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精神”,深深融入长征精神
2022-07-15孟红
孟 红
在一些红军长征纪念馆的陈列室里,人们最常见到的文物是那一双双颇富沧桑感的草鞋。有人说,长征是“草鞋之征”。的确,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程,绝大部分官兵是穿草鞋走过来的。红军穿上草鞋,去谱写一段惊动世界的史诗,去丈量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险恶与顽强。今天的人们,常常在想当年红军到底有多难、有多了不起,长征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其实,看看这些作为长征重要战略物资之一的草鞋,心里自然就会有答案了。
草鞋护脚踏山川
要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长征中红军主要靠快速行走。红军主要穿什么呢?胶鞋是难得的宝贝,布鞋成本高且不耐磨,最经济实惠的当数草鞋。显而易见,草鞋是红军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
《长征组歌》中唱道:“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无需赘言,长征就是红军指战员用双脚走出来的胜利。走过长征的抗大学员曾豪迈地说道:“雪山、草地、腊子口,穿着草鞋照样走。”借形传神,这里是借草鞋来表达革命信念坚定。
1935年5月,由黄镇等人编写、红五军团猛进剧社演出的活报剧《破草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如何在危急困苦的情况下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成功抢渡金沙江的壮举;辛辣地讽刺了蒋介石的数十万人马,跋涉数千里,好不容易追到云南的金沙江畔,却劳而无果,只在空船上捡到一双破草鞋,无奈望江兴叹。节目演得惟妙惟肖,同志们都开怀大笑。
1935年5月28日,在四川飞夺泸定桥时,红军就是穿着简陋的草鞋,创造了一昼夜最快行军达到240里的奇迹。1936年2月27日,为执行康道炉战役计划,以红三十军为先导的红四方面军主力翻越党岭雪山。位于横断山脉北段的党岭雪山,被当地人称为“鬼门关”,海拔5000多米,气候变幻无常,风暴雪崩不断,自然环境恶劣。据《徐向前回忆录》中记载:“翻越党岭山,必须赶在中午十二点钟以前。每天下午要起风暴,人到那里,就别想活命。我们令部队充分做好征服大雪山的准备工作。规定每人带足三天以上的干粮,备有两双草鞋和一副铁脚码子……”穿草鞋爬雪山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那是很难想象的事,但红军指战员就是用这样简陋的装备战胜了传说中的“鬼门关”。
物料简易广供应
草鞋是和红军战士的生命和鲜血以及红军的战斗胜利休戚相关的重要装备。
1934年10月中旬,8.6万余中央红军按照军委命令集结到江西雩都(即于都),渡过贡水(于都河),踏上了漫漫征程。
从江西出发时的中央红军,虽然作了些必要的准备,但在今天看来,他们的装备依然极其简陋。粗布军服和背包,一支枪或一把大刀,一条子弹袋,一条干粮袋,再加上行走时不可或缺的草鞋,这几乎是红军战士的标准配备。那个年代红军没有汽车、摩托,只有少量的骡马,他们基本上是以徒步的方式完成艰难的行军,而徒步唯一的依靠正是草鞋。
频繁的行军作战、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得指战员负伤、染病成为常见现象。因为缺医少药,为减少发病,将非战斗减员降到最低程度,红军医护人员更要加强卫生教育,如要求指战员穿好草鞋,打好绑腿,预防脚痛、打脚泡,防止被巴茅草、荆棘、树枝等划伤腿脚……显而易见,草鞋还真不能少。那么,怎样才能使指战员穿草鞋有保障呢?
一是部队发放。在长征前,中革军委在雩都设立了总兵站和物资供应总站,参加长征的人都可领到粮食、弹药、衣着等。作为准备工作,位于江西瑞金的红军草鞋厂日夜赶制出10万双草鞋,分发给即将踏上征程的指战员。一般而言,每个长征指战员按要求所带的行李包括干粮袋(含10天以上的粮食)、武器、水壶(南方多竹,故有时用竹筒替代)、背包、被毯、棉衣、草鞋(三双左右)、洋瓷缸(塞毛巾用)、斗笠等必需品。
据陈云(化名“廉臣”)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记载:“并有妇女干部一二百人,均腰悬短枪,脚穿草鞋随军出走。此辈娘子军,均系身体强壮,健步如飞者,常在卫生部招呼伤病兵。”据《杨成武回忆录》记载:“每个干部战士都发了一件崭新的灰色棉上衣。除了枪支弹药外,还有二至四个手榴弹,两至三双草鞋,几斤粮食。为了防空袭,背包上头还插了一束树枝当伪装。”
二是百姓赠送。这主要包括长征前苏区百姓和长征沿途百姓赠送这两种情况。
三是沿途编织。长征途中,随着每天不停的行军,红军战士脚上的鞋成了磨损最快的装备,与在苏区相比,长征途中的红军,除了依靠战斗和打土豪获得的缴获外,基本没有任何后勤供给,这也使打草鞋成为红军官兵每一天的必修课,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打草鞋几乎与打枪投弹一样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只要有休息时间,指战员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打草鞋。草鞋往往是就地取材,大家自己动手编织,虽不美观,却实用且实惠。
