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箭在弦上

2022-07-1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中国经济周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大水名义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8月10日,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按照以往规律,A股市场一般都会借此观察中国下半年货币政策的表述,并以此判断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总体货币松紧程度。

按照报告,此次货币政策表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最好结果。

密切关注国内外通胀形势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用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和碳减排支持工具,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市场主体倾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的溢出影响,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

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底线思维,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总体而言,就是把握内外、松紧、长短、总量与结构、数量与质量、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等央行各个相关方面的工作之“度”,及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结合今年以来的央行各个时段的表述,应当说“一切正常”。

当然,正常中不是没有变化。比如,全部表述中少了一个提法:保持M2和社会融资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

实际上,这个提法源自央行一贯采取的一个控制公式:M2增速=GDP增速+CPI增速+1%到2%;其中,“GDP增速+CPI增速”就是GDP名义增速,那为什么还有1%到2%的多余?这实际是当年中国市场化改革初期,大量资产货币化过程中所对应的货币供给,但中国资产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后,这个“小尾巴”也就消失在央行的考虑当中了。

尽管如此,“M2增速=GDP增速+CPI增速”的考量是否适合?现在看,已经有不少经济学家对此提出疑问。毫无疑问,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重要的调节工具,经济疲弱时,货币政策就该宽松一些,相应的M2增速也该高一些,反之亦然。但如果央行调控过程中,M2增速受到名义GDP增速的制约,也就是说,如果不管实际GDP高低,央行只依据名义GDP高低去调节M2增速,那这样的控制会不会导致中国实际GDP失速?毕竟,稳经济需要的是实际GDP增长,而不是名义GDP增长。尤其是当下,中国CPI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冲击的风险很大,它同时会对中国名义GDP构成影响,如果因为CPI过高而导致名义GDP过高,从而强行收紧货币,那中国实际GDP增速必将受到抑制,这是否会与稳增长的总体目标相悖?

稳经济要求货币政策主动作为。央行能够去掉这个表述,而承诺主动作为,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对于“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的提法个人有不同意见。“大水漫灌”和“不超发货币”的表述存在含糊的一面,不知道这个“水”是指基础货币,还是指M0/M1/M2?“大水漫灌”应当是指M2增速过快,数量过高。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恰恰是因为基础货币投放过少。这样的区分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所谓 “不搞大水漫灌”或“不超发货币”的表述中,并未得到准确体现。

这样的“含混”会导致负面影响。比如,每当降准、降息(或升准、升息),投放或回笼MLF,甚至加大或减少短期逆回购力度——这类只关乎基础货币收放,或只是关乎资金期限结构调整,而不一定提高或压低M2增速的央行行为出现,市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立即就会高呼“放水”“收水”,从而导致不明就里的投资者被误导。

货币政策表述需要科学、准确,尽量避免似是而非。货币政策当局要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就必须高度重视长期基础货币供给。

前不久,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近年来,我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利率总体下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但总的看,我国不缺资金但缺资本,尤其是缺创新资本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传统行业投资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这一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不缺资金但缺资本”的金融市场是否符合实体经济对金融结构的要求?是否能够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鉴于此,金融管理当局,应当齐心协力破解这个“不缺资金但缺资本”的难题。

央行是否正在为之努力?大家应该已经注意到,在最近几次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述有些新动向。比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央行正在建设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是什么?而要着力健全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又是什么?这恐怕是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猜你喜欢

大水名义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那一年大水
假蜂蜜
看 秋
奇怪森林
爱国婊
赌上爷爷的名义
以Herm è s名义,注解时尚
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