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
2022-07-14江平
[ 摘要 ]
我国目前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推进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建设认识不足。本文就如何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土地整治工作整体水平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 关键词 ]
土地整治工作;生态建设;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X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59
土地整治工作作為优化土地资源,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的措施,在经济建设及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凸显,产生了气候变化、原始森林消失、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生态问题,局部区域内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耕地碎片化等多维度问题并存。在此背景下,传统以资源利用为核心、经济效益优先为原则的土地整治工作已不足以全面解决现实问题。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导,以土地整治工作与自然生态修复为抓手,整体谋划,创新思路,实现空间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人居环境,既是贯彻落实“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思想,也是践行中央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新目标的重要举措。
1 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背景分析
1.1 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2018年 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加快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行动,到2020年,开展300个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镇建设,基本形成土地综合整治制度体系;到2022年,示范村镇建设扩大到1 000个,形成能推广到全国的制度体系。此外,《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 年)》 也分别就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出具体部署。
1.2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
人类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在文明进化过程中,不仅适应环境、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也在深刻影响生态环境变化,近几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减少、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等多种问题,威胁人类生存。基于中国现实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提出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新理念。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产品尤其是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新思想和新方略。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土地整治工作中,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和策略,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1.3 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现实需求
1.3.1 改善土地资源的约束
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林区和草原地区,且部分地区的产出效率比较低,无法进行现代化工作,还有很多低效资源集中在洪水线之内,无法实现持续增长。同时,由于常年耕地管理不善、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造成大量的耕地资源受到了污染和破坏,当前我国20亿亩耕地中已有19.4 %污染耕地、17.8 %低等耕地和8000多万亩不稳定耕地,给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造成严峻挑战,进行综合系统的土地整治工作与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1.3.2 改善土地碎片化和低效利用问题
土地碎片化影响土地流转,使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难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的发展也受到影响。需要以土地整治工作为平台,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建设用地整治和农用地整治等措施,以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3.3 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科学合理地进行空间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以土地整治为手段,进行田、水、路、林、村、矿等全要素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探索“土地整治工作+现代农业”“土地整治工作+农村旅游”等模式,有效延长土地整治工作的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极大丰富土地整治工作功能,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劲动力。
2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建设体系没有形成闭环
我国土地资源整治工作开展较晚,而且缺乏足够的经验,对土地整治工作生态建设缺乏系统化的成熟方案,使得土地整治工作的时间和理论发展得不够均衡,造成土地整治工作中出现生态破坏的问题。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宏观性的顶层工程,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全面的部署,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存在一定的矛盾,也给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2 思维认识不到位
当前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中由于只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土地整治工作缺乏足够的经验。我国目前无法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之间的平衡,造成土地整治工作规模小。由于地方和中央对生态建设协调还存在明显的矛盾,部分区域的发展比较滞后,很难通过牺牲经济的方式来保护土地资源。要注重对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土地整治工作的整体性和全局性,保证综合效益。
2.3 土地整治工作生态建设材料不足
在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新材料和新工艺也在不断增多,但受到土地整治工作开展现状的影响,很多的材料和技术不能满足土地整治工作的实际需求。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要由单一的耕地数量补充发展转变为提升质量,增加数量,改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使其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要主动使用环境友好型田间软体护坡材料、砂石路面添加剂、保水保肥剂以及重金属钝化剂等新型环保材料,运用新型环保材料对土地进行整治,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效果,重点解决区域环境问题,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实现节能减排的要求。目前,我國对土地整治工作中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还比较滞后,无法满足土地整治工作的要求。
3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的主要策略
3.1 扭转生态建设的观念
