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2022-07-15陈艳春

新农民 2022年16期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对策分析信息化

陈艳春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经济较改革前相比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需求不断更新的今天,社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已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存在着理念、机制、意识、整合以及投入等多方面的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社會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升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水平,能够行之有效地优化我国的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本文立足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策分析

1 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作为拥有长久发展历史的经济资源,农业经济的相关系统化思想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农业经济的建立基础是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变法盛行,基础性的农耕器具开始逐渐出现,土地私有制度在此背景下诞生,并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化发展,私有制背景下土地兼并情况是制度应用的必然结果,也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不良情况,土地资源大量把握在官宦富商手中,农民处于被严重剥削的状态,难以维持生计,导致明末农民起义要求“均田免粮”。在商品经济出现以及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农业器具得到了改进,农作物也得到了推广,精耕细作的区域不断集中扩大,我国的原始农业逐步发展成为传统农业,农民的耕作技术也随之得到了较大的先进发展。而随着清朝末期国力衰微,列强全面侵华,我国的农业经济在战乱影响下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农业开始回转,并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进入现代化,农耕器具以及农作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尤其在籼型杂交水稻诞生,我国国民的温饱得到有效解决后,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教育事业不断普及,劳动力数量及素质得到不断优化,我国的农业经济开始空前发展。

2 信息化建设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2.1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不断深入,农业经济信息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强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信息化电子设备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业中的人力工作。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够在更加贴合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对当地农业经济相关的各项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以及处理,帮助管理者能够更加便利地进行资源统筹以及合理分配,行之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少物资耗损,强化农业改革效果。

2.2 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

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能够有效实现资源、数据以及信息的交互。贯彻信息化发展理念,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加深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够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持。信息技术与设备在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应用层面的逐步深入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革新、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管理工作质量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3 优化农业经济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电子设备以及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深化应用,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先进的劳动设备,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以及通信技术的普及为各地区农业生产者的信息交互以及资源数据的共享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管理体系的机制完善。了解农业发展新兴理念,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与新设备,学习农作物的先进种植经验,掌握生产管理的科学方式,能够全方面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强化其投身于农业发展与创新事业的积极性,能够行之有效地强化相关劳动力的整体质量。农业发展与创新事业的人才投入得到满足,能够大大提升新资源的开发概率,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机遇。

3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管理理念缺乏先进性

理念的更新变革的先驱,先进的理念能够为行业革新提供明确方向的指导。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化的交融需要从管理理念的更新开始,先进管理机制、生产技术以及劳动设备难以在落后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实现其作用的最大效益。我国幅员辽阔,东西方以及南北方的发展差距较大,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地域特点总体呈现出东、南部先进以及西、北部落后的特点,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者所接触、了解到先进理念、思想以及技术的程度不同,且由于国土面积广泛,地形以及农作物种类繁多,某一区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并不适用于其他地区,因此生搬硬套其他区域的管理理念,对本地农业经济的管理并不能起到良好有效的指导作用。部分西部、北部地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管理理念,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影响下,该类区域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引进了农业生产相关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而落后的管理经验无法有效指导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应用优越性,导致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2 管理机制缺乏完善性

作为生产活动进行所遵循的准则,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影响着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活动的实施效果。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活动的重点基本为生产技术的革新、先进设备的研发以及生产效率的优化,并不十分注重农业生产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在这一背景下,农业管理部门对于地域针对性管理机制探究的精力投入不足,管理者并未充分立足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来进行相应管理制度的商讨与制定。依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市场结构的改变进地区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的主动性不足,对于农业生产全程中不同活动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规范指标不够明确,导致较多生产活动难以有章可循地进行,要求内容的模糊以及指标规范界定的不清晰导致不同生产者在进行同种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因此出现不同程度地理解误差以及矛盾纠纷,对当地农业生产顺应市场经济改革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3.3 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

在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医疗、教育以及经济等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而随着各类教育优惠以及医疗保障等政策的落实,我国人口的数量以及基础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进而为各类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人才。与此同时我国的交通事业也在城市化加深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加速了人员的大量流通,导致越来越多落后地区的劳动力不断向发达地区涌入。而留守本地坚持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者,多为文化水平较低、对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全面认知的中老年人,其对于先进理念、技术以及设备的接触、了解程度较低,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缺乏主动接触、应用新兴技术、先进设备的积极性,对于生产活动先进管理理念以及制度的认同较低,固执保守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3.4 资金投入不足

