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协同联动

2022-07-13

林区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

马 佳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太原 030031)

引言

上思政课“拿着一个文件在那儿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谁都不爱听,我也不爱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6日在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对林忠钦委员提出的要更加系统深入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抗疫这堂生动、深刻的“大思政课”时的现场回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然而,在新形势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却未能同步提升,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学不进、学不会、学不通思政课程。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思政课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协同联动,导致思政课教学同学生专业学习“两张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割裂了教与学之间的联结[1]。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教与学之间要实现同频共振,建立某种联结,必须通过某种同质性的纽带,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云和云”“树与树”以及“灵魂对灵魂”。那么思政课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同质性纽带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条纽带至少应当由透彻的学理分析与丰富多元的课堂教学这两条线编织而成的。

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实际上,有时候不一定讲得那么高大全,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这段重要论述为广大思政课教师优化思政课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学生的思想困惑点、学习难点、情感堵点,以透彻的学理讲明白、讲清楚,获得学生的理论理解、情感共鸣和行为践行,就是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方向。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为例,当讲授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在课前交流时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谋求全人类的解放,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其革命性是显而易见的。但马克思主义并不像数学公理、定理那样具有可验证性,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呢?面对学生的这一困惑,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延伸扩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方式来讲明白、解释清楚学生的这一困惑,并在横向维度上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不仅包含学生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包括政治经济学思想。特别是其不朽著作《资本论》中所提出的“剩余价值规律”更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关系的本质,对唤醒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阶级斗争意识,并进而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纵向维度上,带领学生推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进而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追加资本从它的起源看,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这一论断的科学性。由此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深入思考,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认同,并进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2]。

二、以丰富多元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当前,部分学生之所以不愿学、不想学思政课,就在于思政课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的同质化倾向仍然存在,千人一课,千人一面,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而破解千人一课同质化倾向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所要求的实现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的同心同向同行。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地寻求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的融合点,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3]。

(一)宏观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因此各类课程中有助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内容都可以引入思政课的教学中,既营造惊涛拍岸的理论声势,也实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二)中观层面: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政课程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

在宏观层面找到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教学结合点后,就应当在中观层面将这些教学结合点转化为明确的教学重难点。下文分别以会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说明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教学重难点方面的结合。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例,探索如何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确定第五章的教学重难点。以会计专业为例,某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出“本专业着力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教学内容中的“职业道德”部分具有天然的关联性。由此,就可以在讲授道德内涵、演变、特征等通识性内容的同时,立足会计专业(职业)实际,着重向学生讲授“会计职业道德”部分,并将“掌握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内涵与要求”确定为教学重点,将“学会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个人和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在专业学习、专业实训和实习实践中自觉践行职业道德,做到慎独自律”确定为教学难点,实现思政课程和会计专业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的有效贯通[4]。

再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思政课教学为例,笔者所在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于艺术设计类课程自身的价值属性,以思政元素典型案例库(物)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人)为基础,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阶段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素质提升人才培养全目标之中,最终实现将思政育人元素贯通至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考核评价教学全过程并反哺课程思政元素典型案例库,不断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表1是以“软装工程实务”课程为例,依据工作过程导向将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深挖每个典型工作任务中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法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思政育人元素,并贯穿至专业课教学中。

表1 思政课程与软装工程实务专业课程的融合点

续表

(三)微观层面:运用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各课程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机融入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虽然这段话是针对课程思政建设而言的,但对于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而言,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类课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典型案例同样也能成为思政课程中的盐,并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将“盐”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调出思政课程的“百味”,让学生感觉到有滋有味:

1.情境创设

以现实案例为蓝本,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课堂辩论,引导学生在阐明自身观点、批驳错误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政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

例如:安永会计事务所报告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的行为曾在业界轰动一时。业界的反映也是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安永会计事务所的“大义灭亲”行为是在履行审计公司的职责,值得学习和赞扬;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安永会计事务所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可以以此真实案例为蓝本,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学生)是安永会计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当你发现瑞幸咖啡财务造假行为,你会如何处理?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将其划分为两方,并组织课堂辩论,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深化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及强化服务等会计职业道德内涵的理解。

2.情景再现

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榜样故事凝练为系列情景剧本,要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并感受抗疫精神的伟大,进而坚定“四个自信”。

源于事实的理论解析最有说服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既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思政课教师实施教学的“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营造疫情防控典型案例的仿真情景,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的过程中深化对抗疫精神的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可以依托5G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与医护人员的即时通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化整为零地融入面对面的交流中,以身边人、身边事表达主观的意识形态,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关系,通过“理论教化”实现“观念内化”。

3.情绪疏解

以“思政教育之理”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情”引导、启发青年学生正视疫情,疏解焦虑等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思政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密切的联系,将心理学内容引入思政课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可以在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的基础上,依据学情分析,对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职业岗位需求,按照心理学“知、情、意、行”认知规律,形成以“战‘疫’心的人民至上—无私奉献”为主线,守于“战‘疫’信的诚实守信—严谨执业”,融于“战‘疫’情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基于“战‘疫’志的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及化于“战‘疫’则的廉洁自律—不贪不占”“战‘疫’行的客观公正—依法办事”等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教学闭环,实现“模块化教学”和“逻辑关系完整”的有机融合。

同时,在思政课教学中凸显“情”的作用,录制题为“居家抗疫,我们在一起”的云端战“疫”微视频6集——“化‘危’为‘机’,正视疫情”“文明用网,理性发声”“尊重科学,积极防控”“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自觉自律,居家学习”“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将“思政教育之理”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结语

要将枯燥的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必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达成学生的理性认同,以丰富多元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深刻的理论分析、鲜活的事例演绎实现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协同联动,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舞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思政课程的动起来、实起来、活起来。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