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奥短道速滑项目专项耐力训练方法与监控模式

2022-07-14滕海坤郭洪海李欣

冰雪运动 2022年1期

滕海坤 郭洪海 李欣

摘 要:研究短道速滑项目专项速度耐力的特征,为备战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运动员提供冰上耐力训练解决方案与训练监控手段。短道速滑项目的专项耐力训练应遵循专项性、周期性和系统性的训练原则,针对技术结构及能量供应方式,提出高强度间歇训练、变换距离(速度)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手段,配合血红蛋白(HB)、血尿素(BUN)、磷酸肌酸激酶(CK)、血乳酸(BLA)等可以反映训练负荷的生化监控指标的多维训练控制模式,保障我国短道速滑项目在北京冬奥会上摘金夺银。

关键词:短道速滑;专项耐力;训练监控

中图分类号:G811.212/G8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488(2022)01-0001-05

Training Method and Surveillance Mode for Stamina in the Special Event 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t Winter Olympics

TENG Hai-kun, GUO Hong-hai, LI Xin

(Heilongji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Harbin 15000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ed research on the traits of velocity and stamina in the special event 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and provides possible solutions and surveillance measures of stamina training on ice for short track athletes preparing for the Beijing Olympic Winter Games. Special stamina training of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should follow the exercise principle of specialty,periodicity and system. Intensive and intermittent training method, distance(speed)-changing and intermittent method and repeating method have been raised aiming at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energy supply manners. These guarantee Chinese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athletes to win golds and take silvers at the Beijing Olympic Winter Games with the help of multidimensional training control mode like hemoglobin(HB), blood urea nitrogen(BUN), creatine phosphate kinase(CK) and blood lactic acid(BLA) which reflex training load of the biochemical monitoring index.

Key words: 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specialty stamina, training surveillance

短道速滑是典型的速度、速度耐力、速度力量與技战术相结合的周期性体能项目。短道速滑的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始终处在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之中。从早期强调技术到如今重视体能,运动员需要具备优秀的智能、技能、体能和快速超越的技战术能力[1]。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周期中,欧美出现了很多优秀选手,如荷兰的舒尔婷、加拿大的金布丁、意大利的方塔纳等,她们在比赛中都凭借良好的体能、优秀的速度耐力以及后程冲刺能力弥补了技术上的短板,取得了多次世界杯的冠军,并有望在2022年冬奥会赛场上争金夺银,短道速滑已经进入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对于如何能够拥有良好的速度耐力并在赛场上碾压对手,日常的专项耐力训练及训练质量的监控就成为了制胜法宝。

1 短道速滑运动员专项耐力特征及训练原则

1.1 短道速滑专项耐力特征

短道速滑是强调速度耐力的体能类项目[2],其专项耐力以糖酵解为主要特征。在比赛中,运动员在场上要快速地完成起跑、占位、领滑、超越过人、冲刺等技战术动作,需要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肌肉系统能在各种复杂的高强度、高频率的运动刺激中抗疲劳和具有良好的耐酸能力[3]。运动员要随时应对赛场变化,根据对手占位情况、比赛进程及时进行抢位、超越、跟滑、领滑等技战术的改变,这对于运动员的速度、速度耐力、变速滑行等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短道速滑比赛轮次多、间隔时间短(每轮比赛大约间隔15~20 min),则要求运动员具有长时间进行大强度比赛的能力,突出特征是保持高速度持续滑行的专项速度耐力[4]、途中的超越能力和后程的冲刺能力。

1.2 短道速滑项目专项耐力训练原则

专项训练涉及可以影响到专项运动的所有因素,并不是简单地在技术形式上进行相近或相似的身体能力、技术和战术的模仿练习[5],训练中要真正认识到影响专项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1.2.1 保持训练专项性

Hohmann[6]等认为,耐力是运动技术和战术长时间保持稳定发挥的能力,及机体承担负荷后快速恢复的能力。速度耐力是短道速滑专项训练的重要环节,如果运动员速度耐力差,缺乏途中起动超越能力及最后冲刺能力,则很难在重大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速度耐力方面[7],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低是影响技战术发挥及运动成绩的主要原因。短道速滑运动员冰上专项训练的目的是提高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绝对速度是速度耐力的基础,优秀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绝对速度,因此训练必须保持专项性。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形容,训练要围绕比赛来进行,训练强度、供能方式、神经—肌肉类型等要与比赛中保持一致,即比赛比什么,训练就练什么。

