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寿王坟铜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
2022-07-13周红芳梁景利赵二丽任俊霖姚嘉琪
周红芳 梁景利 赵二丽 任俊霖 姚嘉琪
(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四地质大队)
寿王坟铜矿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区寿王坟镇,是冀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铁矿床,具有镁矽卡岩型和钙矽卡岩型双重成矿特征。经过约60 a的采掘活动,矿山累计动用铜矿金属量156 560 t、铁矿资源储量23 547.54 kt,目前主矿体已开采殆尽。矿区中心地理坐标(1980):东经117°47′20″,北纬40°30′40″。本项目对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为该区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提供指导。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矿床位于中朝准地台(Ⅰ2)、燕山台褶带(Ⅱ22)的南缘,马兰峪复式背斜(Ⅲ27)的北翼,中生代月明山火山盆地北部边缘,涵盖了寿王坟破火山口的全部,处于寿王坟—小寺沟北东向铜钼多金属成矿带内。花岗闪长杂岩体外观呈葫芦状,面积约72 km2,根据矿物成分和组织结构的差异可分出6个岩相带,各岩性界线不明,以涌动式侵入接触关系为主。杂岩体南部(弧形)接触带是火山机构环形构造的一部分,为本区矽卡岩型铜(铁)矿床提供了良好的赋矿空间(图1)[1-4]。
根据1∶5万航磁资料,寿王坟地区围绕杂岩体存在1个较大的磁异常场,与岩体形态基本一致,似葫芦状,正负异常配套(杂岩体部分为正异常场,正异常周围出现负值),总面积约120 km2。区内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Cu、Mo、Pb、Zn、Au、Ag组合异常发育,强度高,面积大,组分多,浓集中心明显。多年的探采活动证实冀C-59-63号磁异常与甲277—CuMoPbZnAg化探异常均由寿王坟铜矿引起。
地球物理方法是本区寻找铜铁矿产的直接方法,而地球化学的找矿方法可为矿山企业寻找铅锌银金等接替资源[5-7]。
2 矿床地质特征
狭隘的寿王坟矿区则指从朝梁子沟—北湾子沟—寿王坟镇—义巨号沟一带、花岗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覆盖的弧形区域,面积约7 km2[3,8]。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简单,包括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Jxw)、中生界侏罗纪后城组(J2h)以及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
雾迷山组(Jxw)地层是本区的主要围岩,呈半环状,出露于花岗闪长岩的外接触带上(朝梁子沟—小北沟),东西长约5 km,南北宽0.6~1 km。岩性为中—厚层状含燧石条带和燧石结核的白云质灰岩;岩石坚硬致密,层理清楚;燧石条带不太发育,条带长1.5~23 m,宽0.01~0.1 m;产状多变,褶曲现象明显,局部倒转,倾向南西或北东,倾角大多在70°[9]。
后城组(J2h)地层主要产于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外侧,与灰岩大部为断层接触,部分不整合超复于燧石条带白云岩之上。岩性为紫红色砾岩夹凝灰质砂岩,砖红色砂砾岩;呈紫褐色,灰绿色;总体近东西走向,向北倾斜,倾角为10°~15°。
全新统(Q4)冲、洪积物主要沿老牛河谷两侧分布,厚1~10 m。
2.2 构造
受大断裂和火山机构影响,矿区内构造发育,接触构造和背斜构造相辅相成,共同奠定了矿床构造的总体轮廓[10]。
