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ET-CT 和CT 在淋巴瘤分期中的价值探讨

2022-07-14李光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3期
关键词:预测值敏感度淋巴瘤

李光军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占恶性肿瘤的3%~4%[1]。数据资料显示,2015 年我国新发淋巴瘤患者88200 例,且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和儿童,约有64%的患者确诊时年龄<50 岁[2]。淋巴瘤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伴有消瘦、发热、盗汗、瘙痒等症状。淋巴系统分布于全身,因此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受累。目前淋巴瘤分期的影像学检查主要依靠CT,但淋巴结不伴有解剖学改变时易造成假阴性,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时易造成假阳性。PET-CT 以结构显像和功能显像相融合对淋巴瘤进行诊断、分期,一方面可以检查到普通CT 扫描中被忽视或无法检查到的病变,另一方面还可以区分肿瘤组织的分期,为淋巴瘤的分期提供了新途径[3]。基于此,本文以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淋巴结行PET-CT 和CT 扫描,分析PET-CT 和CT 在淋巴瘤及其分期中的诊断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9 月~2018 年12 月在本院诊治的58 例淋巴瘤患者,共检测80 个淋巴结。其中男38 例,女20 例;年龄18~75 岁,平均年龄(55.47±12.31)岁;淋巴结位置:颈部58 个,腋窝9 个,腹股沟区13 个。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均为淋巴瘤;②血糖控制在4.5~8.3 mmol/L。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②其他恶性肿瘤者;③严重急慢性合并症者。

1.2 方法

1.2.1 影像学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PET-CT 和CT 扫描。①CT 扫描:采用Activion16层螺旋CT(日本东芝)进行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140 kV,电 流140~280 mA,层 厚3~5 mm,矩 阵512×512。②PET-CT 扫描:采用Discovery VCT PETCT(美国GE 公司)进行扫描,显像剂18F-FDG 源自日本住友公司,患者在检查前4~6 h 禁食,排空膀胱后进行PET-CT 扫描,以颅顶至股尾中上段为扫描范围,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10 mA,旋转速度0.7 s/ 周,床速29.46 cm/s,矩阵512×512。采用三维采集进行PET 发射扫描,128×128 的矩阵,以1.5 min/床位的速度采集6~8 个床位。图像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并以CT 投射数据对PET 图像进行衰减校正,将校正后的图像与CT 图像融合获得冠状面、矢状面、横状面的PET-CT 融合图像。由2 名诊断经验为5 年以上的PET-CT 影像师共同阅片,意见不一时进行讨论直至意见一致。

1.2.2 病理学检查方法 患者均采集手术标本,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采用电子显微镜确定病变性质,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析PET-CT 和CT 对淋巴瘤的诊断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PET-CT和CT 对淋巴瘤的诊断效能,PET-CT 和CT 对淋巴瘤分期的诊断准确性。①诊断效能指标包括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两项诊断中一项或两项试验结果为阳性则判定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其中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100%。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越高,则预测淋巴瘤的可靠性越高,临床价值越高。②淋巴瘤分期:按AnnArbor分级标准分成Ⅰ~Ⅳ期。Ⅰ期:侵及1 个淋巴结区,或者侵及1 个单一的结外器官、部位;Ⅱ期:淋巴瘤发生在横膈的一侧,侵及2 个或者更多的淋巴结区,外加局限侵犯1 个结外器官、部位;Ⅲ期:受侵犯的淋巴结区在横膈的两侧,外加局限侵犯1 个结外器官、部位、脾或者是两者皆有;Ⅳ期:弥漫性或者播散性侵犯1 个或多个的结外器官,同时伴有或者不伴有淋巴结的侵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ET-CT 和CT 对淋巴瘤的诊断结果分析 80 个淋巴结,病理诊断出阳性67 个,阴性13 个;PET-CT扫描结果:真阳性62 个,假阳性1 个,假阴性5 个,真阴性12 个;CT 扫描结果:真阳性45 个,假阳性6 个,假阴性22 个,真阴性7 个。见表1。

表1 PET-CT 和CT 对淋巴瘤的诊断结果分析(个)

2.2 PET-CT 和CT 对淋巴瘤的诊断效能比较 PETCT 对淋巴瘤的诊断准确性为92.50%(74/80)、敏感度为92.54%(62/67)、特异度为92.31%(12/13)、阳性预测值为98.41%(62/63)、阴性预测值为70.59%(12/17),均明显高于CT 的65.00%(52/80)、67.16%(45/67)、53.85%(7/13)、88.24%(45/51)、24.14%(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PET-CT 和CT 对淋巴瘤的诊断效能比较(%)