1.2.2 注重速度耐力

速度耐力是最快速度能够持续的能力,与比赛成绩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短道速滑速度耐力训练要以大赛为训练周期,使速度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根据训练周期逐渐提高训练强度和训练负荷[8],最终达到适应比赛的强度,运动员此时具有较高的速度耐力水平。使冰上专项训练强度以及训练内容的制定与比赛强度接近,主要目的是提高速度耐力储备,加强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充分发挥高速滑行能力,解决运动员后程降速的问题。在速度耐力训练中,常采用变化距离与变化速度相结合的方式,如变速间歇训练,就通过滑行距离的改变来控制速度的变化。由于运动员承受的运动量很大,运动强度高,且是重复练习,因此要注意对训练负荷的控制,进行训练强度的监控,以免运动员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成绩。

1.2.3 控制训练负荷及训练质量

训练强度是负荷训练的重点,无论是在竞赛期,还是在准备期。专项耐力训练中要控制好训练负荷的强度,负荷的大小决定了训练刺激的程度,大强度训练已成为当代高水平短道速滑运动员的重要体能训练特点[9]。随着训练后恢复措施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增大训练负荷的可行性,根据短道速滑赛后血乳酸情况,可以确定训练负荷的强度。可通过合理安排间歇时间来增加练习的次数,避免过度训练,防止疲劳状态下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技术走样,以及有氧、无氧供能比例等发生改变。

训练质量是训练的核心,没有质量控制的训练是无效训练,还会对技术动作产生负面影响。训练应该坚持高质量的最大数量练习,而不是高质量低数量,更不是低质量高数量[10],因此训练质量的控制在训练中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多种检测方法进行联合监控,对训练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达到提高训练水平的目的。

2 专项耐力训练方法

2.1 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通过变化滑行距离、单圈速度、组数、休息时间、休息方式,使运动员在没有完全恢复的状态下,持续进行反复训练的方法,要在训练中对技术动作、训练的负荷强度、间歇的时长进行严格控制。应用间歇训练法进行专项速度耐力练习,能改善运动员身体内的碱储备,增强体内碳酸酐酶的活性,提高抗乳酸能力[11]。短道速滑间歇训练常用的形式有3种:强化性间歇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及变换距离(变速)间歇训练。

2.1.1 强化性间歇训练

强化性间歇训练主要发展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脏功能[12]。要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对滑行速度提出要求,结合滑行技术,通过速度要求控制训练强度,在运动员身体状态没有完全恢复时就进行下一次训练。负荷强度为比赛强度的90%~95%,心率控制在170~180次/min,当心率下降至120 次/min时开始下一组训练(表1)。该方法能使运动员心脏容积增大,心功能得到提高;呼吸系统得到训練,摄氧量提高;保持机体处在高乳酸状态下,提高运动员耐乳酸能力及速度耐力,并锻炼运动员的意志品质。

2.1.2 高强度间歇训练

高强度间歇训练主要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法的特点是:每组训练的距离和次数根据本次训练的总距离决定;每次训练的负荷时间较短(<40 s);负荷强度大,心率>190次/min;间歇时间极不充分,心率降至140次/min时开始下一组训练(表2)。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各组间歇时间短,恢复极不充分,段落速度较快。采用此方法进行速度耐力训练,负荷强度大,运动员血乳酸浓度偏高,对运动员的线粒体损伤较大,因此不宜安排太多。

2.1.3 变换距离(速度)间歇训练法

比赛时,短道速滑运动员选择超越的位置分布在赛道中的各个区域,运动员必须具有频繁变向及再加速的能力,否则缺乏爆发能力将无法完成超越或造成犯规,白白消耗体能。运动员在高速滑行的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技战术,时刻保持有利占位,起跑、占位和高速超越的滑行能力都是训练中的重点。

