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行碳标签制度以消费侧选择引导生产侧低碳转型

2022-07-14王宇飞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品认证足迹标签

王宇飞

碳标签指的是对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排放的碳排放量核算并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可以理解为碳足迹的标签化。首先,它构建了一种灵活的沟通机制,能够以标签的形式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并且可以间接地影响生产侧,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其次,它也是一套评价体系,可以据此对不同阶段的碳足迹进行披露和管理。另外,碳标签也是碳普惠制度实施的重要基础,是量化公众自愿减排效果并获得激励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表征企业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管控供应链、塑造品牌形象、增加品牌价值、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以及适应国际贸易新趋势。随着全球层面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碳标签制度的实施已经势不可挡;我国应尽早建立健全碳标签制度,使之引领可持续消费并带动低碳经济发展。

一、国内外碳标签制度应用现状

(一)国际社会具有较丰富的碳标签实践经验

英国于2007年试行推出全球第一批碳标签标识产品后,发布了碳足迹标准 PAS2050 (即《商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规范》)。随后,韩国、美国、日本和一些欧盟成员国相继开始推行碳标签制度。日本于 2008 年实施了该制度并于第二年对 94 种不同产品授予碳标签。韩国也于2009年推出了碳足迹标签,发布了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标准方法,建立了国家层面全生命周期碳盘查数据库,设定了每个产品项目的最低减量。同年法国参议院通过了“Grenelle 2”法案,该法案具有强制性,除要求核查碳足迹外,还要求核查水足迹等。一些大型商业企业也主动引入碳标签,如英国超市巨头特易购(Tesco)最先应用PAS2050 ,并推出了具有碳标签标识的商品;法国最大的超市卡西诺(Casino)在自有品牌商品上也加贴了碳标签和环境友好标识。一些生产企业也积极响应碳标签制度,如苹果公司依据ISO 14040/44 披露了场所设施、产品制造、产品使用、产品运输和报废处理五个环节的碳足迹;要求其供应商也提供对应的碳标识信息;专门针对碳排放最多的铝金属机身生产设计了减碳项目。

目前,国际上碳标签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英国标准协会的PAS2050、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067 产品碳足迹以及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的GHG Protocol产品报告和核算标准以及欧盟的产品环境足迹PEF指南(Product Environmental Footprint)。其中,英国的PAS2050影响力最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14067 给全球层面实现碳足迹统一评估提供了工具。

近年来,发达国家或地区对碳标签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并且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其喜好程度近些年呈现上升的趋势。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颁布的《欧洲绿色协议》明确了欧盟将提高进口产品的环境标准,并于2022年通过了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议案,将于2026年对水泥、钢铁、铝和化肥等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这将对我国不少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我国虽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但是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同样的产品可能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加收的碳关税将使这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即构成所谓的“绿色壁垒”。而碳标签就是该机制的基础性参考依据,欧盟有可能依据碳足迹来确定具体税率。这一点在农产品贸易中已经有所体现。举例来说,日本曾是中国香菇出口第一大目的地国,2011年日本对农产品实行碳标签制度,同年中国向日本出口香菇数量减少3.9%,次年减少13.5%。在几个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纷纷推行碳标签的背景下,我国应该对这一制度予以充分重视。

(二)国内碳标签制度的相关政策和实践现状

我国碳标签制度尚处于摸索阶段。已经有学者认识到碳足迹、碳标签的重要性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可能影响,呼吁尽早探索碳标签制度为低碳转型做准备。在实践层面也有一定的进展。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英国标准协会于2005年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在碳足迹、碳标志、碳中和及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方面开展合作;并计划推动碳标签制度在我国的应用。2011年,英国标准学会BSI为济丰纸业集团提供了其独立制定的证实碳中和规范(PAS 2060:2010)服务,济丰也成为大陆首家被审定实施PAS 2060碳中和的企业。2010 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低碳产品认证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我国如何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包括:碳足迹与低碳产品认证的关系,认证模式,与现有节能认证、能效标识等关系,产品目录等。

近期,碳标签相关业务在国内呈现活跃态势。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正式发布了《企业碳标签评价通则》(T/DZJN75—2022)。国际专业的碳信托机构Carbon Trust开始了在中国的碳标签服务,并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全球碳标签商品展(线上)暨第三届中国国际低碳科技线上博览会成功举办,参展产品涵盖了纺织、机械设备、食品、电器电子、农副产品等众多领域;涌现了如TCL王牌电视机、正大鸡蛋等多款低碳产品;颁布了国内首张电动车行业的“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并启动了“食品领域碳标签行动计划”。另外,一些行业也在加快探索碳标签相关工作,如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等行业。

国家层面,2009年原环保部計划实施产品碳足迹计划,但是其执行效果不佳,主要因素是碳标签被认为是一项自愿性的环保措施,在没有足够激励或强制性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很难有意愿主动加贴碳标签。2013 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指出“低碳产品认证”是“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碳排放量值符合相关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该规定只是部门规章,所确立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也仅在广东、重庆、湖北三省试行,而后该规定于2015年11月1日起废止。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要求整合节能和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制定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于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主管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细化了低碳产品认证的具体程序。目前为止,有两批7种产品进入了《低碳产品认证目录》。气候司转隶到生态环境部后,依然强调推动低碳产品认证,但是相关工作的推动较为缓慢。分行业看,在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的推动下,电子行业的碳足迹核查推进较快,而其他行业尚未普遍跟进。

