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用于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对肿瘤供血动脉识别的价值*
2022-07-14周菲菲孙好凯刘永刚
刘 浩,周菲菲,孙好凯,刘永刚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国内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东南沿海地区高发。肝癌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1,2]。PLC的发病机制包括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等因素。由于PLC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当疾病进展至中晚期后才会出现消化道症状、肝区疼痛等,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了困难。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PLC患者的首选方法,然而由于患病初期症状不典型,导致确诊时疾病已进展,此时患者也错过了外科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对于此类患者不得不选择其他非手术方法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属于介入治疗的一种,可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供血动脉以作用于病灶,是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其治疗PLC患者的疗效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3-5]。但TACE治疗PLC患者的效果也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肿瘤血供的识别非常重要。在既往的TCAE治疗过程中,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识别肿瘤血供的重要方法,但此种技术仅能提供二维图像,难以对重叠和隐匿的血供进行识别[6,7]。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是近年新出现的一项技术,能够通过三维图像对靶器官和组织进行观察,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能力[8,9]。本研究采用TACE治疗PLC患者,比较了DSA与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在识别肿瘤供血动脉方面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诊治的PLC患者103例,男53例,女50例;平均年龄为(58.16±6.22)岁。参照《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10]的标准诊断。排除标准:(1)存在CBCT或DSA检查禁忌证;(2)凝血功能异常;(3)近6个月内有其他重大外科手术治疗史;(4)经评估患者生存时间不足3个月;(5)严重的肾、肺功能障碍;(6)合并血液系统疾病;(7)术后未能完成3个月随访。在TACE术前,54例接受DSA检查,49例接受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18-19号)。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DSA检查 使用5 F肝右导管于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注射碘帕醇(iopamiron 370,Bayer)25 mL,速率为5 ml/s。当存在血管解剖变异导致的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不显影时,则使用2 F微导管行肝左或肝右动脉造影,对比剂注射剂量为8 mL,速率为1.5 ml/s,检查时图像矩阵为2048×2048,帧率3幅/s。
1.3 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检查 使用GE IGS 540 CT扫描仪,探测器尺寸为40 cm×40 cm,行10~20 s扫描。在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上传至GE MEDICAL SYSTEMS软件行图像重建,经最大密度投影和多平面重建等方法对图像行后处理,处理后保留肿瘤和血管等感兴趣组织,而剔除骨骼等组织。
1.4 TACE治疗 采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穿刺,再将5 F导管头端送至腹腔干、肝总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借助微导丝将尖端2 F微导管引入肝右导管,进入靶血管,确认肿瘤及供血动脉后,经导管注入含表柔比星40 mg、丝裂霉素10 mg和氟尿嘧啶250 mg的超液化碘油,其中碘油含量视肿瘤大小而定,一般不超过20 mL,必要时加注明胶海绵。当肿瘤未完全显影时,寻找其余供血动脉,以上述方法进行栓塞,至肿瘤完全包含于栓塞区域内为止。
1.5 碘油栓塞效果评估及术后复查 于术后即刻行增强CT检查,将碘油栓塞效果分为完全栓塞和不完全栓塞,其中完全栓塞:碘油包含肿瘤且肿瘤周边存在5 mm宽的安全边缘;不完全栓塞:碘油未能完全包含肿瘤。术后3个月复查,参照RECIST1.1标准[11]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稳定(stable disease,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其中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CR+PR+SD)/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CBCT三维重建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辐射照射量显著高于DSA组(P<0.05),超选择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DSA组(P<0.05,表1、图1)。
表1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图1 PLC患者DSA造影表现 肝脏IV段和VIII段各可见直径约为1 cm的肿瘤染色
2.2 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CBCT三维重建组在供血动脉识别、病灶检查和碘油沉积方面均显著优于DSA组(P<0.05,表2)。
表2 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2.3 两组疗效比较 术后3个月复查,结果CBCT三维重建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DSA组(P<0.05,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治疗PLC患者的方案常见的有外科手术[12]、化疗[13]、放疗[14]等,其中TACE为治疗本病非手术方案的一种,术中直接将化疗药物注射肿瘤供血动脉,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从而使肿瘤缩小,缓解患者症状,改善预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国内人口老龄化的加剧,PLC的患病群体明显增加。同时,由于诊断时多处于中晚期,需接受TACE治疗的人群也明显增多[15,16]。但TACE的治疗效果也受到肿瘤供血动脉识别的影响,因此在TACE治疗过程中使用何种方法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识别也是采取TACE治疗中晚期PLC患者的重中之重。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研究在采取TACE治疗过程中行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用于对肿瘤供血动脉的识别,旨在为提高治疗PLC患者的效果提供帮助。
本研究结果显示,CBCT三维重建组与DSA组造影剂用量无明显差异,但CBCT三维重建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DSA组,辐射照射量显著高于DSA组,超选择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DSA组。分析原因可能是CBCT三维重建组数据采集范围有限,导致数据采集时速度较慢,从而增加了手术时间和辐射照射量。同时,在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观察中发现,CBCT三维重建组供血动脉识别达到诊断要求、病灶检出和碘油完全沉积占比均显著高于DSA组,提示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能够用于PLC患者在接受TACE术过程中对肿瘤供血动脉的识别。本研究中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借助平板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能够对患者病灶处的复杂结构进行观察,此时患者无需进入CT扫描床进行检查,同时此项技术在检查过程中还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等方法对图像行后处理,生成包含血管和病灶等空间关系的三维图像,更有利于对肿瘤供血动脉的识别,从而提高术中超选择插管的成功率[17-19]。而反观DSA检查,仅能提供二维图像,无法有效识别重叠或隐匿的血管,故影响了对肿瘤供血动脉的识别。
我们还在术后3个月复查,观察了疗效情况,结果发现CBCT三维重建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3.7%和89.8%,均显著高于DSA组的57.4%和68.5%,提示相对于DSA检查,在行TACE术治疗PLC过程中行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可获得更好的手术治疗效果。我们认为这与在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能更好地识别肿瘤供血动脉,更精准地阻断肿瘤血供,提高了癌细胞完全清除率密不可分[20]。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未对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临床分期也不明,可能混杂了一些影响疗效观察的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同时,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也需要患者具备较高的配合度,如果患者不配合,影响了CT检查结果的观察,也可能会对识别肿瘤供血动脉带来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CBCT的三维重建技术能够用于TACE术治疗PLC患者过程中对肿瘤供血动脉的正确识别,相对于DSA检查,其识别效果更好,从而有利于提高TACE的治疗效果,但该检查也会明显延长手术时间,增加辐射照射量,需要临床医生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