(1)接触构造。花岗闪长岩体侵入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形成了矿区最主要的接触构造带。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弧形展布(朝梁子沟—北湾子沟—寿王坟镇—小北沟一带),长约5 km,剖面上呈波状,产状变化较大;其中朝梁子沟—古洞沟一带接触带倾向南西,倾角约70°;古洞沟—小北沟一带接触带浅部近乎直立,深部转向北东。该接触构造带是本区矽卡岩型铜(铁)矿的主要成矿、赋矿空间。
(2)背斜构造。在北湾子沟(66线)—半截沟(6线)一线,靠近接触构造带外带区域,存在一个复式背斜构造,长约1.5 km。背斜的轴部被花岗闪长岩不同程度侵位,形成南、北两翼接触带。南翼接触带倾角较陡(70°),延深较大;北翼接触带倾角较缓(30°~60°),延深较浅(170~500 m),并由北西向东南方向侧伏。北翼接触带亦有铜(铁)钼矿体赋存,是本区的第二找矿空间。
(3)断裂构造。主要发生于侵入体的外侧,围绕侵入体呈弧形展布,规模较小。
2.3 岩浆岩
矿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体及脉岩。花岗闪长岩(γδ53)主要于寿王坟镇—车河梁一带出露,呈肉红—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更长石、钾长石、角闪石、石英及黑云母和少量中长石,副矿物有榍石、锆石、磷灰石、磁铁矿等。硅酸岩分析结果:SiO2为61%~67%,(K2O+Na2O)为7.3%~11.2%,CaO为2.20%~3.67%,Al2O3为14.41%~17.89%,A/CNK为1.22~1.38,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对有色金属成矿有利。主要造矿元素Cu含量普遍高于矿区内其他岩石,表明花岗闪长岩体是本区Cu矿体的成矿母岩[2,6,11]。赵承志[5]认为寿王坟杂岩体的侵入时代为侏罗纪末—白垩纪初期;部分学者用K-Ar法测定寿王坟花岗闪长岩体成岩年龄为127 Ma[12-13];张瑞斌等[14-15]用Rb-Sr法测定黄铜矿成矿年龄为111.0 Ma;张运强等[12]用锆石U-Pb法测定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为133.48±0.53 Ma;董朋生等[4]用锆石U-Pb法测定成岩年龄为128+1 Ma。结合矿区岩体侵入关系及矿石矿物特征,本研究认为成矿母岩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属于白垩纪早期,而成矿年龄略晚,属白垩纪中期。
区内脉岩主要为花岗斑岩及闪长斑(玢)岩、煌斑岩脉,其中花岗斑岩脉、闪长岩脉为成矿前产物,煌斑岩脉多属成矿后期产物。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寿王坟矿床产于花岗闪长岩与燧石条带白云岩接触带及外带(200 m以内的大理岩中)。经多年探采活动,自东向西3.5 km接触构造带内,已基本查明了大小铜铁矿体及钼矿体46个,且绝大多数为盲矿体,铜、铁密切共生。铜铁矿体36个,钼矿体10个,其中较大的铜铁矿体为1、S2、9、S6、4、34号矿体,占全区储量的80%以上。单一矿体走向延长100~600 m,垂直延深180~700 m,厚3.85~55 m;除此外尚有规模较小的矿体,但资源储量小,约占全区储量的20%,一般长30~50 m,垂直延深稍大于走向长度;已查明主要矿体特征见表1。
从已有资料来看,本区铜(铁)矿床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型,工业类型属矽卡岩型,也有少量热液型和裂隙充填型及斑岩型铜矿脉、钼矿脉。铜铁资源主要产于东部龙潭沟—小北沟一带,其次是西部北湾子沟附近。矿床资源分布特点与所控构造的不同决定了矿体形态、产状的差异:一般东部、西部呈扁豆状、似脉状、筒状;中部多呈细脉状、条带状;总体上部铜铁共生,以高品位铜矿为主;下部铜矿资源减少,以铁为主。
3.2 矿石质量
3.2.1 矿石矿物成分
(1)金属矿物有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磁黄铁矿、斑铜矿等,次生矿物有孔雀石、蓝铜矿、褐铁矿等。
(2)非金属矿物有透辉石、透闪石、粒矽镁石、蛇纹石、阳起石、绿泥石、石英、方解石、绢云母、滑石等。
3.2.2 矿物组合特征
