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松寨投明与把汉那吉来降事件之比较

2022-07-14曹光月

南北桥 2022年5期
关键词:蒙古

[ 摘要 ]

明朝中后期是明蒙关系由冲突不断转向友好往来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发生了桃松寨事件与把汉那吉来降事件,这两件事性质相同,但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主要和嘉靖朝与隆庆朝统治集团的处理方式有关。通过对比嘉靖朝与隆庆朝下到边将上到皇帝对“投明”事件的处理,可以发现统治集团对事件处理的得当与否对明蒙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 关键词 ]

桃松寨;把汉那吉;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47

明朝中后期发生了两件“投明”事件,一件是发生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辛爱爱妾,因与收令哥私通被辛爱发现而投明,后因明边将将其行踪暴露而被杀,这起事件也使明廷威望扫地,明蒙关系恶化。另一件则是发生在隆庆四年(1570)的把汉那吉来降事件,把汉那吉系俺答的孙子,幼年失去双亲,由俺答妻——克哈屯养育长大。及长,把汉那吉聘娶兔扯金的之女。先是,俺答以外孙女聘与袄尔都司,俺答见其貌甚美,遂纳之。袄尔都司恚甚,欲攻打俺答。俺答很是羞愧,便夺把汉那吉所聘娶兔扯金的之女与之。把汉那吉大为气愤,与阿力哥等十余人出走,于隆庆四年(1570)九月叩关降明。明廷以把汉那吉事件为契机妥善处理,为后来的俺答封贡奠定基础。同样是叩关降明,桃松寨事件与把汉那吉事件的处理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不得不引起思考。在这两件事件的处理上,上到皇帝下到边将的处理都是影响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接下来将从边将、内阁阁臣、皇帝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桃松寨、把汉那吉事件的几点思考

1.1 边将对“降明”事件的处理

边将的职业素养和对边情的远见对处理边事至关重要。桃松寨来降时,当时宣大总督为杨顺,杨顺乃“龌龊小人,难属大事”。在桃松寨叩关来降时,杨顺自诩为“奇功”,面对事关明蒙关系的重大事件,身为宣大总督的杨顺先想到的是如何邀功,而不是如何妥善处置此事,使其对明利益最大化。当面对辛爱的大肆掠夺,杨顺不敢直面敌人,向朝廷谎称辛爱愿以赵全、丘富等叛人交换桃松寨,在得到许可后又让人引诱桃松寨等人出走,却阴告辛爱桃松寨等人行踪。种种行径反复无常,使明廷边将威信扫地。

而当把汉那吉降明时,边将方逢时与王崇古则采取了正确的处理方式。当时俺答拥十万之众,横行塞外多年,实力最为强横。把汉那吉为俺答爱孙,如今“祖孙相忤逆”,方逢时认为“虏自内讧,天以把汉假我,吾敉之,藉以茢胡尘,安知非止戈之秋乎”。由此可见,方逢时认为把汉那吉事件正是改善明蒙关系的一个突破口,“把汉那吉虽甚细微,而机之所在,不可不慎处之,或失,为悔较多”。方逢时将把汉那吉之事上疏王崇古,并提出了一些对策。王崇古认为可以利用把汉那吉来牵制俺答,赵全等叛人也可借此除掉。王崇古偕方逢时,上疏朝廷,提出了应对把汉那吉事件的三种对策:策之上是授予官职,丰饩廩服悦其心,当俺答索取时,以把汉那吉为中介,与俺答互市;策之中即若俺答执意拥兵,可以把汉那吉性命相威胁。策之下是若俺答对把汉那吉弃之不顾,可厚待把汉,待俺答死后,使其与俺答子辛爱相持。若行旧例对把汉那吉囚困,则会使其滋生怨恨,俺答不得其孙,明蒙则战乱不休,此乃无策。

可见,王崇古、方逢时作为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政治敏感性使他们意识到把汉那吉事件处理得正确与否将关系到明蒙关系大局。当时,由于嘉靖年间对蒙古一直采取绝贡的对策,王崇古的上疏很有可能会冒触先帝遗旨的风险。但王崇古以明蒙关系大局为重,不顧个人安危,毅然上疏。最后,整个事件的解决过程也基本遵循“策之上也”。通过上文论述,王崇古、方逢时与杨顺同为边疆大吏,其军事素质、政治素养高下立见。

