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生军训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7-14何珺姚婷欧阳佳宏胡芳

中国军转民 2022年6期
关键词:军训心理问题对策

何珺 姚婷 欧阳佳宏 胡芳

摘?要:在军训期间,由于高校忽视对新生心理健康建设,军训目标、内容、形式的单一,学生自身心理基质因素等原因,高校新生经历了对军训由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伴随适应不良和癔症等心理问题。要缓解高校新生军训心理问题,需要强化军训保障举措,丰富军训内容体系,加强军训心理干预。

关键词:军训;高校新生;心理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北医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Trans书店”(项目编号:X202010929028)

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5年开展学生军训试点以来,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已走过30余年的历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军训在培养大学生国防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军训引起的大学新生心理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对此问题的追根溯源和研究解决,是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克服障碍、重拾勇气、收获健康的题中之意,是提升军训质量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培养国家后备军事人才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新生军训期间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新生军训期间,大学生心理状态不同于平日,面对困难,更易焦虑、敏感。军训作为直接应激源,使大学生心理发展发生转变。学生军训心理转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兴奋期阶段,学生充满向往,伴随紧张情绪;中期的疲劳期阶段,高强度训练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少量不积极的行为出现;后期的适应性阶段,学生结合自身的适应情况,对自我价值和军训生活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军训作为间接压力源,伴随着其他因素引发学生心理问题。适应不良和癔症是高校新生军训期间常发心理问题。适应性是在人格基质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发展心理学指出,相比其它基本的心理素质维度,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更有可能受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经历的影响[1]。可概括为由于缺乏群体认知观念引发环境适应不良问题,或由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引发的孤独、抑郁等人际适应不良问题。作息不习惯导致身体疲劳引发焦虑和厌倦,与标准队列动作差距大而紧张羞涩,与同学教官相处不好而郁闷压抑,加之入学前积压的高考志愿填报问题、专业选择问题,自我定位不当引发的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加剧了适应不良。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症的产生机理是部分学生通过癔想的身体不适问题从而逃避军训。一次逃避奏效后,癔想的身体不适与不需军训形成了条件反射。学生再以相同癔想问题避开了军训,强化了这一条件发射。后期甚至出现了泛化,癔想的身体不适与任何不愿做的事情形成了联结。值得注意的是,自尊心极强但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如遭遇适应不良,易引发癔症。

二、诱发高校新生军训期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管理因素

军训期间高校对学生的普遍关注视角和重心是学生身体健康问题,对学生突发的身体不适有较快较强的响应机制,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一是以学生身体条件作为是否参加军训的决定因素,未把学生心理状况列为参训的准入条件;二是孤立地看待身体与心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军训期间睡眠不足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2],学校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身心共管共治的有效举措;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和学生自我心理治疗能力的缺失,学校缺少形成积极心理暗示或提供正向帮助的环境。

(二)军训训练因素

高校军训训练目标、内容、形式乏善可陈,与中小学军训无异。追求汇报表演的呈现质量,繁复单一的队列训练,千篇一律的纪律教育,重复度高,形式主义色彩强,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些高校在军训内容上寻求改变,但矫枉过正,出现了齐跳网络热舞的场面。过度娱乐化,又使军训的军味淡化了。

(三)心理基质因素

从大学生心理特质与人格认知发展的普遍性视角看,18—22岁的成人的抽象思维进入迅速发展期,并逐渐在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一时期成人的抽象思维水平并不成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敏感度发展不足。大学生的“理论型”抽象思维居于主导地位[3],高校新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关键阶段。现实的军训强度大,难度高,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尽量自律,学生过于主观、片面又理想化地看待军训等社会情境任务,没有客观正确预估自己完成军训的能力。现实和理想的距离带来期待落差,形成群体的心理问题与冲突。

从大学生心理特质与人格认知发展的差异性视角看,考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其情绪稳定性程度起支配作用。情绪稳定型者多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能从容面对军训的高标准严要求,情绪不稳定型者心理准备不充分,易受到高强度军训的刺激,情绪状态起伏较大,喜怒无常,面对一些训练科目或动作,不得其要,丧失部分操作技能。

三、高校新生军训期间易发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未雨绸缪,强化军训保障举措

体检和心理普查应提前到开训前,避免学生带病参训。根据检查结果因人制宜,分类施策。体检或心理筛查不合格的同学,由学校医务室或心理健康中心开具证明,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让其观训或参加半训团;心理筛查有压力但未突显明显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应教授情绪管理的策略,联动教官、学工干部、武装部共同关注,定期回访。

开训前,动员全校上下積极投入或协助军训。招就处做好校园引导工作,进行爱校荣校教育;后勤处通过采用新生宿舍定时熄灯断电等举措,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武装部实事求是地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告知军训的目的、内容和安排及可能面临的困难;宣传部利用媒体、海报、橱窗、广播等手段讲述先进军事文化,宣传心理调适方法;教研室完善军理课课前准备,并指导学生利用线上资源以排为单位记录每日军训生活;学工部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传承红色经典活动。