国家层面的政策还倾向于鼓励出口产品的低碳认证。2018年,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鼓励探索开展出口产品低碳认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企业进行绿色设计和制造,构建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和供应链,并采用国际先进环保标准,获得节能、低碳等绿色产品认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随即建议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其目标在于协助粤港澳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抢占低碳先机。随着国家层面“双碳”目标的提出,各地也开始积极行动;浙江近期已经计划在全省推行碳标签制度,有可能带动更多省市跟进。

(三)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还是以低碳节能产品标识为主,对碳标签的应用相对较少。实际上,低碳节能产品标识和碳标签有一定的关联,但也有差别。低碳节能产品标识仅仅侧重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并且整体来说我国的低碳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过于笼统、不够细化,而且不公布具体的碳排放量和低碳评价标准,只针对少数几个行业,不足以应对未来社会低碳转型的需求。

从和国际贸易接轨以及产品温室气体系统性核算角度来看,碳标签制度更为基础。它涉及的是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涉及全行业和全产业链,是低碳、节能的最基础性工作,可以和不同的碳足迹评估体系衔接。除了碳足迹外,碳标签还包括碳消减标识和碳等级标识。它既有助于产品碳足迹的分级,也有助于从产业链角度全面核算碳排放总量和分析减排措施,为企业低碳转型留出了时间。

然而,碳标签制度在我国无论是在立法、政策和应用层面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政府对碳标签的认知和“双碳”目标的需求相距甚远,消费者难以通过碳标签感知低碳生活,转变消费理念。作为碳标签最重要的使用者,企业对碳标签的认知和使用取决于政府的引导和市场需求。但是,现阶段大部分产品并没有碳标签的核算标准,已经引入碳标签的产品认证程序烦琐。企业对碳标签的认识和准备普遍不足,缺少与之对应的专业人才和知识储备。

另外,不同类型的企业技术水平两极分化严重,既具有国内外技术领先的企业,也存在生产技术落后、组织能力偏弱的企业,这也导致了企业对碳标签的差异化态度。技术领先的企业,难以获得权威机构的碳标签认证;技术落后的企业,不乐意额外支付相关成本。当前低碳消费还未形成风气,低碳产品市场发育还不够充分,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容易损伤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

短期来看,碳标签对企业来说是阵痛,它要求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参与认证等,会导致其生产成本的增加,如法国的强制碳标签成本占商品价格的5%左右。现阶段用于碳足迹核算、碳标签相关的费用较高,因此企业主动加贴碳标签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想参与也没有明确的途径;现存的产品碳标签核算方法并不统一,在缺少良好的监督和惩罚机制的时候,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长远来看,碳标签将促进全社会对低碳转型的重视程度,有益于以消费侧的选择引导生产侧的能源变革和企业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升级、节能减排,进而提高企业的可持续性和市场竞争力,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二、政策建议

(一)政府需要加大对碳标签的鼓励和扶持

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完善碳标签相关的立法和顶层制度设计。首先,结合“双碳”目标和有一定基础的《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制定全生命周期的《碳标签认证、评价和管理办法》。落实认证和监管等机构,对碳标签的标识、种类、标准、产品目录、法律责任、监管制度等事项做出详细规定,并陆续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发布不同行业的核算方法、认证流程和边界范围。

政府层面通过财税政策、专项资金或政府采购等多种激励手段,推进碳标签制度,并对贴标企业给予贷款优惠、减税降费、增大企业利润留成等扶持;鼓励企业进行碳标签技术的科学研发,鼓励外贸出口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协调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的衔接和互认,使出口产品只要加贴国内的碳足迹标签,就能和国际上的碳标签衔接。需要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严防企业造假行为。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和企业了解碳标签,并能和碳普惠制度结合,激励公众或企业使用低碳产品。

(二)行业协会等组织和企业都需要做好准备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行业协会或企业联合会等在业内有影响力的组织应该以市场效率为导向,先行一步、提早谋划,积极协助政府推动该制度,为制度设计、标准制定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并引导业内企业积极参与。这些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应积极联合碳咨询服务公司,以解决自身碳核查和碳管理业务知识储备不够的问题;待形成经验后,这些社会组织应成为为企业提供碳标签的平台,成为被授权提供碳标签认证和管理的权威认证机构之一,负责碳标签的注册、核验、评估和公告,构建本行业碳标签相关的数据库,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进行碳披露,也助力政府了解行业内产品的碳排放情况。

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有出口业务的企业要格外关注国际碳标签制度,与之尽早衔接,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损失。企业应尽早展开碳核查,建立碳核算体系,开设碳账户,推行碳标签制度,作为企业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性工作,重点产品实行“一品一标”,提高企业碳管理水平,进而形成全产业链的碳减排。

(三)试点先行,逐渐推进

率先选取一批重点行业推进该制度,比如易受包装和标签影响并对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可以起到积极宣传的食品或日用品行業;抑或出口和认证需求较高的服饰鞋帽类行业。可以优先在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率先展开区域性的自愿性试点计划。在前期为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技术层面宜以简单易行、行业公认为基本原则,待有一定基础后再有针对性地稳步推进碳标识制度。

针对高耗能行业,应采取强制性措施要求披露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标识,推动这类行业参与碳交易并尽早推动行业产品碳足迹的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考虑企业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的现实,可以对一般类型的企业采取碳足迹标识,给企业减碳留出空间和时间。而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则可以直接推进碳足迹认证制度,加贴低碳等级标签。

猜你喜欢

产品认证足迹标签
党的足迹
快递包装有了绿色产品认证
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实施
小议我国铁路产品认证新策略
市场监管总局 应急管理部取消部分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中国足迹
科学家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