区内矽卡岩矿物与矿石紧密伴生,矽卡岩为矿石的主要脉石。根据矿物之间关系,透辉石、镁橄榄石被磁铁矿、粒矽镁石、阳起石、透闪石等交代和穿插,故认为形成较早;而磁铁矿、粒矽镁石、阳起石等又被金属硫化物绢云母、绿泥石等交代和重选沉积,因此形成时间次之;同时方解石又充填交代了上述矿物集合体和裂隙中,所以生成最晚。因此它们的生成顺序是镁矽卡岩阶段—变镁—钙矽卡岩阶段—矿化阶段—碳酸盐阶段—外生阶段。根据矿物生成顺序可知,磁铁矿在镁矽卡岩阶段即有生成,但不富集,而在变镁—钙矽卡岩阶段,交代镁钙矽卡岩矿物,叠加在镁矽卡岩之上,富集沉淀形成。由于铁矿的沉淀,从而降低了溶液的溶解度,辉钼矿、黄铜矿此刻大量沉积。又根据辉钼矿化特点及形成时温度条件,认为其形成时间晚于磁铁矿,早于黄铜矿[1,6,14]。
3.2.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晶结构、半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结构、交代残留结构、结核状结构、压碎结构。在磁铁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呈细—中粒状,少部分呈粗粒状,粒径达3 cm以上,脉石矿物与之镶嵌紧密,矿石致密坚硬;主要脉石矿物为蛇纹石、粒矽镁石、阳起石、透辉石等。铁矿石主要分布于粒矽镁石矽卡岩带中形成粒矽镁石磁铁岩,矿体呈扁豆状、条带状或斑点状构造。
在铜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常呈浸染状和脉状分布在磁铁矿或矽卡岩中,其伴生矿物主要有磁铁矿、磁黄铁矿、钠铁矿、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绢云母等,黄铜矿呈金铜黄色,常为致密细粒状集合体,或星散状分布在其它矿物间,甚至偶尔可见到它的四面晶体,亦有呈乳滴状分布在磁黄铁矿中。粒度大小不均,最大达2 mm,最小在0.002 mm以下,并以细粒为主。黄铜矿常交代磁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铁矿,但个别情况下也可见到黄铁矿交代黄铜矿现象。
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斑点状构造、团块状构造。
3.3 围岩蚀变特征
区内围岩蚀变集中发育于接触构造带附近,包括矽卡岩化、大理岩化及角岩化等。
(1)矽卡岩化是本区铜铁矿的直接找矿标志。高温的花岗闪长岩侵位于白云质灰岩,发生重熔变质作用,形成镁、钙矽卡岩,并具分带特点,由内带的单矿物透辉石带,向外带逐渐变为镁橄榄石—粒矽镁石带和镁橄榄石—白云质大理岩带,其中钙矽卡岩多呈小夹层局部出现。近矿围岩的矿物组合为镁橄榄石、透辉石、石榴石、方解石和后期的退变质矿物(绿泥石、绢云母、蛇纹石、滑石等)。铜铁矿化主要发生于镁质矽卡岩形成之后、退化变质之前。
(2)大理岩化在远离外接触带的区域,白云质灰岩受花岗闪长岩体侵入作用发生重结晶和褪色蚀变,形成大理岩。其一般不赋存铜铁矿体,但对岩体及热液蚀变有间接指示作用。
(3)角页岩化主要发生于接触带中心或侵入岩体的顶部,它是由泥砂质、灰砂质细粒岩层经热变质而成,在寿王坟矿区内是比较常见的蚀变现象。角页岩化所形成的盖层,由于透气差,能够对热液成矿起到屏障作用,其下腹储藏空间是本区寻找盲矿体的第三空间。
4 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4.1 成矿分带
矿区内铜、铁、钼元素存在明显的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现象。在水平方向,靠近内带以铁为主,靠近外带以铜为主,有时出现独立的小规模铜矿体,钼多数发育于岩体以内。在垂直方向,上部以铜为主(地表-400 m标高以上),下部以铁为主(南6号矿体)。
而整个寿王坟杂岩体周边部发现有一系列的矿床和矿化点,如寿王坟本区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铜(铁)矿床,远离接触带的大南沟银铅锌矿,岩体内的三道河钼(铜)矿等,显示出大范围Cu、Fe、Mo、Pb、Zn、Au、Ag等多金属成矿,均与岩体侵入有关,在空间上都分布于寿王坟破火山口附近,在成矿时间上同属燕山期白垩纪中期,系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16]。
4.2 成矿规律
