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衣大炮,缘何成了历史进程的“胜负手”

2022-07-15

读报参考 2022年19期
关键词:红衣大炮火炮

红衣大炮又称“红夷大炮”,16世纪英人所制,明末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当时国人误以为荷兰人须发皆红,称为“红夷”,又分不清荷人与葡人,遂误称。

  一般认为,清军讳“夷”字,仿造红夷大炮时,改称“红衣大炮”,但清炮也有不少带“夷”字,如“平夷靖寇将军”(大炮名)等。学者常富春认为,后金常用错同音汉字,“红衣”是“红夷”的讹写,与讳称无关。

  红衣大炮来自西洋,明清史料刻意忽略。据学者谢盛、谢贵安统计,《清实录》中,相关词汇仅出现133次,其中86次出自《太宗(皇太极)实录》,越到后来,记录越少,而“鸟枪”却多达1464次。忽略的代价是,明初和清初,中国火炮一度领先世界;到中后期则远远落后,两朝均因此而亡。

  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为何火炮反落后于人,甚至在“船坚炮利”的冲击下被动挨打?作为见证者,红衣大炮的历史值得后人牢记。

明代军器制造渐荒废

  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也是最早将火药用于战争的国家。据学者李伯重考证,明初火器制造颇具规模,分两个系统:一是工部下属的军器局,一是内府下属的兵仗局。两局工场均在北京,北京人工贵,且“靖难之役”后无大战,军器制造渐荒废。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军器局有工匠5787名,到1487年只剩2000余,到1523年只剩191人。军器局下属的盔甲厂等机构,原有9200余匠人,到1571年只剩1592人,减员超80%。

与此同时,欧洲火炮不断进步。此前欧洲火炮用铁条拼造,密闭差,只能后装药,15世纪中期始能整体铸造,即佛郎机铳,仍是后装炮,射程达500米,威力远超冷兵器。

  1522年,广东守军击退5艘葡萄牙船进攻,缴获20门佛郎机铳,两年后在北京仿造成功。

  古代中国铸造工艺领先世界,宋代火炮已采用复合材料,故仿造佛郎机铳时用“铁心铜体”,即在铸铁炮管外浇铜汁,铜熔点低于铁,冷却后收缩,强度倍增。此外有生熟铁炮管,熟铁韧性高、硬度差,易炸膛,用作内芯,外包硬而脆的生铁,所以“管壁较薄、重量较轻、花费较少,且较耐用”。

  这些火炮称为发贡、发矿,应为葡语转译,与当时日本、印度仿制的佛郎机铳一样,炮口均兽头状。明代发贡为舰艏主炮,此外用来攻城,因“发贡便于攻高,不便于攻下”,不用来守城。在万历援朝战争中,明军的发贡战功赫赫。

幸亏还有徐光启

  可到明清战争初期,发贡威力不再。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至天启二年(1622年),明与后金交锋数十次,竟无一胜。

  一是发贡多无炮耳,不易瞄准;二是明军阵型不合理,火炮放最前排,装填慢,常“火器不点,贼骑已前”。到1619年,明军中大小火铳“悉为彼有,我之长技,与贼共之,而多寡之数且不若彼远也”。

危急关头,名臣徐光启力荐红衣大炮。

  首先,射程远,估算可达3-4公里(有学者称可达15公里,非黑火药所能);其次,准确度高,有炮耳和标尺,可“十之中九”;其三,威力大,佛郎机铳一次只能毙敌一人,红衣大炮却能消灭一群。红衣大炮也有缺点,重者两三千斤,难野战,且是前装炮,易炸膛,普通士兵不敢操作,且明军中会用标尺者寥寥无几。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集全国精锐,却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徐光启提出“购红衣大炮并仿造”“招募葡兵”“设炮营”等建议,特别是“据坚城,用大炮”,成后来明军标准战法,却未被采纳。

  徐光启是当时少有的睁眼看世界的人,早在1603年,传教士利玛窦便介绍他加入天主教,授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二人还合译了《几何原本》(前6卷),所以,徐光启能跳出传统经验思维的遮蔽。

  1620年,徐光启派员到澳门买红衣大炮,澳门教会发动澳商支持,“捐助多金,买得大铳四门”,还派出“善艺头目四人,与傔伴(仆人)、通事(翻译)六人”,后因未得明廷信任,滞留在广州。

葡萄牙人为什么帮明朝

  葡萄牙人刚入亚洲海域时,也是半盗半商,1511年占领明敕封之国满剌加(今马六甲),堵住明朝通往印度洋的海路。日军入侵朝鲜时,在朝鲜请求下,明朝立刻出兵,而满剌加国王求助,明廷只是禁止葡萄牙朝贡,口頭谴责而已。

  1572年,葡商向明朝地方官员行贿,以每年500两白银的价格租用澳门(此前已盘踞多年,与明朝贸易),明朝考虑到澳门无险可守,随时可收回,且倭寇侵扰、急需军费,而“市舶于澳,供税两万,以充兵饷”,便同意了。明代来华的耶稣会教士总部设在澳门(经费由葡商支付),利玛窦即其下属,徐光启也可从中得到支持。

  荷兰崛起后,试图强占澳门,葡人雇日本人守护,违规筑城,明朝不满,葡人自辩:“自我辈立足此地以来,从来对大人唯命是从。十年以来,荷贼劫杀我们……我等的行动亦为保卫中国国王的疆土。”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突然派16艘战船、800名枪手攻打澳门,葡方仅百余人相持,溃败在即,传教士罗雅谷一炮击中荷军火药桶,逆转了战局。在荷方军事威胁下,澳门葡人处境维艰,遂示好明朝。除4门红衣大炮外,还将缴获荷人的22门红衣大炮卖给明朝。1623年,几名葡萄牙雇佣兵终于携炮到了北京。