变换距离(速度)间歇训练法主要发展运动员快速消除乳酸的能力、专项耐力及冲刺能力[13],主要通过多种技战术训练方式的相互组合,训练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短道速滑比赛中运动员的滑行,不是等速、等负荷、同方向的运动,而是会根据现场情况随时产生复杂变化,如进行跟滑、领滑、变速、变向、冲刺滑、超越、降速等(表3)。因此,训练要结合比赛的活动方式进行设计,结合训练内容与运动员的能力制定训练计划,合理规划训练强度和间歇时间,使训练更类似于比赛,提高运动员多方面的专项技战术水平。

2.2 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可提高运动员机体对大量乳酸堆积的耐受能力和速度耐力能力。该方法可通过不同的滑行距离进行多次重复,滑行速度可随着组数逐渐提高,组间可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在保持正确技术动作的前提下提高速度耐力。

重复训练法强度稳定,能使运动员的大脑皮层和肌肉有节奏地工作和休息,形成有效的神经—肌肉传导反射,保持长时间的训练能力,使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得到提高[14]。训练要求包括:进行专项耐力训练时,每次重复练习的技术动作和负荷量不变;运用接近或达到比赛强度的负荷,负荷量可相对较小;休息间隔可以长一些,待运动员身体机能充分恢复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当运动员不能按预定的训练强度完成训练或技术动作出现变形,导致训练质量下降时,则要停止训练。

2.3 游戏与比赛训练法

游戏与比赛训练法运用游戏或比赛的方式进行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训练时的兴奋度和积极性,在训练中使机体能够承受较大强度的负荷,有利于提高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15]。高水平运动员可采用比赛法来加大训练的强度,提高专项耐力水平。常用的比赛法有:在训练课中安排练习赛和对抗性练习、进行模拟测验赛等。

2.4 高原训练法

高原训练是指在适宜的自然高原地区或人工模拟高原的条件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低氧训练,从而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中国短道速滑队早在2007年便开始在云南进行高原训练,持续时间通常为4周,目的是在初训期增强运动员体能的储备,并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通过高原训练法锻炼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时,训练距离不宜过长,但训练强度一定要达到规定的要求。

3 专项耐力训练监控模式

当前,训练监控已经成为科学训练的重要环节,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状态主要体现在身体机能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上。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来定量地描述、控制训练负荷量与强度,可以正确分析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了解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变化状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避免过度疲劳及运动损伤,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1 血液指标

3.1.1 血红蛋白(HB)

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能够维持血液酸碱平衡,是反映运动负荷大小的较为敏感的指标。该指标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与运动能力,与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素质高度相关,对耐力项目的运动员更为重要。HB浓度与运动负荷高度相关,大强度训练初期,HB浓度会明显下降。在机体对训练负荷适应后,如HB浓度回升,说明运动机能有所改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如在一个训练阶段后,HB浓度仍未回升甚至出现下降,则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3.1.2 血尿素(BUN)

BUN是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可以评定运动员每次训练的负荷强度,是反映运动后身体机能恢复情况的敏感指标。进行耐力训练时,如晨起BUN值在正常范围内,说明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适应,恢复得好,身体机能状态良好;如运动后BUN值大幅上升,3日内仍然超过正常值水平,说明运动员对训练负荷不适应,身体机能状态较差,需要调整训练计划,增加休息时间,降低训练负荷强度,以促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避免过度疲劳。

3.1.3 血清肌酸激酶(CK)

CK主要来自于骨骼肌和心肌,是肌肉能量代谢的关键产物,CK的变化反映了训练中肌肉承受的刺激情况和骨骼肌的微细损伤,是运动员适应训练与恢复的重要敏感指标。在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尤其是速度与力量训练后,CK会明显升高,通常在48~96 h会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当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时,安静状态下的CK数值会升高。

3.1.4 血乳酸(BLA)

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受运动强度、间歇时间、运动员机能状态、肌纤维类型、年龄等因素影响。通过血乳酸的变化可以了解机能代谢变化的特点,在运动训练强度监控中应用广泛,对短道速滑项目的专项耐力训练具有指导和评价作用(表4)。运动时,如乳酸生成速率大于代谢速率,乳酸堆积将抑制糖酵解供能速率而使运动能力下降。训练后,乳酸值升高说明糖酵解供能能力增强,耐酸能力和缓冲能力提高,因此加强运动员耐乳酸和乳酸峰值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速度耐力。在最大负荷的强度训练中,乳酸对负荷强度的灵敏度比心率高。

