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鸭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方法
2022-07-15何少华
何少华
在日常养殖工作中,传染病依然是影响养殖效益的主要问题之一。鸭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以呼吸道、消化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严重传染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病鸭会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丧失、饮水量增加等症状。最急性型病鸭发病急、死亡率高;急性型病鸭发病速度和死亡率次之;慢性型较少见。因此,需要做好综合防治工作,注意控制养殖密度,日常做好消毒工作;可使用抗菌素药物、中药等联合治疗,效果明显。
1 鸭巴氏杆菌病的特点
1.1 流行病学
鸭巴氏杆菌病的主要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染色显示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病原菌侵入家禽体内后,随着血液流经全身,在肝脏、脾脏、咽喉分泌物中大量聚集。它在鸭群中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播,也可经由鸭群皮肤表面的伤口、黏膜损伤处侵入,引发感染。
所有日龄、品种的鸭群均易感染本病。日龄30 d以上的育成鸭、肉种鸭感染率最高;日龄不足30 d的雏鸭发病率相对较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春冬两季发病率最高。人工养殖密度较大、鸭舍卫生条件较差、通风情况不佳、饲料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则引起鸭群抵抗力低下,会进一步增加本病的发生几率。
1.2 临床症状
巴氏杆菌侵入鸭群体内后,潜伏期最短5 h、最长5 d,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种类型。最急性型,不出现任何异常就突然死亡。急性型,鸭在感染病菌2~3 d后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会逐渐升高,最高可达到43 ℃;病鸭尾翅会明显下垂,伴有嗜睡症状,食欲几乎或完全失去,但饮水大幅度增加。病鸭口中流出大量黏稠液体,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因病鸭有甩头咳嗽的行为,故本病民间俗称“摇头瘟”。此外,伴有严重的下痢,粪便呈现白色或绿色稀状,有时会混有血液,恶臭极其严重。慢性型较少见,发病率整体较低,一般以慢性关节炎、肺炎、气囊炎为主要表现。
1.3 病理检验结果
最急性型,病鸭肝脏处有少数针头大小、灰白色的坏死点,心冠脂肪处有部分出血点。急性型,病鸭皮下、浆膜、黏膜、腹膜、腹部脂肪等处都存在点状的出血点。部分病鸭解剖结果显示,十二指肠、直肠处有明显的弥漫性出血症状,排泄物中往往混有大量血液;气囊、肠管等有比较明显的黄色干酪样渗出物沉积。慢性型,关节腔内有干酪样或较浑浊的渗出液,鼻腔、气囊黏膜等存在炎症。
2 鸭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本病三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并无本质差异,根据药物成分、给药方式可分为三种治疗方法:其一,抗菌素口服治疗法。可选用的抗菌药物有恩罗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等;还可以选择头孢西丁、头孢噻呋、头孢曲松、大观霉素等药物。从上述药物中选择1~2种,掺入饲料或饮水中,连用5 d,鸭群症状会明显减轻。若病鸭症状比较严重,基础治疗外还需要选择头孢西丁、头孢噻呋、青霉素、链霉素等其中一种药物,按照每只鸭每千克体重10 mg进行肌肉注射,连续使用2 d,效果显著;其二,将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3种药物分别按照5万、4万、3 万U/kg 体重的标准混合肌注到病鸭体内,连续使用2 d可明显改善症状;其三,中药治疗方式。药方组成:龙胆草、生地、金银花、连翘各50 g,柴胡、茵陈、丹皮、玄参各40 g,蝉蜕、防风、薄荷各30 g,甘草20 g,取适量水熬煮成500 mL药液,晾凉后供200只病鸭服用。剩余药渣粉碎后拌入饲料中,连续用药3~5 d 。
2.2 综合预防方案
本病的有效预防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鸭群密度,定期对鸭舍进行消毒、清洁,给鸭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少病原繁殖生存的空间;②日常可视季节变化、本地区发病情况和本场实际,将庆大霉素、土霉素等抗菌素药物适量混入鸭群饮水及饲料中进行提前预防;还可以使用灭活疫苗,定期对鸭群进行免疫接种,提高鸭群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