在我国目前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土地资源,针对现阶段土地的具体使用情况和整体的布局结构,对土地资源进行全方面的优化来增强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在土地整治规划中,需转变过去的建设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基本方针,确立生态效益优先的观念并将其应用于评价分析体系中,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全部优势和作用。针对过去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改进与弥补,按照自然规律确保对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在土地整治工作期间需要将自然资源以及环境作为统一的整体,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充分的协调,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更加稳定。在对各空间区域中的资源要素进行潜力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然保护地的具体划定情况以及国土开发保护格局,利用空间叠加法,确保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整体效率全面提高,同样也可以妥善划分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例如农用地整治、分区建设用地整治分区、生态节点保护修复区等。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以及生态修复中,需要严格制定不同的要素目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对综合整治与修复的重点方向进行判断,而在国土空间的综合整治中,需要对重大工程进行全面分析与部署,并考虑区域发展的主要基础特点,结合群众意愿整体发展潜力和生态修复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确保生态空间国土整治的效果全面提升。
3.2 完善土地整治工作生态建设体系
土地整治工作生态建设中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土地整治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我国土地整治工作要积极引入先进的土地整治工作理念和经验,对土地整治工作的相关理论,如生态景观理论、生态学科理论等进行充分的分析,加强生态理论建设与实际整治的相互融合,结合全国的实际情况,全面优化土地整治工作。在重点区域识别划定中,需要对不同区域内部的资源禀赋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认识到自然系统的生态结构功能,保证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全面保护生态功能。在指标体系建设时,要严格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建设要素进行分析与比较,充分考虑不同的用地综合指标因素,实现耕地质量和耕地数量的综合化发展。全面考虑经济和社会目标,包括文化功能、审美功能和公共情感,结合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然功能,充分考虑恢复后能为人类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3.3 加快土地整治工作生态建设的研发
土地整治工作需要有先进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从而为建设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性保障,在新时期要主动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院校加强对高科技材料的研发,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要实现技术转化,真正参与到土地整治工作中。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同时要融合景观科学、生态学等理论学科,对土壤覆盖模式进行综合分析与调研,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合理性。
3.4 发挥基层组织的主体功能,促进其内在动力的激发
要提高区域土地整治工作效果,需要建立健全的体制机制,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在规范管理与体制制约的基础上,加强基层政府的治理,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提供政策平台和业务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起主导作用,集中力量,统筹地区全面土地规划、项目建设。同时,为了搞活农村经济,刺激农民的内生动机,需要实施以人为本的全面土地改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居住性,整合初级、次级、三级产业,全面改善土地。为保证各层次的功能能够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和引导,就必须在空间、时间和功能层面上进行全面的改善。在社会资本独立参与、混合所有者、竞标联盟以及对后期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整体的土地恢复中来。由于土地整治工作具有较高的公共福利性质,投入成本高且回收时间较长,很难引进社会关系资本,因此必须通过构建一种新的投资-收益机制来实现生态修复。提高土地和生态系统产品的价格,改进诸如政府补助、生态补偿等项目,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修复工作中来。采取各种措施,构建模式,扩大规模,让广大农民看见美好的发展前景,并采取恰当的办法,提高综合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效益。以农民的意志为重点,采用多种技术标准和评估指标,以全面改善土地综合状况为指导,在区域整理空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发展是提高区域生态稳定的重要途径。
3.5 保护生态多样性
近年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NBS) 越来越被认为能有效地用于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中。我国提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编制空间规划时,确立和划定“三线”(基本农田保线、生态红线、城镇边界线),将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和生态极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基于此制定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并在土地整治工作中严格执行。同时在项目实施中要注意保障非目标生物的多样性,避免土壤侵蚀,促进养分循环,消除环境污染,保护土壤中的有益生物。农业区域有人类大量从事农业生产和劳动,很难建立自然保护区来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但是可以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力的条件下,从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环境多样性等不同层面进行综合的利用。
4 结束语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非常重要,是实现生态目标的重要基础。为了确保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更加顺利,需要对有关人员的生态意识进行不断的优化,加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质量提供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聪.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54-55.
[2]王超敏. 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态建设问题及对策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2020(29):178,180.
[3]樊建琼.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 住宅与房地产,2020(26):189-190.
[4]崔全红.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2):17-18.
[5]王新辉,凌在盈.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4):99.
[6]薛强.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J]. 环境与发展,2018,30(9):181,183.
[ 作者简介 ]
江平,女,湖南沅江人,沅江市自然资源局,经济师,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土地整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