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生素降阶梯疗法在老年重症肺炎治疗中的效果探讨

2022-07-14李方方徐昭冉贤金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二聚体重症抗生素

李方方 徐昭 冉贤金

老年重症肺炎通常发病速度较快,而且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是对老年群体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的重大疾病。很多临床资料表明,抗生素是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重要手段,但是抗生素应用的及时和恰当,也是影响疗效的关键点[1]。本研究以7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抗生素降阶梯疗法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效果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72 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6 例。对照 组中男21 例,女15 例;年龄66~85 岁,平均年龄(74.3±5.2)岁。研究组中男23 例,女13 例;年龄65~87 岁,平均年龄(75.7±5.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抗生素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先采用某一种类型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出现患者病情加重的情况,或基于细菌培养结果,证明可以应用广谱抗生素,再适当对抗生素进行升级。研究组患者应用抗生素降阶梯疗法进行治疗,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例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将注射剂量控制在0.5 g/6 h,采用静脉滴注方式,起到抗感染治疗的效果。如果患者在患重症肺炎的同时肾功能存在障碍,则以0.5 g/12 h 的标准对剂量进行调整,同样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治疗3 d 后,基于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换用窄谱抗生素。如果药敏结果为阴性,在患者病情好转4 d 后,则进行窄谱抗生素的降级替换,继续维持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的疗程均控制在1 周,在治疗过程中,结合患者病情应用不同治疗措施,例如解痉、祛痰等,使内环境趋于稳定。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前清蛋白、D-二聚体、C 反应蛋白水平。对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进行严格记录,依照相关指导原则正确判断疗效,将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4 个等级。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持续治疗1 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胸片恢复正常状态,即为治愈;持续治疗1 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好转,胸闷气短、咳嗽含痰等轻微症状消失,干湿性啰音的肺部体征消失,即为显效;持续治疗1 周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有一定的改善,胸闷气短、咳嗽含痰等轻微症状尽管并未痊愈,但有所缓解,肺部听诊不存在相对剧烈的啰音,即为好转;持续治疗1 周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不明显,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因为病情加重引发死亡现象,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观察和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前清蛋白、D-二聚体、C 反应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清蛋白、D-二聚体、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前清蛋白、D-二聚体、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前清蛋白、D-二聚体、C 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清蛋白、D-二聚体、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清蛋白、D-二聚体、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3 讨论

老年重症肺炎在临床上相对常见,属于急危重症的一种。现阶段临床上针对老年重症肺炎的治疗,以抗生素治疗方式为主[2]。其中,抗生素降阶梯疗法本质上是指,初期治疗阶段对医院病原学耐药资料进行检测,选择具备较广抗菌谱、并对可能触发感染的病原菌起到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将其当作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案。当获得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之后,结合患者临床情况,最大程度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选择窄谱抗菌药物,通过降阶梯处理的方式提高治疗的针对性。研究资料显示,该病会引起较高死亡率,主要是因为在初期选择抗生素时未能恰当选择和应用[3]。

老年重症肺炎的发病原因通常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肺疾病脱离不开关系,特别是因为慢性疾病入院就诊的老年患者群体,更容易在医院范围内成为病菌感染的首要对象,最终导致病情逐渐恶化,向重症肺炎方向发展[4]。一般情况下,常规抗生素疗法会导致病程迁延,进而加重病情,并对患者营养状态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已经有相当多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重症肺炎发病机制不一而足,具体包含凝血功能紊乱、信号通路传导功能异常、炎性作用、免疫失衡以及基础基因因素等。临床诊治层面,前清蛋白、D-二聚体、C 反应蛋白水平都是可靠性较强的血液学指标。

其中,前清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并由肝细胞分泌,是现阶段对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另外,作为宿主防御物质,可以清除感染过程中释放于循环系统的有毒产物,在细菌感染类型疾病中,效果尤其显著。前清蛋白水平降低,表明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可能是因为患者存在严重感染时,自身不具备较强免疫功能,蛋白营养不良,导致前清蛋白水平降低[5-7]。

D-二聚体作为一类降解产物,也是分子标志物的一种。若机体出现炎症,在病情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凝血/纤溶系统出现的功能紊乱情况[8-10]。尤其是面对急性肺损伤或重症肺炎,平衡性被打破,会转为促凝血活性功能,同时降低了纤溶活性。

在机体出现损伤或存在感染状况时,炎性细胞有局部浸润的现象,白细胞释放相关内源性递质,加速C 反应蛋白的合成,促进人体内血清C 反应蛋白含量直线上升[6]。

综上所述,抗生素降阶梯疗法在老年重症肺炎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炎症,具有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二聚体重症抗生素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抗生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