  葡兵在京城练兵半年,因炸膛,葡兵若翰·哥利亚殉职,明廷赐墓志铭,称“视此翰哥,如山比蚉,彼生而殄,此没而闻,遥遥西极,洸洸忠魂”。此后,葡兵被遣回。

一场哗变改变了历史

  明廷将11门红衣大炮调拨给袁崇焕,遂有1626年“宁远大捷”,受此激励,明朝决心招澳门葡兵北援,这次约有30多人(7人是葡萄牙人,其余是黑人、印度人或混血儿),主将公沙·德西劳,他在澳门已生活20多年。

  明廷每年支付给主将的军饷是150两,外加15两零花钱;其余人员年俸100两,每月另给10两饭钱。雇佣兵们参加了崇祯二年(1629年)的北京保卫战。徐光启称赞说:“非此辈不能用炮、教炮、造炮,且当阵不避敌,已胜不杀降、不奸淫、不虏掠。昔人言‘勇莫善于倡’,以彼为倡,未有不从者矣。”

  徐光启让雇佣兵们辅佐筹建登州炮营,崇祯三年時,已有300多门西洋炮,8000多兵力,炮手均由葡人亲自培训。1631年,登州炮营征皮岛,大败后金,被称为“西洋一士可当胜兵千人”。后赴辽东作战时,因粮饷不济,孔有德、耿仲明两部哗变,与不肯哗变的部队交战18个月,百炮对轰,公沙·德西劳等12名葡兵战死,孔、耿携炮投奔清军。

  此前,清军已仿造出红衣大炮,但数量少、质量差,无法对抗明军,可到崇德七年(1642年)“塔山之战”时,清军火炮已占据压倒优势,“列红衣炮,初八日始发炮,至初九日午时,城崩二十余丈,我兵由崩处入城”。清军入关后,炮营一直任先锋。传明亡后,顺治帝在钦天监看到徐光启在《徐氏庖言》中所称,若善用红衣大炮,只需3万人即可“扫荡逆奴”。顺治帝叹曰:“使明朝能尽用此言,则朕何以至此也?”

康熙组建“火器营”

  此后,明朝仍有机会,崇祯皇帝支付5.3万两白银,在澳门招募了300-500名葡兵(含混血儿、黑人等),当时在澳葡人仅1000人左右,但此时西葡合并,葡兵中可能有西班牙人。这支军队北上时被挡在江西,“游览城市后就返回去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大臣陆兆龙上疏反对,提醒崇祯勿忘唐朝请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的教训,认为葡人“其说幽渺,最易惑世诬民”。

陆兆龙是广东人,当时广东屡遭荷兰骚扰,陆兆龙对海外有一定了解,却一知半解,分不清葡人与荷人,竟用最简单的阴谋论,说服了崇祯皇帝。毕竟,那是一个封闭时代,徐光启这样基于充分了解,保持正常心态的人,很难被崇祯认可。明朝灭亡的命运,至此已无法挽回。

  明朝灭亡后,康熙重用传教士南怀仁。因此前清军的红衣大炮多由汉军旗掌控,为应对“三藩之乱”,急需更先进的红衣大炮。南怀仁来华前,曾在鲁汶大学学习,精通物理,他发现清军火炮“重而难举,发莫能继”,铸造出轻便且能连发百弹的小炮,在后来平定噶尔丹叛乱等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怀仁来华15年,为清廷造炮556尊,去世时谥为“勤敏”,是西洋传教士中唯一有谥号的。

  康熙一朝造炮900余尊,成立了专业炮兵部队——火器营,此外八旗中均设鸟枪护军和炮甲,炮兵数量之多,堪称世界第一,此时红衣大炮在中国已发展出上百个品种,技术上不亚于欧洲。

火炮技术为何落后了

  乾隆中后期,清朝火炮又被欧洲甩开。

  一是明清铸炮虽多,却始终未发现炮管长度与射程的关系、炮弹初速度与射程的关系等,这些稍加实验,即能突破。但从明代起,中国古代科技中最耀眼的天文学、数学亦停滞,伦理之学压倒实证精神,学者们多从个人体验出发,止步于自圆其说,不再重视观察、测量、证明等。徐光启说服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利玛窦此前没读过它),有唤醒国人的实证精神与逻辑思维之意,可惜少有人关注。

  二是清代帝王出于自利,刻意技术保密,阻碍了进步。山西总兵金国正为剿匪,愿自费铸子母炮,康熙训斥说:“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雍正则“废武备”,除盛京、吉林、黑龙江外,其余各省子母炮全部收回,至于其他火炮,每千人只留10门。乾隆时,各省火炮射距不足,督抚上书请赐火药配方,乾隆却说,没什么密方,你们做细致一点就行。

  乾隆懂西学,却讳言西学,力主“西学东源说”,即几何、望远镜、火炮等本是古代中国人的学问,被西方人所学,所以无需舶来,参透古书,自然能懂。受此影响,时人只读典籍,鄙视西学。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仍在使用红衣大炮,有的甚至是明朝的旧货。

  靠大炮取胜,又败在大炮下,历史的吊诡令人唏嘘。

(摘自《北京晚报》黄逸)

猜你喜欢

红衣大炮火炮
《红衣少女》中的人文关怀
流浪狗和大炮
别样风情 HIFIMAN R2R2000TM播放器
穿红衣的火烈鸟
乌拉尔车辆厂将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红衣仙女
声波大炮
冒着炮火拍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