去医院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年老了仍喜欢替邻居交水电费、保管钥匙……

母亲心眼儿好是出了名的。家中更换暖气管,她给农民工送去感冒药、三伏天给修下水管道的小伙子送冰糕。物质匮乏时期的中秋节,月饼在我家是分着吃的。而母亲却把自己那块月饼送给门外乞讨人。每次扶贫济困活动,母亲都督促我们要为灾区作贡献。

我从母亲这本书里,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坚强。家的天曾塌过,屋曾漏过。面对生活的窘迫,不幸的遭遇和艰难困苦,孱弱的母亲抹干眼泪,挺起了脊梁。

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热潮席卷全国。为了让弟弟妹妹几年后毕业留在我身边,父亲在厂里主动报名,让母亲带着四个孩子战备疏散到近郊农村。当我架着双拐走进那黑乎乎的墙壁还有着裂缝的土坯房,心里别提多别扭。家人的心情可想而知。转天,母亲将家收拾停当就指挥我们用旧报纸糊墙。她边干边对全家人说:“都打起精神来,人家能住我们就能住。从现在起要学着适应农村生活。”

到了农村,才体验到什么是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喝的水又咸又涩难以下咽,还得去很远的地方去挑。吃的粮食也不是现成的,吃米需将稻谷扛到磨坊去脱壳。吃面和玉米面更费事,得先把麦粒、玉米粒洗净晾干再送去加工。购物也十分不方便,为了买斤酱油打壶醋,也要步行二里路。尤其居住的土坯房,每年春季必须泥房。不然的话,夏季房屋就会漏雨。我家的房就漏过。床上摆满接雨水的盆,都不能睡觉。这些难关都被坚强的母亲一一闯过来。十年的农村生活,她在孩子面前没有嫌弃贫穷,唠叨过寒冷,厌烦过潮湿闷热。

其实,母亲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参加生产队劳动。在城市生活36年的母亲哪里走得惯乡间田埂,对诸如水田插秧、菜畦抹埂、田里收割和打场等农活更是一窍不通。由于母亲聪明要强不怕吃苦又虚心好学。一年四季的务农生活使她练就一身干农活的本领。她春天在田间像模像样撒播种子,夏天在烈日暴晒下收割麦子,秋天割稻子、豆子,劈玉米、高粱……她干起活来不亚于当地村里人,锄头镰刀在她手里很听使唤。

来我家串门的婶子大娘没有不夸母亲的。她们说:“你是没看见,你娘插过的秧苗一排排,整齐划一,特殊时期也不顾水凉,卷起裤腿进入水田麻利干起来。真想不到,这么漂亮的城里小媳妇还这么能干!”我听后心想,母亲能熟练干农活肯定是吃了不少苦。我曾几次看到母亲眼皮肿肿的,明顯带着哭过的痕迹。可在家人面前从不抱怨。一次我看见母亲肩膀红红的,经询问得知是背稻子勒的,当时,我心疼得湿了眼睛。秋收后,生产队放三天假。闲不住的母亲将新分的稻草打成草床垫。晚上我们躺在床垫上柔柔的暖暖的,给人带来的舒适感胜于如今睡沙发床。而且还有一种诱人的草香味,常失眠的我很快就进入梦境。

母亲每日都在默默地付出。她白天下地挣工分,早晚空闲时间又忙着喂鸡喂鸭、腌咸菜和渍酸菜。想方设法给全家改善生活。这样我们平时就能吃上新鲜的鸡蛋鸭蛋。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宰两只鸡,做出的红烧鸡腿、宫保鸡丁、糖醋鸡片和水晶鸡等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我至今仍记得这个场景:昏暗的煤油灯下(当时农村经常停电),我们姐弟四人伏在桌上写作业,忙了一天的母亲静静坐在床沿上为我们补袜子。偶尔还会给我们端来一大杯白开水。我停下手中的笔对母亲说:“妈,早点睡吧。这些活儿等星期天我来干。”母亲听后显出不高兴的样子说:“你们的任务就是学习,有时间看看书多学点东西。其他什么也不要分心,妈就盼着你们个个有出息。”母亲就是这样,完全忘了自我,却为家人穷尽一生的精力吃尽苦头,无休止劳碌奔波,竟不曾记得为自己稍作歇息。她坚韧的生命意志、坚定的生命信念终于迎来儿孙满堂、物质丰实的幸福晚年,亲身感受到日子祥和与时代美好。

随着时间流逝,一道道皱纹爬上母亲额头,忙碌的身影慢慢佝偻,曾经轻盈的脚步变得迟缓。看病吃药也成了她的一种生活常态。母亲很爱惜生命,求生欲特强。平时,她坚持吃药,从不漏服,还总想去住院。即使2021年春季疫情严峻时期,已卧床不起的母亲总在问:“怎么这些日子不去医院了,你们给我治治让我下地走走,我要活着和大闺女做伴。”在最后这次住院,医生让禁食禁水,可母亲仍要吃药。在她看来吃药比吃饭重要,这些年已养成习惯。

母亲的88岁生日是在医院过的。那天,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射进病房,身上插满管子的母亲久久端详着太阳照耀下的鲜花篮,脸上露出微微的笑意。她喃喃地说:“多好哇!出太阳了,我快回家了。”那鲜花怒放着,像是展颜笑迎母亲对它的注目。谁能想到,就在医生通知让母亲出院的那天清晨,那么留恋这个世界的母亲虽经医生大力抢救,还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亲友们都说,你们的妈妈太疼孩子。就她那种情况出院回到家,你们护理难度真够大的。

母亲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细细想来,母亲虽是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妇女。可她说的做的却是在弘扬着古代先哲们信念规范和准则。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国度的文化积淀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母亲就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在母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熏陶影响下,我的弟弟妹妹都挺孝顺并积极上进,个个都是热心肠,在单位在邻里落下好口碑。我家的小辈也特懂事。不仅陪爷爷奶奶就医买药,住院陪床没有怨言,并常给我与父母添新衣买美食。春暖花开,秋风送爽时节还主动陪我们逛公园,看夜景,和谐的家庭氛围,情与爱的支撑让我这个重度失能之人有了在逆境中認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家也相继被评为天津市第六届“最美好家庭金奖户”和第四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追忆在思绪中蔓延,缠绵的往事令我泪水潸潸。母亲虽逝去,但留在我心底的烙印就像树干的年轮,经过时光穿梭,更加清晰。岁月教我将母亲读懂。她用自己的一生给予我的宝贵财富,让我终生受用。母亲就是我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令我终生仰望,永远敬重!◎

猜你喜欢

奶奶母亲孩子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驾到
给母亲的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我家也有奶奶等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