1.2 内阁阁臣对“降明”事件的处理

桃松寨事件发生时,当时内阁首辅是严嵩。严嵩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严嵩长达15年专权乱政在一定程度上使明王朝国力削弱,边疆防御遭到严重破坏。《明史》就记载了边将行贿于严嵩的情形:“嵩贵幸用事,边臣争致贿遗。及失事惧罪,益辇金贿嵩,贿日以重。” 边镇本是作为内地安全的屏障,但是在严嵩辅政期间,“文武将吏率由贿进”。严嵩的大肆受贿,正是导致当时边政腐败的重要原因,边将由于“苦文法束缚,以逢迎取悦为能,而无慷慨特立之志。暨其临敌,希国典宽大,以退缩苟免为幸,而无激昂奋发之忠”,也正是因此,杨顺在面对辛爱大肆侵掠大同诸堡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自保,不被朝廷惩罚,当他诡称辛爱愿意上交赵全等人时,严嵩不仅不告发他,还允许他的一系列行径。可见,首辅与边将沆瀣一气,所以方逢时才会有“嘉靖之末,柄臣贪冒,将士离心,文武解体,北入跳梁,边境骚然,生灵暴骨” 的感慨。

再看隆庆朝内阁辅臣对把汉那吉事件的处理。当王崇古的奏疏闻于朝廷时,朝议纷然。朝中大臣分为两派,反对派以御史饶仁侃、武尚贤、叶梦熊为主,他们援引“宋受郭药师、张珏事为喻”,以“虏情叵测”且先帝也曾禁开马市等为理由来反对。支持派以内阁辅臣高拱、张居正为主,他们“力主崇古议” 。针对把汉那吉来降,高拱认为“此乃中国利机,处之需要得策”。在关于如何安置把汉那吉的问题上,高拱在与王崇古的书信中,这样写道:“只宜将把汉那吉厚其服食供应,使其过望,而歆艳吾中国之富贵。而吾又开诚信以深结其心,其奶公者,既能嗾那吉使来,则其人亦必可用,而劫老酋之孙以来也,则必不敢复归。以可用之人而怀不敢复归之心,则吾可以许之以他日之利,而令其佐吾今日之计。苟可以图老酋者,令其密陈计策。果遂所图,则便可与之以官,使之佐佑那吉,为吾中国降属,世受赏赉,而结得以名号,强与沙漠之间。如此,则彼必心悦为吾用,而那吉之心亦安。至如老酋者闻吾之厚其孙也,则其心亦必德我。果拥兵来索,则吾只严兵以待。”

可见高拱认为要以诚心厚待把汉那吉,除对把汉那吉诱之以利从而加以利用来成明廷之计外,高拱还深有远见地考虑到使把汉那吉成为制衡蒙古的挠制之具。张居正在此次事件中也是不可忽略的人物。他同高拱意见一致,致力于通过把汉那吉使明蒙关系破冰。张居正坚定地支持王崇古,要求王崇古一定要“坚持初意,审定计谋,毋为众言所淆”,并告诫边将,扼险守要,坚壁清野,等待时机。针对反对派大臣对“封贡互市”的众多异议,张居正力陈“封贡”有诸多利处,据理力争。

在嘉靖中后期,根据历史记载,我们可知,当时阁臣围绕内阁权利明争暗斗,相互构陷倾轧,官员私相授受,吏治腐败。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边防治理以及民族政策的制定,往往不是从国家总体的安全利益或者战略布局出发,多是处于个人恩怨或者政治斗争。甚至有人利用民族政策大作文章,这都会影响明政府对蒙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样就会导致这一时期在处理有关蒙古的一些问题上缺乏明确的思路,故也不会做出正确的对策。所以,嘉靖朝严嵩对桃松寨事件没有做出正确的处理也就不足为奇了。反观隆庆朝的阁臣们,以明朝利益为着力点,以明蒙关系为出发点,对于把汉那吉降明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边将给予有力支持。对于一些反对的说法,据理力争,并作出长远考虑。以高拱、张居正为首的支持派在此次事件的基础上积极促成封贡,为明蒙关系向良性发展作出了贡献。

1.3 明世宗与明穆宗对“降明”事件的处理

要想分析明世宗与明穆宗对“降明”事件的处理,就要分析两朝对于俺答求贡的处置,因为两次事件都发生在俺答求贡时期。从嘉靖十三年(1534年)开始,俺答便开始了漫漫求贡之旅,直至达成“隆庆和议”。俺答为何执着于与明通贡?这与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的联系密切相关。畜牧业虽然能提供肉食、奶类等物质,但对于粮食、纺织品、茶叶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获得却需要依赖农业经济,游牧经济的脆弱性与单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中原农业经济的依赖性。而农业经济较为稳定的自给自足使其对游牧经济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将这一联系放置于明蒙关系中,便可发现,蒙古不断求贡是为了维系自身的长久发展。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俺答汗才会为了求贡或武力压迫或通使求和。达力扎布先生曾对于俺答求贡做出分析,他认为,明廷是掌握明蒙互市主动权的,对于俺答汗来说通贡互市是他采取了所能采取的一切手段和努力都未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对于后来的隆庆和议,并不是因为俺答态度的转变而完全是明朝政策转变的结果。