2.3 PET-CT 和CT 对淋巴瘤分期的诊断准确情况比较 PET-CT 检测中,淋巴瘤Ⅰ期诊断准确6 例,Ⅱ期诊断准确18 例,Ⅲ期诊断准确15 例,Ⅳ期诊断准确22 例;CT 检测中,淋巴瘤Ⅰ期诊断准确5 例,Ⅱ期诊断准确12例,Ⅲ期诊断准确13例,Ⅳ期诊断准确15例。PET-CT 对淋巴瘤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1.04%(61/67),高于CT 的67.16%(4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PET-CT 和CT 对淋巴瘤分期的诊断准确情况比较[个,个(%)]

3 讨论

淋巴瘤可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HL 的预后较好,5 年生存率约为94.3%,其中Ⅰ期5 年生存率为92.5%,Ⅱ期为86.3%,Ⅲ期为69.5%,Ⅳ期为31.9%;NHL 弥漫性淋巴细胞分化好者6 年生存率为61%,弥漫性淋巴细胞分化差者6 年生存率为42%[4-6]。NHL、HL 患者经治疗后生存期均可延长,因此早期诊断并对淋巴瘤患者进行治疗十分重要。CT 主要通过淋巴大小、形态、增强情况来诊断淋巴结的良恶性,但难以反映淋巴瘤的全貌,对淋巴瘤临床分期的诊断偏低[7]。PET-CT 以功能显像和结构显像相融合,采用18F 标记的显像剂18F-FDG 进行FET 显像,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诊断中[8]。PET-CT 扫描不仅可以显示全身的淋巴结分布范围、大小、数目,还可以准确判断淋巴瘤的浸润程度,帮助临床医生对淋巴瘤进行准确分期,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9,10]。

本研究中共检测出80 个淋巴结,病理诊断出阳性67 个,阴性13 个;PET-CT 描结果真阳性62 个,假阳性1 个,假阴性5 个,真阴性12 个;CT 扫描结果真阳性45 个,假阳性6 个,假阴性22 个,真阴性7 个。PET-CT 对淋巴瘤的诊断准确性为92.50%(74/80)、敏感度为92.54%(62/67)、特异度为92.31%(12/13)、阳性预测值为98.41%(62/63)、阴性预测值为70.59%(12/17),均明显高于CT 的65.00%(52/80)、67.16%(45/67)、53.85%(7/13)、88.24%(45/51)、24.14%(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证明PET-CT 扫描在淋巴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其诊断价值较高。分析原因在于,PET-CT 将CT 能够短时间采集高分辨率影像和PET 的分子成像功能融合,PET-CT 扫描中采用18F 标记的显像剂18F-FDG,可以反映肿瘤的能量代谢,而淋巴瘤组织中代谢较高,且无氧酵解较强,因此18F-FDG 可以在淋巴瘤细胞中更长时间储留,增加蓄积量,使PET 显示过度摄取[11]。

根据肿瘤的侵犯范围和程度可以将淋巴瘤分为Ⅰ~Ⅳ期,CT 扫描不能够反映淋巴瘤的全貌,因此常常会使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偏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PET-CT 检测中,淋巴瘤Ⅰ期诊断准确6 例,Ⅱ期诊断准确18 例,Ⅲ期诊断准确15 例,Ⅳ期诊断准确22 例;CT 检测中,淋巴瘤Ⅰ期诊断准确5 例,Ⅱ期诊断准确12例,Ⅲ期诊断准确13例,Ⅳ期诊断准确15例。PET-CT 对淋巴瘤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1.04%(61/67),高于CT 的67.16%(45/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PET-CT 能够更准确诊断淋巴瘤的分期。淋巴结一般处于较为隐匿的部位,其中1 例患者CT 扫描发现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分期诊断为Ⅱ期,之后PET-CT 扫描发现腹膜后、肠系膜区、右侧膈肌脚区有多发淋巴结浓聚灶,临床分期诊断为Ⅳ期。

综上所述,PET-CT 诊断淋巴瘤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优于CT,且PETCT 诊断淋巴瘤分期的准确性优于CT,PET-CT 在临床淋巴瘤及其分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预测值敏感度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加拿大农业部下调2021/22年度油菜籽和小麦产量预测值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AI讲座:ML的分类方法
自体荧光内镜对消化道肿瘤诊断临床应用分析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