4.2.1 成矿的必然和特定性
一处矿化现象的出现基本离不开地层—构造—岩浆岩三因素,而寿王坟之所以形成中—大型铜(铁)矿床,从成矿地质条件上分析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它处于古北口—平泉近东西向大断裂带与马家沟—寿王坟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带的复合部位。2组较大构造的强烈活动产生寿王坟火山机构,发生寿王坟火山喷发和后期花岗闪长杂岩体的侵入。当花岗闪长岩浆侵入钙镁质岩石,即与灰岩和白云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大理岩、矽卡岩及构造软弱带,为后期矿液活动和上升创造了岩石条件和构造条件,金属硫化物(Cu、Fe、Mo、Pb、Zn、Au、Ag等)在此条件下沉淀富集形成大—中型矿体。但本区成矿又有特定性,并不是整个花岗闪长岩与白云质灰岩的南翼接触带都有矿,而是矿化赋存部位是特定的,从三维矿区模型上可以清晰看出,已查明的铜铁矿体主要产于岩体舌状突出体两侧似港湾部位,即特定的大规模岩舌“台阶”附近(图2)。
4.2.2 南翼接触带深部找矿
目前南翼接触带已查明2个岩舌“台阶”,有规律性出现。第一个岩舌(枝)顶出现在古洞沟(主要在19~47线,间距350 m)600 m标高上下,在-50 m标高上下出现第二个岩舌。据此推测南翼接触带第二个赋矿空间在-150~0 m标高上下(图2)。目前该标高段已揭露两处铜铁矿段,整区同水平是主要的找矿空间。
4.2.3 北翼接触带下赋控矿
在接触构造带西段,岩体侵位过程中造成白云质灰岩局部突起而形成复式背斜构造。背斜呈北西—南东向与花岗闪长岩体紧密接触,背斜的轴部为花岗闪长岩充填,总体产状呈北西走向,向北东倾,倾角在65°。其中北翼接触带由北西向南东方向侧覆,北西端54线—50线露出地表,往南东方向覆于地下,38线以东基本熔融消失。而南翼接触带则稳定存在,但其倾向反转,66线~33线倾向南西,倾角在60°~70°居多,35线~51线由直立转向北东。据以往勘查资料,62线~40线已有工程证实北翼接触带局部赋存矿体,因此继续围绕北翼接触带是寻找寿王坟铜(铁)矿第二找矿空间。
4.3 找矿方向
从成矿规律分析,不难发现寿王坟本区找矿还有较大潜力:
(1)寿王坟铜矿本区的找矿要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继续追索南翼接触带,尤其是第二个岩舌“台阶”-150~0 m标高矽卡岩带和铜铁矿化体。
(2)以背斜北翼赋矿规律为指导,注重98~38线北翼接触带,寻找小规模铜铁盲矿体。
(3)角页岩化有利于热液成矿,其屏障作用易于在下腹形成较大富矿体。而矿区保有的南6号矿体和西侧的34号矿体正上方地表均覆盖有大范围的角页岩。因此注重角岩盖层下赋找矿,尤其是寿王坟西部朝梁子一带。
(4)根据化探异常及以往样品分析,本区矽卡岩带局部含银金,与铜铁同体/异体共生。因此加大对地表(含原采空区)矽卡岩带进行调查研究,以寻找贵金属接替资源。
(5)本区钼矿化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花岗闪长岩体与白云质灰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另外在岩体内及岩体外透辉石化—大理岩化带白云岩、中—酸性岩脉两侧及角岩的节理裂隙中也有赋存,但规模均较小。注重岩体内部和接触带内寻找辉钼矿或铜钼矿,以提高矿山资源储备。
5 结 论
(1)寿王坟铜铁矿床是冀北地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受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共同作用而成矿,成岩年龄应为白垩世早期,中期成矿;矽卡岩化是本区寻找铜铁矿的直接标志。
(2)矿区内成矿元素分带明显,在水平方向,靠近岩体部分以铁为主,靠近外接触带部分以铜为主,钼多数发育于近接触带岩体内部;在垂直方向,上部以铜为主,下部以铁为主。
(3)南翼接触带仍是区内的主要找矿空间,尤其是-150~0 m标高第二个岩舌“台阶”处,同时兼顾北翼接触带、角页岩下腹寻找盲矿体。
(4)注重矽卡岩带中银金贵金属探矿、岩体内和接触带内寻找辉钼矿或铜钼矿,以获得接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