然而对于俺答的屡次求贡,嘉靖朝却一直采取绝贡的政策。为何如此,这与明世宗息息相关。首先,明世宗是藩王之子出身,所以在继承大统之后,他考虑最多的是巩固自己的帝位。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将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加强皇权,对于边疆问题则关切不足。再有,明世宗偏信严嵩,严嵩等人认为如果通贡便是将国家钱财填无穷沟壑,所以严嵩等人的意见会干扰明世宗的判断。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明世宗对于蒙古一直抱有偏见,对蒙古一直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对于蒙古的求贡,明世宗都以狭隘的民族偏见坚持闭关绝贡,其理由是“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或示以缓我师,或乘隙以扰我边疆”。由此可见,明世宗的民族思想依旧是“夷夏之防”,故对蒙古的屡次求贡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但明世宗忽视了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规律。所以以明世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缺乏对俺答求贡的深刻认识,采取屡次绝贡的措施,这也就导致了俺答求贡不成便发动数次战争,而“桃松寨”事件处理得失当也是在此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由于明世宗时期对于蒙古执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明蒙双方冲突不断,长期的战争对双方损耗巨大,明廷需要根据已经变化的形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而这时把汉那吉事件的发生则给事情带来了转机。相比于明世宗时期的专制,明穆宗并没有其父亲那样独断专横,《明史》对其评价为“端拱寡营” 。这样的行事作风也给了官僚大臣们较大的自主权,所以当把汉那吉事件发生时,从边疆大吏到内阁诸臣都可以各抒己见。而明穆宗也十分重视议臣们的意见,对于高拱、张居正、王崇古等人有关解决把汉那吉以及后续封贡问题的对策也给予坚定的支持。再有,相比于其父明世宗“华夷之防”的民族观,明穆宗的“华夷一家、胡越一体”的民族观则更为进步与开明,这主要可从他给俺答汗的册封敕书中窥见一斑:“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顷因尔孙来归,特命边臣护视,给其服食厚加拊纳,以礼遣还。” 所以正是因为明穆宗对“华夷一家”的深刻理解,才促成了朝廷上下对俺答求贡态度的转变,最终将“把汉那吉事件”完美解决。所以张四维曾说道:“今日贡议之成,虽诸相赞翊斡旋,其实宸断居多。” 在俺答求贡的过程中,从嘉靖年间的拒绝通贡到隆庆年间的封贡,除了明蒙之间形势的变化,统治者对蒙古的态度与政策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此期间发生的“桃松寨事件”以及“把汉那吉事件”的结果也因此会变得不一样。

2 小结

桃松寨事件与把汉那吉事件都是明蒙关系发展中出现的偶然事件,然而对这两件事件处理的正确与否却影响着明蒙双方关系的发展。通过对比两朝上到皇帝下到边疆大吏对事件的处理,我们可以发现,明世宗统治集团,在较为偏执的民族偏见下,无法对桃松寨事件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深刻的认识。在明世宗专制氛围下,官僚腐败,中央无栋梁之臣尽心于边事,边疆前线也无骁勇善战之将,所以对于诸如“桃松寨事件”等不能制定适宜对策,对于这样的偶发事件缺乏总体思考以及后续的长远考虑,即使在应对时也是摇摆不定。这不仅使明廷丧失威信也使明廷一次次错失了与蒙古修好的机会,使明蒙关系走向恶化。而以明穆宗为首的中央统治集团,有着更为开明的民族观,总是以较为积极正确的态度处理明蒙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上下一气,保持一致,始终以改良明蒙关系为最终目标。他们积极吸取前朝对桃松寨事件处理失当的经验,在应对把汉那吉事件时采取了恰当的对策,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正是对该事件处理得得当适宜,也使其成为促成“俺答封贡”的直接条件,使明蒙关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薄音湖,王雄.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廷玉. 明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等. 明经世文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4]谈迁. 国榷[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5]高拱. 高拱全集[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6]达力扎布. 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M]. 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

[7]明实录[[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

[8]森川哲雄,王雄. 关于把汉那吉降明事件[J]. 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1):1-6;22.

[9]唐玉萍. 俺答汗在明代蒙汉关系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辑刊,1996(6):107-112.

[10]马静茹. 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J].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2010(15):69-88;407.

[11]李冰,田澍. 民族关系中的偶然和必然——以明蒙隆庆和议为例[J]. 求索,,2013(4):72-74..

[12]默颖. “土木之变”至隆庆和议前明朝对蒙古的消极固守应付政策[J]. 內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出版),2012,44(6):94-99.

[13]岳天雷. 高拱的北疆整顿及其功绩[J]. 殷都学刊,2017,38(3);51-62.

[14]邓云. 明朝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 2015.

[ 作者简介 ]

曹光月,女,山东临沂人,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

猜你喜欢

蒙古
蒙古语族语言概述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蒙古骑兵,所向无敌
蒙古争霸简史
崛起,蒙古帝国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我的蒙古 我的草原
《雲使》在蒙古
“德都蒙古”名称的由来(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