新兴技术的引进、先进设备的购置以及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等工程需要一定量资金的投入作为支撑现代化建设进行的物质基础,政府虽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及提供了部分资金支持,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范围较广,其信息化建设工程较为巨大,需要耗费的资金较多,政府当前提供的支持并不能充分满足建设所需。而大部分农业生产者对于技术、设备以及信息服务平台等对于农业生产的有利性并不了解,因此发动农民筹资自行完成建设的难度较大。资金的匮乏导致信息化建设中对于技术、设备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不利于建设工作的正常实施。

3.5 资源配置不合理

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支持各地区农业经济实现资源交互以及信息数据共享的基础,能够行之有效的为农业资源的管理、整合以及分配等工作提供便利。在我国的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地区虽然按照指导要求完成了信息服务平台的构筑,但利用率极低,相关的管理人员也并未给予农业生产活动中资源配置问题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较多同种资源甲地匮乏而乙地闲置的不良情况,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难以与当地的资源现状相契合,因此存在发展效率低、生产质量差等情况。

3.6 行业优质人才匮乏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求相关岗位人才既要具有丰富、全面的农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各类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技术,以及能够将二者充分融合的综合能力。管理人员若仅掌握电子信息技术而缺乏充分的农业知识储备,则难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立足地域农业的生产特点,提出具有专业性的管理措施,仅能死板借鉴其他地方的管理经验,导致管理质量欠佳。而管理人员若仅具有农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缺乏电子信息技术的掌握,则其日常的管理工作难以得到信息技术的加持,导致其管理效率大幅降低。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相較于农业生产,该类产业对于人才具有更加强大的吸引力,导致投身农业建设的人才数量较少,综合质量也较低。

4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4.1 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先进化转变

农业管理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系统讨论并制定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在内容上大幅宣传、强调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管理工作以及相关技术应用等纳入规划内容,鼓励区域农业生产者了解、学习其他地区农业经济管理的先进经验。做好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提升其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能力,为信息化建设全面融入农业经济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4.2 促进管理制度的革新

要学习其他地方应用信息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总结管理要点,并以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以及实际情况为依据建设适合地区农业经济管理的机制,明确各项农业生产活动的规章制度以及指标要求。在应用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分析其诱发原因,并对相关的规章制度实施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不断提升管理机制与实际情况的适配度。做好制度执行的严格监督以及制度责任的明确划分,保障管理机制能够正常运行。

4.3 强化农民的信息化意识

强化农民的信息化意识需要从提升农民对于信息化的了解以及认同入手。可通过举办科普讲座等方式,由相关管理人员或者是负责以简明易懂的说明方式为农民讲解信息化的内容、目的以及意义,帮助农民对信息化形成较为科学、全面、清晰的认知,可大力宣传信息化建设成功地区的案例,帮助强化农民对于信息化相关技术、设备的认同,增强其投身于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转变农民对于落实信息化建设的看法,强化其信息化意识。

4.4 增加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应用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

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农产品的质量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增加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应用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是促进生产技术革新以及应用设备进化的物质保障。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应用设备能够在节省投入成本的基础上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因此需要重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帮助农民满足其经济需求,促进其加大对农业先进生产技术以及设备的资金投入,配合政府所提供的政策以及物质支持,大力优化其生产情况。

4.5 优化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使用效果

大力提升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做好平台配套设施的完善工作,提升其系统功能的人性化,简化其使用难度。以地区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保持平台数据的实时动态更新,强化其功能整合,去繁留简,保障平台信息资源的多元共享,帮助操作者能够在应用过程中快速、准确的完成信息交互、数据了解以及资源整合与分配等工作,不断优化服务平台的使用体验,帮助提升操作者的使用效率。

4.6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人才作为促进行业发展第一资源,应当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得到充分重视。加强人才培养,需要管理部门明确不同岗位对于人才的实际要求,针对性加强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并定期组织其进行相关专业理论的拓展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帮助岗位人才不断巩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专业性。地区政府可以当地经济情况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所需为依据,推行针对信息化人才的福利政策,如提供相应的补助、福利等,增加岗位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

5 结论

农业经济作为保障我国经济水平稳固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发展效益的与社会经济存在的密切联系。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交融不断深入,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作为其中之一,在实际的应用中仍然在理念、机制、资金投入以及人才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建设水平。为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与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融合,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应当立足现存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保障管理活动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孙炜.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农家参谋,2021(20):101-102.

[2] 常广锋.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中国产经,2021(9):158-159.

[3] 郅文伟.试论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路径[J].山西农经,2021(3):55-56.

[4] 谢苏兵.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南方农机,2021,52(1):76-77.

猜你喜欢

农业经济管理对策分析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