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2022-07-14景岩
[ 摘要 ]
以文化人、以人育人是文化的价值归属,其本质就是通过文化让更多人拥有真善美,让人的思想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以便更好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论文从分析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出发,阐述了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给出了汉语国际专业开展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 关键词 ]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33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学校内涵式发展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和综合实力的反映,厚重鮮明的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血脉根基,也是促使大学生成才的根基。涵育优秀校园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办学实力、传承播撒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充分依靠国际中文教育和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尝试创新国际中文教师培养模式,把留学生培养成为“精通中国文化、专业知识过硬、教学技能娴熟”的本国国际中文教育行业领军人才是必然趋势。
1 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所在,需要进行好的培养,为此高校展开文化育人的全面落实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开展,对教育工作的全覆盖有着积极意义,是文化育人工作的效果展现的切实保障,是健全高校育人格局的重要一步。高校想要有效地展开以文化人、以人育人工作就需要明确传承和发展间的关系,因此,高校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要将文化育人工作和教育改革工作进行结合,要立足于文化育人工作和体制改革具体方案计划的基本点,探索两者之间协同发展,切实提高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人文、艺体专业优势,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格调高雅、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社会文明创建,建设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学功能,服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不断挖掘课程思政、思政育人元素,强化“三全育人”教育教学理念,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加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切实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国情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使思想引领更有力度,教育教学更有温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 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
大部分学者研究文化育人这一问题时都选择了从广义的角度来做探讨和研究,但是在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国外的文化育人实践中,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专门来进行文化育人的方法,避开了显性的直接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首先需要教师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引导者,更好地带动学生,深入挖掘和收集文化育人的相关资源和教学资料,以文化育人为中心点,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文化,真正培养出具备优秀素质且具有高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面对现今日益加快的全球化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就业要求时,高校的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要能更为凸显自身的育人作用,让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高校对文化育人工作的全面推进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和厚重底蕴的重要措施,是让年轻群体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步骤,是在现代优秀人才的思想中植入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是对我党和人民在伟大争斗中所蕴含的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的进一步渗透,这既有效地将教育的深度进行强化,也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良好开展,并且也使得人才的培养更显效果和作用。
高校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深入挖掘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办法,立足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熏陶作为人才培养的先导引领和有力载体,贯穿于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使其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助推,使培养的人才普遍呈现出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全面、人文品格优良、奉献敬业突出的鲜明特征。
3 在汉语国际专业开展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以文化人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以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新策略,不仅是对新时代中央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的贯彻落实,更是对长期以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有效补充和创新发展。文化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给出了方向和要求,因此展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自身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
第一,师资力量。高校中学生的数量是不少的,并且随着当前一些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还会不断上升,因此师资力量的充足是保障文化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和教师团队,才能让文化育人工作更为系统化、长期化地开展,从而让文化育人工作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此外,在当前的时代发展中高校的教育者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重要使命,因此他们需要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积极地跟随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步伐,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放在教学工作之前,让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得到很好的实现。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强调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在完善师德长效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压实主体责任、优化管理职能上下功夫,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做品德高尚的模范践行者。
第二,文化氛围。在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开展中,如果说教育人员是保障文化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要素,那么浓厚的文化氛围则是另一个重要保障要素。高校全面推进文化育人是将我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和发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沉浸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可以将人才带入到深度学习阶段,让他们可以得到良好的文化培养,建立我国特色教育下的文化自信,成为今后国际舞台上中国文化的宣扬者和展现者,进一步实现我国繁荣富强的发展目标。
第三,发挥学生专业学习主动性。基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突破以往研究局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人文、艺体专业优势,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种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作为教育开展的重要实施者在展开文化育人教育前需要让自己先受到教育,让自己的文化内涵、师德师风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此在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中,必须要让育人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进行结合,要让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认识,让教师的教育深度不断加强。
严格践行师德师风机制,梳理和调动师德教育、师风建设元素,引导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以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细分岗位职责,使广大教师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相关部门应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做调查,定期展开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文化育人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让教职人员可以更好地提升对文化育人的重视度;组织高校教师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积极地探讨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并对教学过程中的缺失和不足进行反思,建立更为坚实的文化育人基础;展开对优秀文化育人案例的观摩和学习,发现文化育人工作的特点,加强自身对文化育人的深层次认识和研究,让文化育人工作可以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强化师德师风养成教育,开展各种具有鲜明特征、鲜活气息的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活动,邀请专家举办各类专题讲座、研讨会,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业务水平;组织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系列文件,使师德规范成为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鼓励优秀教师发挥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党员教师师德师风示范活动,以党风带师风,以党性铸师魂。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利用各个阵地、各项活动、各种形式积极塑造教师的光辉形象、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精心培育和营造尊师重教、互敬互爱、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推荐教师参加各种奖项评选,为广大教师树立榜样,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积极引导教师坚守理想、潜心育人、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促进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号召教师学习典型先进事迹。强化纪律要求,要求教师提高法治素养、规则意识,提升依法执教、规范执教能力。强化纪律建设,全面梳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关爱学生、师生关系、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纪律要求,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
上下齐心、凝聚共识,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各项育人元素,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教学工作,切实形成育人合力,使思想引领更有力度,教育教学更有温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最终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融合。持续开展课程思政,坚持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导向,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思政工作规律,根据学校专业基本情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式和更新教学任务,科学制定和完善课程育人体系,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专业型人才作为当前就业所需的重要人才种类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一定要能得到凸显,因此高校育人工作需要和专业发展相结合,展开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文化育人工作,不仅是对育人工作的一种助力,也是对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的一种满足。当前的社会人才要求更趋向于全面化、综合化,基于此高校将育人工作与高校专业发展进行结合,既能实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目标,也能有效地培养专业人才的文化自信,让文化育人的目标得到达成,让综合人才的培养理念得到践行。此外还需通过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课程,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育才与育德有机统一。思政课程作为实现育才育德有机统一的重要课程,在文化育人开展方面要能进行良好的利用,要能通过与思政课程的结合,让文化育人更为细致化、课程化。高校将文化育人工作和思政课程相结合可以让高校思政教育和文化育人共同的育人作用得到显现,让文化的共鸣力量得到有效的发挥,通过思政课程将学生更好地带入文化育人的氛围中,让其深入理解我党我国,通过对国家民族的认识提升文化自信,更好地建设祖国。最后需要创新推动社会实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课堂教学、文化体验、语言实践三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为途径,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实习实践等社会实践,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以培养“了解中国、友善中国、喜爱中国”的国际友人为目标,通过举办各类文化实践系列活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帮助留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基层,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现状,引导留学生全面、立体地“感知中国”,建立健全学校外国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通过提高生源质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需要能做好体系化设计,教师需转变其教学观念,提升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设计因地制宜、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专业学生打造风清气正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可以展开更有深度的学习,体会和内化教学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让他们个人的文化核心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学生需要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吸取教学中的文化养分并深挖内在的文化信息,为自身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肩负着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大使命,应依托文化进行教育引领工作,提升人们在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方面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立学,路日亮. 以文化人意蕴解读[J]. 中国高等教育,2018(12):33-34.
[2]朱志平. 论“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国际视野[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1):39-45.
[3]吴春相.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转型和存在问题思考[J]. 枣庄学院学报,2019,36(1):1-7.
[4]吴应辉. 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1):38-46.
[ 作者简介 ]
景岩,女,黑龙江肇东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外汉语教学。
[ 项目名称 ]
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宣传文化管理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5B047);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涵育传承优秀校园文化”(项目编号XDJ-201923)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