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小学道德与法治“浸润式”情境教学策略

2022-07-14房圆贤

南北桥 2022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材儿童

[ 摘要 ]

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之一。将微电影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浸润式”情境教学策略,能为解决传统课堂存在的实际困难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建立在深入解读教材、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以及紧扣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有效的微电影素材能浸润儿童的思维生长萌芽,培养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提升儿童的生活实践智慧。

[ 关键词 ]

微电影;小学道德与法治;“浸润式”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32

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教学理念被引入,数字化教育应运而生。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之一。将微电影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浸润式”情境教学策略,能为解决传统课堂存在的实际困难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借助手机、相机等简易视频设备,将录制的内容进行剪辑排版,内容精炼,制作简单,但教育的内容却可以由僵化变得鲜活。

1 微电影教学,开启光影传承“浸润式”儿童慧生活

Zaid Ali Alsagoff教授曾提出,教学视频的作用是“激发、影响、告知”,其特点为:生动的、有教育意义的、创造性的、可令人思考的、可以理解的、相关的和令人兴奋的。有效的微电影素材的使用能浸润儿童的思维生长萌芽,培养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提升儿童的生活实践智慧。

1.1 情境设置,浸润儿童思维生长萌芽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进行思维活动的,而被称为“有声画艺术”的电影兼具这些元素,其内容的多样性,表达形式的丰富性、趣味性等,正切合儿童这一思维特征。儿童通过微电影镜观他人生活再回味自己的生活,浸润思维生长萌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推动教育的前进。一年级上册第9课“玩得真开心”教材设置了相应的指导学生如何在家玩的话题,第二版块“一个人玩得真开心”意在通过分享、体验,知道在没有家长的陪伴下,学会开心地玩,有创意地玩。笔者邀请家人一起拍摄并剪辑合成了简短的微电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

(出示图片:这个小朋友愁眉苦脸的,怎么了呀? 让我们一起去瞧一瞧。)

小明:妈妈,你陪我玩好吗?

媽妈:妈妈要洗衣服,你自己去玩吧!

小明:爸爸,你陪我玩好吗?

爸爸:爸爸在烧饭,你自己去玩吧!

小明:唉,没人陪我玩,真无聊。

接着交流“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讨论“当家人没空陪你玩的时候,该怎么办”。这时的微电影素材作为从第一版块“和家人、伙伴玩得真开心”到第二版块的情境过渡,激发了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交流和讨论,知道在没有家长的陪伴下,可以想办法约伙伴一起玩,也可以一个人开心地玩,有创意地玩。

1.2 案例辨析,培养儿童道德认知能力

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表现在许多内容无法充分展示,而微电影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课堂上不易呈现的内容,方便且有效。我们可以拍摄一个或多个案例,或单独成片,或串连成完整的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辨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认知判断能力,这也是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

三年级下册第3课“我很诚实”第一版块“诚实与说谎”呈现了三幅图,引导学生辨析哪些是诚实行为。笔者把三个单独的案例串连起来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辨析正反事例,进行道德认知判断,感悟诚实的内涵:

将诚实教育蕴含在一个个生活事例中,克服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讨论、分析、感悟,促进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自己总结、归纳出诚实的内涵就是实话实说、不说假话、待人真诚,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

1.3 触发体验,提升儿童生活实践智慧

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触动内心的认知和情感,从而影响外在行为表现,这是一个典型的品德构建过程。在这一构建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点,就是外在的“触发”。而优秀的微电影素材常常具有强大而广域的“触发”点。

在讲二年级上册第7课“我是班级值日生”时,笔者了解到班级值日生在值日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值日生因为不懂得管理,只会默默地工作,让自己很累;如遇到规则与人情两难的事情时,值日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处理……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与方法,从而更好地为班级服务。所以,笔者遴选了“演员”,拍摄了一个小组值日的情况,内含三个情境:

情境一:小组值日,组长分配工作不合理,矮小的小A擦不到黑板,力气小的小B和小C抬不起水桶。

情境二:组长拖地拖把未沥干,地面湿滑,小D摔了一跤。

情境三:组长的好朋友小E未戴红领巾,偷偷要求组长不要给他扣分。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为视频中的同学出谋划策,同时也审视了自己在值日过程中的不足,总结出“合理分配更有效”“班级服务讲方法”“实事求是显公正”的值日生工作智慧。

微电影素材的合理运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体验知识。当学习者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对象与情景时,体验知识就会转化为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效的微电影,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智慧。

2 微电影育人,提升光影传承“浸润式”儿童真品格

微电影素材的使用并不是为了使课堂变得华丽,否则就是无效教学,或适得其反。教师应认真解读教材,揣摩编者的意图,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并努力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微电影教育,始终为教学目标所服务。

2.1 解读教材,微电影辅助理解知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解读好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是编写者在综合考虑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需求以及学生、家庭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创作的教育文本。但教材呈现的往往是普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微电影的选材可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扩充和改造,着眼实效而不唯书。

五年级下册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教材上的第一句是“拥有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是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它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尽责出力”。那怎么让学生理解“这是‘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呢?笔者想到了一个办法,采访了各年龄层次的人,并挑选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回答剪辑合成了采访形式的一分钟微电影:

采访问题:你认为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

采访对象:从幼儿园小朋友到老爷爷老奶奶的各年龄层次的不同人物。

脚本:大街上,一家三口;公园里,老爷爷老奶奶;操场上,五年级学生;过道里,二年级学生……

以上是由教材生发而来的微电影,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发现原来拥有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是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2.2 把握学情,微电影襄助提升能力

孔子对“仁”的解释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是有效的教育。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有差异的,我们要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本班学生的已有经验,思考学生存在的问题、困惑、道德矛盾或道德冲突,从而合理地使用微电影素材,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使得教学具有针对性。

在讲一年级上册第10课“吃饭有讲究”时,笔者采访了很多家长,对一年级孩子存在的有关吃饭的问题做了全面的调查,发现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两大问题:挑食偏食,不专心吃饭导致吃饭速度慢。于是,笔者挑选了一位女孩儿作为主演,把这些问题集中在了她身上,拍摄了微电影:

脚本:一个挑食的女生,用筷子在这个菜里翻翻,那个菜里挑挑,只喜欢吃肉;她一会儿离开座位,一会儿喝几口水,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玩玩玩具,嘴里还不停嘀咕。等大家都吃完了,她饭碗里的饭还一动未动。

课堂上,学生通过对这个女孩儿行为的辨析讨论,知道要努力养成吃饭速度适宜、不挑食不偏食等好习惯。

因此,我们在拍摄微电影素材前应准确分析学生现状,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只有读懂学生,才能准确寻找到道德学习的生长点,从而催发恰当的微电影素材生成,让学生借助素材的推力提升生活能力,得到由“会生活”到“慧生活”的转变。

2.3 紧扣目标,微电影匡助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即是指教师预期的,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它是学科教学的灵魂,是教学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我们拍摄制作的微电影素材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材料,离教学目标越近的微电影为最优的教学素材。

三年级下册第4课“同学相伴”教材中以一个问题“假如没有同学们的陪伴,你的生活会怎么样呢?”来引导学生在反思没有同伴的生活会怎样中体会同伴的重要性。笔者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课前调查反馈等,体会与同学相伴的快乐,愿意与同伴在一起”,关联实际生活,以疫情宅家学习时学生的一天为题材进行拍摄并制作:

脚本:开开小朋友在疫情时期没有同学的相伴,一个人学习、生活……很无聊。

学生观看后纷纷表示同感,他们也回忆起自己疫情宅家期间的无聊与无奈,更深地体会到了与同学相伴的快乐,升华了情感,产生了更愿意与同伴在一起的愿望。

把握以上三要素而触发生成的微电影朴实、接地气,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情感,发展了个性,最终提高了其自身的价值,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使其生命更充实、更丰富,即为有效的教学素材。

3 微电影集结,夯实光影传承“浸润式”儿童素材库

那么,微电影素材从哪儿来呢?教师在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及时捕捉真实的画面。对于平时积累不到的内容,可以导演策划剧情并进行拍摄,且大家要齐心协力建立素材库,让这些微电影素材成为公共资源,物尽其用。

3.1 留心观察,捕捉真实画面

教师应在日常生活当中留心观察并寻找“真善美”“假丑恶”的现象,及时拍摄画面,剪辑后,以微电影的形式把学生或社会的现实生活真实地展现出来。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在编写时侧重让孩子认识到安静是一种文明行为,是一种修养,安静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的维护,重在使学生养成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但是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嘈杂的声音:下课时的大声喧哗,上下楼梯时踢踏的脚步声,关门时刺耳的甩门声……笔者留意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捕捉到了这些不和谐音,并把它们串联成微电影,应用在第一版块的教学中。笔者采用让学生听到让自己不舒服的声音时喊停的方式,接着谈谈感受。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发现原来我们的校园里天天在循环“播放”这样的声音,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揭题,并引发后续的教学:做个小小调音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真实的生活情境唤发了学生的道德觉醒。

3.2 精心导演,拍摄仿真剧情

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者,还得是一名优秀的导演,对于平时难以捕捉的画面,要精心导演成仿真的剧情。这位导演要构思剧情,要遴选演员,要担当摄影师,还要懂得后期剪辑与制作,是一位身兼数职的全能型导演。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当冲突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为一张纸屑、一个纸团引发争吵的事时有发生,但是这种情况是偶然的,想在冲突发生时及时完整地捕捉到并不容易。所以筆者挑选了两位平时比较“灵活”的男生,并给他们捋清了拍摄的思路:小A发现自己脚下出现了一个纸团,怀疑是小B的,于是一脚踢在了小B的桌子底下。小B正巧发现,又把纸团踢回去。踢了几个来回后,两个人开始用语言攻击,最后还动起手来。两位男生本色出演,演得很是逼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情境中探究引起冲突的原因,并通过一步步的推进,逐渐清晰解决冲突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3 齐心建库,积累微电影素材

如果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任课教师能团结起来,把各自拍摄制作的微电影积累起来,或以学校为团队,或以县市区域为团队,甚至更广的范围,建立起素材库,让这些微电影素材成为公共资源,物尽其用,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我们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准确把握学生学情,紧扣教学目标,做生活的有心人,扮好导演的角色,拍摄并制作有效的微电影素材,从而浸润儿童的思维生长萌芽,培养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提升儿童的生活实践智慧,为带领学生走向更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培养“慧生活”的中国小公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鲁洁.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 作者简介 ]

房圆贤,女,浙江桐乡人,浙江省桐乡市城北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猜你喜欢

道德教材儿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留守儿童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