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与创新锻就核心竞争力

2022-07-14邱澄

产城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科人才融合

邱澄

新材料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从基础性、支撑性向颠覆性、引领性转变。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创新需要足量的人才支撑,人才是链接创新要素、引领技术升级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将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新材料产业人才培养融合发力是各界深入拓行的重点方向。

国家需求与学界、业界破壁

与快速发展的新材料产业及新材料市场需求相比,我国新材料领域的人才供给存在总量、结构、区域3大不均衡现象,削弱了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动力。新材料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种类多,生产环节复杂,对各层次、各类型人才需求量较大。此前有数据显示,新材料作为国家十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人才需求缺口约为400万人。

一直以来,国家对新材料产业的政策支持、系列倾斜扶持举措推动了其发展,产业需求亦为材料学科发展注入动力。材料学是新工学的重点建设领域,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新材料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为材料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催化剂,也为材料学人才的发展创设了更多空间。但现阶段,我国相对单一、缺乏灵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无法充分满足新材料领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有教育界人士已经提出,“地方高校应紧盯国家发展战略性目标调整、紧盯地方产业的需求,去调整自己的学科、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的经济产业结构要高度契合,实现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要推进校城融合,共享建设资源和福祉,共负社会责任和义务;要促进校城人才交流,互派干部挂职,促进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挂职衔接。”

以新材料领域的重要力量中科院金属所为例,其学科布局已形成了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和工程化高技术研究并重的立体格局,据介绍,其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能够及时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应用研究、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前期研究则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需求,重在解决关键性的材料技术问题。好在已有多所高校的材料类新工科人才培养采用科教产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新材料领域的“科教+产教”融合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推动创新创业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在人才培养中落实落细。据统计,新材料及其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储量最高的五所高校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这些排名靠前的高校在新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均在A-及以上水平,具有强大的学科基础作为支撑。

面对当前材料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知识交叉不足、创新能力欠缺、工程实践薄弱等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加工工程专家谢建新提出,“针对前沿新材料多学科交叉、创新性和颠覆性强的特征,培育交叉融合创新型产业人才,将材料基因工程等前沿共性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以此促进前沿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他建议,“形成以材料科学理论、计算材料学、材料信息学有机融合的材料学科教育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新模式;造就一批具有材料基因工程新思想、新理念并掌握材料基因工程新方法、新技术的综合型创新人才队伍,为前沿新材料的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以“人才链”支撑“创新链”

在多个产业领域,材料学都面临着技术突破和重大产业发展机遇,以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业界人士指出,“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工科与新材料的深度融合,社会急需具有新材料多学科交叉知识和卓越工程技术的创新人才。”

有专家呼吁,当下产业发展急需大量的“新工科”人才,但人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需要面向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而且,从供给侧看,我国新材料人才培养体系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新材料人才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和职业院校,企业内部培养的新材料人才相对占比不高,尚未形成多元化的人才供给模式。

分析当前新材料产业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名单可知,京津冀地区的大型能源企业专利数量可观,参与度较高,而长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向更偏重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产业技术优势更为分散,鲜少企业专利数量排入前十。但是,长三角地区是新材料产业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专利数量最多的十大城市中,长三角城市群占据六席,全国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发展势头与创新潜力强劲。这正得益于長三角智能制造及新材料基地的落地,该基地以社区、校区、园区三区联动为发展理念,配置区域顶尖资源,汇集世界500强成果转化加速平台、顶级高校科研平台以及优秀企业,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极大地激活了产业创新活力与能力。

众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均离不开产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密切配合,产学研依然是缓解企业创新压力的有效途径。不止于新材料产业,各个产业领域推动人才建设的同时都需要保障科技成果的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是立业之本”之说愈显重要,各地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营造“产学研共建、研发设计制造共荣、产业链共享”的产业生态,积极探索保证科研团队权益的路径,最大程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让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

随着多地陆续出台新材料产业相关的发展规划政策,产业发展规模快速扩大,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不断上涨。地区经济活跃度、政府相关配套政策、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等吸引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外,“以赛聚才、以赛助创”是多个产业领域的拓展举措,比如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及研究所的材料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就是新材料领域的知名赛事之一。

猜你喜欢

学科人才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