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劳动教育有效育人路径研究

2022-07-14罗熙兰

南北桥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价值观

[ 摘要 ]

劳动教育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推进“五育”并举的必然要求,是培育高素质大学生的有效途径,更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的有力保障。但是从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来看,家庭、社会乃至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劳动教育存在价值认知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偏离,部分高校甚至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本文将结合贵州高校劳动教育现状,探析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育人途径。

[ 关键词 ]

大学生;劳动教育;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5.03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要担负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使命,需要通过勤奋努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并强调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及文件要求是高校“十四五”期間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本文将结合贵州省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探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育人途径。

1 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1 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推进“五育”并举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充分把握“五育”之间的规律及内在联系,通过德育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通过智育充实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体育强健体魄,通过美育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通过劳动教育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劳动技能;由此可见,“五育”缺一不可,而劳动教育作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重要作用。

1.2 高校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有效途径

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人类需要通过劳动来认识和改造自然,从而维持自我生存并获得发展,中华民族一向视热爱劳动为民族优良传统,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物质基础,这种不朽的劳动奋斗精神,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渗透进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中。作为倾注家庭及社会殷切期望的大学生,更需要将所学知识通过劳动进行检验及转化,在劳动教育中提升劳动素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祖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力量。

1.3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的有力保障

新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传统优良的劳动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疑和否定,学生中出现了好逸恶劳、投机取巧导致陷入传销、网贷等困境的现象,学生干部选拔及党员发展中频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劳动技能单薄、抗拒一线生产劳动岗位、薪资要求高、抗拒偏远地区就业等问题,都反映出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偏移,造成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现象,也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率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程度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就业属于重大民生问题;劳动教育将从根本上重塑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促使其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体验获得感并丰富劳动技能,使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学生理性择业就业。

2 贵州高校劳动教育现状

2.1 普遍缺乏劳动教育存在价值认知

新时代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父母竭尽全力满足孩子要求,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更有部分大学生每周将衣物带回家交由长辈清洗;长辈家人的百依百顺,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准则,在大学阶段处理人际关系步履维艰,在就业时自我定位过高,就业不顺利。这些现象都是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边缘化、淡化所导致。

高考指挥棒引导家长及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学业分数,高分学生通过高考可以实现“鲤鱼跃龙门”式的阶层跨越,超越原生家庭的固有阶层,这也是“唯分数论”的物质基础。在这样的社会存在及社会意识影响下,高校对优秀学生的重要评判标准仍然倾向于分数,而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将“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从家庭、社会乃至学校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劳动教育存在价值认知的现象。

2.2 劳动价值观偏离

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劳动价值观属于意识范畴,这也意味着即便是有偏差的劳动价值观,也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学生普遍认同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也即劳动就是为了挣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崇尚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利己理念冲击着学生尚未成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取得的成功现实,动摇着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使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在集体利益面前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视无私奉献为“犯傻”;在职业选择中更加关注经济收入,将财富作为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就业;摒弃勤劳致富,崇尚投机取巧,频繁出现陷入网贷及传销组织现象。

2.3 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自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中东部地区高校已经陆续开始设置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2021年2月,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贵州省各高校开始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研究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截至2022年初,包括笔者所在学校,虽然存在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暑期“三下乡”、研究生支教团、学科竞赛、专业见习、师范生集中实习等劳动实践活动,但还未开设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由此可见,贵州高校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不足,无明确的学分学时保障和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教育部门在高校劳动教育中没有顶层设计支持,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并未真正形成;且高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人才,劳动实践场所不足导致劳动实践活动形式受限。

3 贵州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育人路径

3.1 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支持

《意见》精神的贯彻落实,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从全局统筹规划,组织引导高校根据文件精神构建完备的劳动教育机制,督促高校尽快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要明确劳动教育的流程、标准及评价考核制度。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协同高校积极开拓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资源,为高校开设校企合作、社区志愿服务及乡村助农活动等劳动实践场所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指导帮助高校尽快解决劳动教育师资匮乏问题。高校也需尽快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劳动教育领导机制,明确校级劳动教育统筹协调负责人,统领规划全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展。

3.2 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处于主要阵地,高校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意见》精神,切实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充分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团队,从教材开发、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入手,形成综合性强、具备实践性及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确定课程的学时、学分,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及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开设民族手工艺课程;在工匠精神等课堂教学中,可聘请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师担任主讲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及传统民族文化;除了线下教学,也要增加优秀的线上教学,形式多样的线上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其次,在教材编撰方面,要充分调查研究大学生的兴趣特征,结合学校已有的劳动教育资源,编撰可操作性强且针对性强的教材。最后,在师资的配备上,需要配齐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可以聘请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师或知名技术师傅兼任,除此之外的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学校必须切实解决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编制、待遇等问题。

3.3 完善劳动教育,实施校内外保障机制

首先,鼓励引导各专业教师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本专业教学、实践和实验中,积极开拓符合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切实做到“三全育人”,推进“五育并举”。

其次,将劳动教育得分纳入学生评优评奖标准;在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党员发展、研究生推免中增加劳动教育成绩指标,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漠视或逃避劳动教育的态度。

最后,建立家校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机制;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建立家校联合培养机制,使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劳动教育当中,家长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邀请家长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计,请家长监督、鼓励学生假期进行劳动教育实践,让家长见证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获得成长,感知并进一步认同劳动教育价值,引导家庭重视并积极配合学校劳动教育,形成良好的家校联合培育机制。

4 结语

本文从贵州高校特别是笔者所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高校施行劳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劳动教育的有效育人路径;因笔者所在高校还未开设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在探析劳动教育有效育人的途径方面可能会有遗漏,某些措施不够细化;比如劳动教育成绩在学生各类评优评奖中应该占比多少才是合理的范围,家校联合育人机制中怎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并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劳动教育中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勞动教育开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03-27(001).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 党建研究,2018(10):2.

[3]陈宝生.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 人民日报,2020-03-30(012).

[4]刘向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7-21.

[5]骆敏. 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索[J]. 新课程研究,2021(18):41-42.

[6]孟国忠. 新时代扎实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的着力点[J]. 中国高等教育,2019(21):45-47.

[7]李珂. 行胜于言:论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功能支撑[J]. 教学与研究,2019(5):96-103.

[8]张丽滢.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创新应用——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J].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9):226.

[9]武秀霞. “劳动”离教育有多远?——关于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反思[J]. 当代教育论坛,2020(3):114-121.

[10]高勇.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的建构[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78-84.

[11]张欣然,李雅君.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对策探析——以温州商学院为例[J]. 继续教育研究,2021(9):91-93.

[12]胡荣宝,张鑫.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 蚌埠学院学报,2021,10(1):103-106.

[ 作者简介 ]

罗熙兰,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 项目名称 ]

贵州师范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20XJJG11。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价值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热爱劳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