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与建议
2022-07-14
我国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及其集群的培育,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支持其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空间布局日益优化,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产业集群渐成规模。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要求,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必然成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特征
专业化特征——产业集群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基于专业化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在地理空间的体现。同时,产业集群会产生本地化效应,即产业集群会放大专业化生产的好处。专业化特征,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衡量。微观层面,可以通过集群产业规模占所在区域经济规模的比重来衡量;宏观层面,可以通过集群产业规模占全国乃至全球该产业规模的比重来衡量。
新材料产业集群是由生产一类或几类新材料的企业集聚而成。集群内企业专注于某一类或几类新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销售,企业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企业的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创新速度,实现外部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我国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是各地根据自身优势,集聚起来的一批新材料生产企业、专业供应商、相关企业、金融机构等群体。
例如:深圳拥有国内最大、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集聚了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领域的国内外代表性企业;集群主导产业年产值超过千亿元,集群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相应产业比重超过?70%。宁波在稀土磁性材料、化工新材料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稀土磁性材料产量占全国的?40%,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丙烯树脂等化工新材料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苏州围绕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形成了从设备、原材料、制备、工艺、集成到应用的全产业链的纳米材料产业集群,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是全球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地理集聚特征——产业基地或园区成为集群发展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是产业要素、组织、行为等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邻近或对地理空间的集约使用。集群一般具有地理空间上的高密度特征,在某一区域范围内集聚的相互关联企业数量或产值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都是由新材料及其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高度集中形成的。部分集群依托园区或产业基地发展起来,在政府引导下,新材料及其上下游企业入园区或基地发展;部分集群最初依托企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后,吸引集聚更多新材料及其相关企业,最终成为产业园区或基地。因此,产业园区或基地是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
例如: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知名的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是稀土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赣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钨和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为重点,形成了从冶炼加工、产品应用到检验检测的产业体系,是国内最大的稀土、钨产品加工基地,获批国家级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有?278?个(7?个高技术产业基地、58?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4?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19?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省级新材料产业园区或基地数量更多。
组织结构特征——逐渐形成大中小企业集聚共生型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从事区域专业化生产的企业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有的产业集群是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供应商、配套企业等形成的网络,有的产业集群是由众多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网络。不论哪种形式,集群内企业的经济活动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完全融合在这种网络中,集群内的企业或通过竞合,或通过协作配套等相互作用,不断强化内部网络结构,促使集群优势得到全面发挥。我国颇具规模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基本都是龙头企业或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网络结构。
例如:铜陵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以跻身世界?500?强的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种电磁线产量国内第一、漆包线产量全球前列的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铜加工行业精细化管理标杆海亮(安徽)铜业有限公司为核心,集聚?数十家规上工业企业及一批中小企业,形成了“龙头+骨干+中小”企业集群。集群内有从事电解铜、铜箔、铜板带、覆铜板、印制电路板等各类铜产品生产的企业,形成了品种齐全、配套完善的铜加工产业链,从而成为我国竞争力较强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并进一步吸引、集聚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产业融合特征——单一品种产业集群向多类型产业集群转变
产业集群是关联产业因为知识、投入产出、需求等方面联系而产生的地理上的集中。关联产业的地理集聚通过产业间外部性促进创新,实现规模经济,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又会促进产业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巩固产业集群优势。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逐渐加速,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呈现出单一品种向多样化集群发展的融合趋势,体现在?两?个方面:
内部融合。新材料种类繁多,不同材料生产制造环节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因此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往往不是单一品种的产业集群,而是多品种共存的产业集群。例如:湛江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依托宝武湛江钢铁项目形成的先进钢铁材料和依托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形成的高端化工材料两大类材料产业集群。烟台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由依托万华化学形成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和依托南山铝业形成的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集群构成。
外部融合。新材料作为生产性投入,是生产制造的源头,新材料产业集群往往与其他制造业集群共生融合发展。例如,深圳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整车制造及电机、电控、配套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起来,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也可以看作是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集群的一部分。廣东是我国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也是重要的电子材料集聚区。
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机的产业网络结构,产业集群的出现、扩张、发展,乃至衰落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新材料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具有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普遍特征,也有一些自身特点,表现在:新材料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新材料技术更新换代带动产业升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会向更高阶段演进;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周期变化会受到资源储量和开采量等约束,这也倒逼资源型新材料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增强集群发展动力,避免落入传统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困境;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引导和推动会加速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周期演进。因此,将新材料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升级期?4?个阶段。
形成期。围绕一个或几个主导新材料企业,新材料企业和关联企业向主导企业靠近,形成空间集聚。新材料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相关性,可以进行交流协作,能够分享新材料相关知识与信息。新进入的企业可以扩充产业集群知识和信息总量,产业集群正外部性明显。总体来看,新材料企业间联系相对灵活松散,还未形成有机协同网络。
成长期。集群内新材料企业关联度逐渐加强,上下游企业分工逐渐清晰,产业配套逐渐完善,新材料产业集群生态逐步形成。集群内新材料企业间知识和信息扩散、交流、学习、创新活动增多,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引领型企业出现,逐渐成为龙头企业。大量新材料及其相关企业被吸引进集群,产业集群规模逐步扩大。该阶段是新材料产业集群创新活动最活跃、技术创新外溢性最强、集聚资源能力最强的时期。
成熟期。集群内新材料企业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各类配套设施完善,新材料产业链基本完整,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完善的有机协同网络。集群内龙头企业国内外影响力增强,中介机构等迅速发展。这个阶段集群内企业数量、集群规模、资源拥有量等达到较高水平。成熟阶段后期,新材料产业集群創新速度减慢,创新效率降低,产品容易出现同质化。集群内部竞争加剧,“拥挤”效应显现,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速度放慢,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升级期。产业集群内各新材料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原有产品性能的同时,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进入新的发展周期。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演进是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来源的过程,明确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加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动力的培育,有利于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新材料产业集群已经处于成熟期,大部分新材料产业集群还处于成长期。
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建议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科学引导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
科学做好新材料产业集群规划布局,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相协调,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推进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壮大发展。依托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选择发展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建设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增强我国新材料产业全球竞争力。依托现有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等支持计划,完善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推进体系。考虑我国各地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周期、发展阶段、比较优势等,细化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的阶段性目标,加强对集群培育的质量评估与动态监管。发挥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区“链长制”作用,统筹协调区域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工作。
引进高端创新资源,着力提升集群自主创新能级
大力推动国家级新材料科研机构与产业集群开展深入合作,着力破解科技产业“两张皮”的顽疾,以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深入实践助力新材料领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区域新材料产业集群创新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在集群内部联合建设一流的新材料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顶尖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在空间上无缝衔接,支撑集群开展产业链原始创新、源头创新,打通制约集群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环节,抢占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
强化集群内部互动,大力营造共生发展的产业生态
加强产业集群促进机构建设,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集群内要素和信息的交流共享,建立集群成员横向和纵向密切合作的协同网络。强化新材料产业与集群内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鼓励以下游应用为牵引,打造更加具有全局性、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做好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协作配套关系,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加快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强的关联性企业,延伸完善新材料产业链条,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持续增强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立足“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发挥我国经济规模体量优势和市场优势,围绕新材料产业集群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创新水平和生产效率。支持新材料产业集群内的优势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体系,增强新材料产业话语权。鼓励集群内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获取国外优势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战略性资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企业。加强具有生态主导力、国际市场话语权的新材料产业链领航企业培育,围绕领航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兼并重组、资本运作或战略合作,提升新材料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支持集群内企业通过战略合作或重组形成一批国际一流新材料企业,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产业链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