四是组织供应。长征途中,尽管补给困难,但组织上还是想办法多方筹措。1934年11月14日的《红星报》上刊登的文章《怎样解决草鞋问题》指出:“我们的意见可以采取下列的办法:一、供给机关有计划地收买草鞋,尽可能地做到发草鞋不发草鞋费。二、没收土豪的滥(烂)衣裤和麻等,应注意分给战斗员和运输员打草鞋。三、发动会的同志帮助不会的打草鞋,发动战斗员打草鞋慰劳运输员。政治机关必须从各方面来保证这些办法的实现,做到没有一个打赤脚的。”文章对草鞋的选材、编制、穿着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是重要的工作指南。显见,草鞋并不是一般性的个人物品,而与指战员的生命、鲜血以及战斗胜利休戚相关。
得空席地编草鞋
红军把战斗间歇的时间和机会,利用到了极致——始终不放松一个重要工作即打草鞋。
一些红军后代纷纷讲述父辈的草鞋故事:“到哪儿看见草好,拽几把,塞到自己这个背包里头,或者装到兜里,晚上一宿营了赶紧就打。”“宿营第一件事打草鞋,至少得打三双草鞋,明天要走的,完了要睡覺,要不你明天没的穿啊,草鞋你穿着走几十里路就完蛋了,就扔了。”“最高级的草鞋是什么呢?就这个破得实在不能穿的衣服吧,条条,把这个布条条撕下来以后,就和这个草拧在一块。”“每天都得打,你没看红军走路的时候,他后头挂一串草鞋,屁股后头都挂着草鞋,不行穿了就得扔了,换了新的继续走。”
红四方面军老红军宁位发回忆:一九三六年三月间,我们到达西康甘孜地区,当时我是红四方面军四军十师三十六团一营二连一排的战士。部队准备北上过草地了。首长站在队伍面前,开始讲话了:为了通过北草地,北上抗日,为了迎接兄弟部队红二方面军,上级分配我们每个同志完成赶制六双草鞋。“六双草鞋”这四个字首长讲得特别响,同志们也听得更清楚,印象更深刻。大家都感到这一任务光荣重大;但心底里却琢磨起来了:打不来草鞋的同志,可以来个“师傅带徒弟”,制草鞋的材料又从什么地方去找呢?拿川南来说吧,大都用稻草、梭草、竹麻烂布筋等,可是这些东西在西康地区根本就没有,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非完成不可,同志们都懂得,没有草鞋不能行军走路,不能打仗,那就不能消灭敌人。 一致感到,“草鞋”这家伙,真是怪重要的。因此,同志们都开动脑筋,找窍门,到处去拾烂毛线衣、毛线、羊毛;同时还要担负起保卫部队安全的任务。我们就作了明确的分工,警戒的警戒,打草鞋的打草鞋。完成六双草鞋的任务,成了同志们的中心话题。谁见谁都是那样信心十足地问:“你完成了?”答复也是肯定的:“一定能完成!”大家忙着四处搜罗材料。半个月以后,每人平均还没完成四双草鞋,怎么办呢?不能让时间跑在咱们前面呀,这样又努力去找草鞋材料,但也只能拾得一些破毛皮,把它割成小小的皮条编草鞋,故有的同志给它更名为“皮草鞋”……上级来人检查,在草鞋方面,一般的不够六双,也还有极个别的只有三双,内有两三双皮条子打的草鞋。检查时,我们都很简单,每人只有三大件:头件武器弹药,二件是干粮,三件包袱打开只有几双草鞋,但那时任何人都离不开这三件。
“草鞋精神”咏长征
有人说,长征精神就是“草鞋精神”,这不无道理。
草鞋的原材料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稻草;草鞋的编织是人人可以掌握的技术;而草鞋一经穿在脚上,便紧紧地抓住大地,迈起负重前行的脚步。
一双草鞋大致使用寿命为40-70华里。有人测算,四支红军队伍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大约穿烂了1000多万双草鞋。
穿草鞋、打草鞋的军队没有了同老百姓的距离,老百姓认可了这支同他们一样穿草鞋、打草鞋的军队。于是,便有了长征路上军民鱼水情的一路佳话。
我们现在所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指中央红军所走的里程,如果加上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和红二十五军的行军距离,总里程达到惊人的六万五千里。那么,六万五千里的行走需要多少双草鞋呢?我们试图推算红军长征期间编制草鞋需要的麻绳、布条、梭草、粽叶、稻草以及草鞋数量时,只能得出耗费草鞋数以千万计的数字。通过这样的数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当年红军穿着草鞋远征的崇高信仰。
1934年、1935年,草鞋是红军血雨腥风遥遥长征路上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红军部队在敌人紧锣密鼓地“围剿”之下,翻越山岭,蹚过河流,走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最终胜利会师。田间小径、泥丸山路、巍峨雪山,这漫漫路途,靠的就是一双脚,靠的就是脚下的那双草鞋。真可谓:“打双草鞋送给郎,南征北战打胜仗,穿上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頭。”
如今,朴实无华的草鞋早就远离了我们的生活,然而,就是这一双双普普通通的草鞋,它却深深地融入长征精神里,成为长征中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