教官和教师应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讲座等形式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辨别学生压力来源与类别,做到精准施策。引导学生树立合适的短期目标,实时动态调整,逐渐用合理的认知取代不合理的认知;着眼学生军训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抗压能力,形成正确的成败观;关注情绪不稳定型学生,及时介入现场冲突,开展冷静教育,帮助养成情绪稳定型的习惯;掌握适当话术和游戏,打造积极团结的集体,激励学生坚定信念,诱导学生通过合理途径宣泄不良情绪。

(二)改革先行,丰富军训内容体系

军训改革势在必行。《国防教育法》明确要求高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虽然绝大多数高校贯彻了《国防教育法》相关精神,安排了军事训练,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程,但当下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是两张干瘪的皮,干瘪是内容、形式、学时不规范、不统一,两张皮是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是两个主管部门急于应付的差事,两者关联较少,没有形成育人合力。在军训期间融入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军训体验、保障军训效果长效,使学生军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经验大有裨益。理论教学客观上降低了受训时间和强度,有助于规避高强度训练引发心理问题的风险,有助于发挥团体治疗作用。

适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安全的内涵、外延更加宽广,大学生军训应以更宽广的维度响应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战略部署,明确新时代军训的定位,改变追求汇报演出呈现质量的训练目标,丰富军訓内容体系。一是统筹大中小学学生军训工作,大学生军训应有别于其他学段,内容除了必要的纪律教育、队列训练和内务整理外,应增加实弹射击(条件不足可用激光电子模拟实弹射击代替)调动学生参训热情,补充识图用图的讲解和开展定向越野提高学生军事技能,拓展灭火演习和意外处置等内容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排演红色英雄人物情景剧强化学生尚武精神。二是结合高校特色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对军训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增设本专业如何在军事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课程,扩展军民通用性介绍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专业与军事领域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应用价值,高校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与国家培养后备力量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军训中,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可让军校高年级学生、退役复学的大学生士兵作为承训军官取得大学生情感认同;减少传统示范式教育的频次,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如针对军训标准动作互相探讨互相提高;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课程教学氛围,如于军训期间观看讲解阅兵式。

(三)守住防线,加强军训心理干预

运用积极心理学,从学生潜能出发,着重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用主动建设健康心理空间替代从消极心理问题入手,化被动于主动,提高学生面对军训问题的心理免疫力,从源头上减少高校新生军训心理问题[4]。做到“三个引导”:一是引导学生自我接纳,正视高考失利的现实,接受体质薄弱现状,坦然面对才艺不足无法在新生前大显身手的情况;二是引导学生自我预言,开发向上向善的潜意识,激发克服困难的潜能,在军训中后期随着军训程度增强,帮助学生坚定目标信念,从而释放动力;三是引导学生自我信任,创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秀的品质,扬长避短,使学生常常保持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

军训中开展团体辅导,在集体中进行教育。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行为训练,使学生自觉监控自身身心健康状况,运用情绪疏导、放松实践和正念练习等方式,互相在团体中分享体验,适时调整目标和动机,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减轻心理抵抗与恐惧,克服自卑心理,减轻疲劳程度。在军训过程中,教官和教师提供稍有难度并且新颖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参与动机。对于动机不强的学生,一旦取得成绩应立刻给予强化和奖励,并且尽量避免公开场合的指责,这样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得到了相应尊重。一旦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拒绝配合训练,应及时干预,仔细沟通,了解影响其情绪的深层次原因,根据问题的大小,组织不同层次的力量进行干预。

进行团体辅导同时,也应注意点面结合,重点关注心理普查显示的高危人群、少数民族学生和港澳华侨,了解身体异常学生的状况,提供面向个体的心理咨询。打通线上线下交流的多种渠道,注意政治敏感和情感禁忌,讲清楚自由与自律,军纪管理与人际协调等关系,避免交流过于简单粗暴。如学生罹患较严重的心理疾病,而学校提供的心理干预成效不大,应及时转诊,寻求专业医院诊疗和社会救治。

参考文献

[1]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5):847—850.

[2]徐光兴等.结构式团体心理干预在高校新生军训中的运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9(1):136—138.

[3]吴晓鸣.国防教育中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146—147.

[4]葛媛媛,陈薇.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军训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1):116—119.

(作者简介:何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国防教育;本文通讯作者:姚婷)

(作者单位:何珺、姚婷、欧阳佳宏,湖北医药学院;胡芳,国药东风茅箭医院)

猜你喜欢

军训心理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妈,我军训完回来了!”哈哈哈哈哈军训的人也太惨了吧
军训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军训是种怎样的体验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