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2-07-14马赫
马 赫
(庆安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服务中心,黑龙江 庆安 152400)
0 引言
农机工程技术是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保障条件[1-3],可以将农机科技工程转化为农村实际生产力,加强农机工程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对于促进农业升级,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4],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保证,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协调开发农业资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5-6]。
本研究基于农机工程技术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意义,系统阐述了目前我国农机发展的重点方向与战略手段,提出目前农机工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我国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结果对于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及农业结构升级提供理论参考,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1 农机工程发展的必要性
1.1 是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加强农机工程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我国一、二产业输送劳动力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当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农业人员老龄化后,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技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尤其是在农忙时节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短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对农业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大力发展农机工程技术及农业现代化进程是解决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条件及有效途径,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支撑
农机工程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我国农业面临资源短缺及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双重压力,因此,提高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农机技术是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智能化及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的农业提供保障手段之一。
2 农机工程发展的重点方向与战略
2.1 逐步推进我国全面农业机械化发展为重点
从全面提升全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我国采取分阶段、分地区实现农业全面机械化发展进程,解决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如玉米、水稻等全程机械化与智能化发展,加速经济作物的机械化发展,实现突破农业机械化瓶颈问题和重大制约条件[7]。发展节本增效、环保节约型农机工程模式,逐步淘汰高能耗的农机装备及配套产品,降低农机装备能耗,推广使用大宗农业机械,并结合农业深松改善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的农机工程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农田生态环境污染,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2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机工程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农机工程组织多样化、服务内容专业化的农机工程社会服务新局面,在加快农机装备及农机技术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强农机装备作业服务体系、农机装备推广体系及农机装备维修及保养服务体系。
2.3 培养农机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振兴战略
人才是专业发展的技术与保证。目前,农机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依托相关高校,一方面培养农机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及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农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逐步开展农机工程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及农机工程相关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积极为推动我国农机工程的发展提供各类人才,政府加大对农机工程专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地区人才的基础教育与科技教育。
3 农机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机制造水平落后
与世界先进农机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仍存在显著差距,首先是产品技术水平较低,其次是农机产品无法适应我国农业结构发展的需要,低端产品过剩等问题突出。国内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多,但是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高,农机龙头产业较少,市场占有率低。根据我国2020年统计分析,我国农机出口量仅占国际农机出口量的7.54%,出口农机装备多以小型、低端产品为主,出口额及出口利润较低,限制了我国农机工程的快速发展与升级。
3.2 农机工程创新能力不足,农机产品结构及性能落后
从目前我国农机装备生产企业与科研技术来看,企业整体生产能力不足,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大中型农机装备生产企业改革与转型目标尚未完成,创新能力较低,农机生产工艺及设备较为落后,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缺乏有效机制,产学研之间技术脱节,高校及相关科研单位技术无法实现有效的成果转化,导致我国自主创新品牌较少,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我国农机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
3.3 农机与农艺技术发展不协调
农艺技术是指在农业种植到收获之间的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技术是指为实现相关农艺技术过程而生产的相关农机装备。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机与农艺技术相互结合,不可或缺,否则不能实现农机工程的最佳功能与优势。农技与农艺技术发展不协调,会延缓农机生产、研发的周期,也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机工程现代化发展,应该逐步实现农技与农艺技术的统筹协调,建设现代化农机工程发展体系。
3.4 农业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性较大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条件及设施薄弱,农业增产效果不显著,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基础抗灾能力较差,水利设施不完善,农机装备落后,农机配套不合理等都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机科技转化能力较弱,农机生产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机投入增加,农业收益普遍较低,对于农业发展及农机工程技术的提升都带来了不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地域辽阔,南北方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差异较大,给地区农机发展水平带来了不良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农机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主要受到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自然环境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与制约,与东部省份相比,形成了较大的区域性差异。
3.5 传统农机工程技术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020年,我国农机作业中平均每公顷消耗农机动大可达6 kW左右,耗油量约为297.8 kg,但是农机生产效率仅为39.2%左右,农机配置水平不合理是造成农机作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农机动力装备主要为农用拖拉机,多为中小型拖拉机,体积小,但是无用功率消耗较高,油耗较大,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农机设备引发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限制了耕地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我国西北干旱少雨地区为例,主要以农作物秋季收获后进行翻耕土地,导致农田地表暴露,在冬季会引发严重的农田沙尘暴,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在我国北方地区秸秆焚烧问题也尚未完全解决,为了减少作业工序与及时播种,许多地区仍然采取焚烧秸秆的方式,不仅造成了可再生资源的浪费,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限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农机工程发展中应该逐步开发新型农机装备,发展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农机装备与技术。
4 加快推进我国农机工程发展的战略措施
4.1 振兴农机装备制造业,为农机工程发展提供物质装备
未来我国农机装备应该适应当今国际市场的发展需求与趋势,基于我国农机结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努力生产出通用性强、田间可靠性高的农机产品,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农业装备的智能化与智慧化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农机装备生产水平,逐步发展大中型农机装备,优化农机产业结构,不断完善我国农业装备生产制造产业链,提高农机装备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技术攻关,解决农机装备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加强农机装备信息化与智能化生产水平(图1),对于推动我国农机工程的发展与升级提供物质保障与技术支撑。
图1 我国农机设备智能化生产体系
4.2 优化农机工程产业结构,形成合理布局
通过国际市场竞争及相关政策引导,逐渐形成地方专业化分工、不同组织协作、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的农业工程发展结构,积极协调相关农机生产企业、科研高校及地方农业发展之间的跨区域、跨行业协同作业,逐步实现产学研结合模式,形成良好的农机工程发展环境,以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为基础,形成特色鲜明的农机工程发展模式。
4.3 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标准化与规范化生产
历史研究及不断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农机与农艺相互结合,才能实现农机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因此,要想加速农机工程的快速发展,不能单方面地大力发展农机装备,应该逐步研发有利于农机装备发展的新品种、新农艺等,为农机装备的田间运行提供有利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标准与农机作业规范,根据不同农作物及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实现作物种植模式规范化、标准化,为农机工程的发展创造良好健康的发展基础。
4.4 完善农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机工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及专家队伍,带动农机工程的发展,形成一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大的农机工程科技队伍。首先应该加强农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及文化素养提升,对农机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鼓励地方农民资源进行农机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培养农机工程高级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引进,在相关科研基金中设立农机工程发展专项资金,并加强农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人才等方面的合作,鼓励定向培养农机工程管理、科研及推广技术人才。
5 结论
针对目前我国农机工程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逐步加强农机工程装备及相关科技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完善农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推动我国农机工程技术的发展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