3.2 心率(HR)

HR是反映机体代谢较灵敏的生理指标,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身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及适应。HR因其实用性、及时性和无创性,在运动训练中被教练员广泛应用。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教练员可以精确了解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HR变化,使HR测试更加方便快捷。运动中,HR与运动量和强度密切相关,强度越大,HR越高。最大HR、平均HR、HR储备(最大HR-安静HR)等都可判断训练负荷安排得是否合理,检验运动员训练的完成情况及质量,评估运动员可挖掘的运动潜力,参考调整训练负荷。HR受运动员年龄和运动水平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在训练中,应结合乳酸等血液指标进行同步监控。

3.3 主观疲劳程度(RPE)

主观疲劳程度是监测运动员运动负荷简易、有效、可靠的指标,它整合了身体不同方面的信息,包括骨骼肌、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等的情况。运动员通过在训练过程中对自身主观疲劳感进行评分,可以有效地评估训练强度。因为主观疲劳程度包含心理因素,所以它也可视为人体内部对运动负荷刺激的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反应。

3.4 训练冲量(TRIMP)

训练冲量是以个体的心率范围为标准,采用不同范围的强度区间与运动时间的乘积来代表训练负荷,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身体所做的功进行更精准的评价和量化。将TRIMP与生化指标相结合,可以准确评估运动员完成训练的质量,判断运动员能力发展的情况,帮助教练员科学地协调与搭配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使运动员的相关能力按照可预测的方向发展。

3.5 智能冰场数据分析

利用智能冰场对运动员的起动速度、峰值速度、弯道速度、降速阶段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再结合技术分析图像,能够评估专项耐力训练的效果。短道速滑运动员滑行速度的变化,表明了运动员技术的正确性和当前体能的情况。峰值速度体现了运动员的爆发能力,峰值速度持续时间体现了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这2项指标可用于评价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训练质量。优秀的短道速滑运动员除了峰值速度高以外,峰值速度的维持能力也较为突出,对于峰值速度接近的运动员们来说,能够保持峰值速度越久的人显然成绩更佳。

4 结语

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训练应根据运动的特点,要科学评估监控训练过程,针对不同體能的运动员设计不同的训练负荷,及时指导其合理加量或者减量,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应结合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测试结果,对专项耐力训练方法进行实效性评估;结合血乳酸、血尿素、肌酸激酶等生理生化指标,对专项耐力训练负荷强度进行监控,使运动员的专项水平和竞技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柴萍,刘珊.短道速滑项目技战术训练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冰雪运动,2010,32(2):15-17.

[2]、袁国庆,李文敏,黄佳儒,等.短道速滑个人项目体力分配策略研究[J].体育科研,2019,40(3):2-7,69.

[3]、李勇戈.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J].冰雪运动,2017,39(4):21-24.

[4]、马国东,洪伟.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比赛体能特征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2):80-81.

[5]、李欣,邵中平,宋来.世界短道速滑项目专项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发展趋势[J].冰雪运动,2010,32(3):15-17

[6]、高航.我國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3(6):37-40.

[7]、陈锡航,穆雪莲.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成绩预测与训练启示[J].冰雪运动,2020,42(5):1-7.

[8]、宋来.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夏训时期的运动负荷与生化指标监控[J].冰雪运动,2013,35(1):9-16

[9]、陈月亮.现代训练发展趋势及体能训练方法手段概述[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26(4):81-83.

[10]、马云峰.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J].冰雪运动,2018,40(5):26-29.

[11]、赵斌.短道速滑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式的研究[J].冰雪运动,2018,40(5):19-25.

[12]、李文宝.我国优秀青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耐力特征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3):83-85.

[13]、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59-163.

[14]、王福建,阮利民.中、韩短道速滑有氧耐力训练方法的比较与分析[J].冰雪运动,2007,29(63):7-9.

[15]、周鹏.短道速滑运动中有氧耐力训练方法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9):100-104.

收稿日期:2021-08-1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项目(2018YFF0300901)。

第一作者简介:滕海坤(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