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文”教学主张与实施策略
2022-07-13刘明松
【摘要】本文立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提出“自然语文”的教学主张,并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氛围营造、作业设计等方面介绍“自然语文”的实施策略,以期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自然语文 教学主张 实施策略 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6-0014-03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其主张樹立“自然人”的教育思想,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遵循儿童的天性,让儿童顺从自然法则,在自然中学习。笔者认为,“自然”在语文教学中应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顺其自然,即尊重语文学科的发展规律,不盲目跟风,不好高骛远,不超前拔高;二是指自然而然,强调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扎实走好每一步,让语言发展与语言运用水到渠成;三是指自然自在,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能全身心放松地投入语文学习,从而“功到自然成”。
一、“自然语文”教学主张的内涵
“自然语文”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是倡导回归语文本色,在自然、自由、自在中达成语文教学目标。其既是对指向人全面成长的教育终极目标的回应,又是一种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教学境界。
(一)“自然语文”是基于儿童立场回归的教学追求
教育只有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与儿童成长的节律“合拍”,才能让儿童学习的潜力被激发、潜能被释放,最终使儿童从语文教学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自然语文”直面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学习经验。了解儿童,确立儿童立场是“自然语文”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条件,是确定儿童学习语文的目标与方向。教师要在心中牢牢地确立儿童自然成长的概念,以自然成长的规律不断唤醒和激发儿童的生长力量,并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成长,让每一个儿童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自然语文”是关注本体性知识的课程建设
“自然语文”隶属于语文教学的总体概念,对语文本体性知识的学习必须直面应对,要承担语文教学的独到责任。吴忠豪教授认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自然语文”强调充分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从儿童成长的视角去审视教学内容,用儿童的生活规律去构建学习情境,让语文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学习真实发生在每个儿童身上,让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得到培养与锻炼,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积极的情感、获得智慧的熏陶。
“自然语文”强调本体性知识的学习,抓住儿童语言学习的核心之处,解开儿童学习语言的密码,促进儿童的语言学习。
(三)“自然语文”是建构儿童语言生长场域的生态系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指出,一个真正的学习场具有四个特征,即明确而恰当的学习任务,学习者具有学习的意向,要有和谐融合、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的心理氛围,有丰富高品质的学习资源。“自然语文”积极建构儿童语言生产场域的生态系统,选择合适的顺应儿童语文素养提升的教学内容,提供儿童语言学习方法的支持,营造儿童学习语文的安全对话场域与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分享,促进儿童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自然语文”教学主张的原则
(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早在古代,道家就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人在自然面前,只有和自然相依相生,才能和谐共长。教育也应如此,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让学生自然成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然语文”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成长,教师教学的策划、组织和指导也以学生的成长为逻辑起点。
(二)尊重儿童学习本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很难从外部形成,而只能从其本身的发展予以决定,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在其认知和智力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凡的意义。皮亚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自我发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主动有效地进行同化,否则难以产生深刻的印象。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让每一个学习中的儿童都成为发现者、研究者与探索者。“自然语文”强调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本质出发,探寻出一条有助于儿童自主发展的可行路径。
(三)追寻语文课程价值
语文学科担负着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责任。基于这样的学科认知理念,语文学科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根基,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丰厚学生的文化素养。“自然语文”要坚守学科本位,实现与时俱进,贯穿人本思想,建构一个立体多元的语文学习生态系统,让儿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主动发展,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自然语文”教学主张的实施策略
“自然语文”以儿童自由、全面、个性成长为价值追求,在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与实践中,让儿童拥有灵动性、自主性,使儿童进入自然、丰富的生长状态。这是“自然语文”教学追求的特质与状态。
(一)教学目标定位应契合儿童语言的自然生长点
儿童正式进入学校接受语文教育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在学校中还会不断获得语言学习经验。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和语文学习经验,当面对新的内容时再提升,并以此作为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儿童的语言发展是这样一个自然循环的过程:不断把建立起来的新经验变成旧经验,使其成为下一次学习的起点。“自然语文”在目标定位上关注儿童语文素养,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实现长远目标。因此,教师只有真正读懂儿童,读懂每一个儿童,了解学生面对一篇具体文本,在正式学习之前已经有了哪些经验储备,在学习过程中还会生成哪些新的经验,以及新建构的经验对后续的语文学习将会产生怎样的作用与影响,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安排了14篇文言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作为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启蒙篇,应该怎样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别,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理解文本的关键。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应是《司马光》一文的教学重点。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要读得正确。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注释,将文言文读正确,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其次,要读得通顺。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的朗讀技巧,让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断句,学习声断气连的朗读技巧。再次,要读出韵味。文言文朗读与现代文朗读不同,朗读文言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先回味古诗的朗读,让学生带着对古诗朗读的感受去朗读文言文,再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把自己的体会带入朗读中,进而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最后,要读懂文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古今文字对比朗读的形式,厘清文意。
读正确、读通顺、读出韵味、懂文意,如此遵循学生学习的经验,层层推进,让学生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方能让学生既深刻体会古文的特点、感受古文的音律美,又能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应满足儿童语言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本由一个个具体的“例子”构成一个教学系统,需要教师把内在的学科体系(知识网络)和儿童语言学习技能体系联系起来,而“自然语文”正是用全局的、联系的、整体的视角,把儿童语文素养的提升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安排实施。教师作为主导者,应整合教材,系统地考虑某一类课文的教学目标,再从这一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在具体的课文中寻找儿童语言发展的生长点,设定儿童在具体课文学习中知识、能力、思维、情感等发展的节点。
教材的整合可以是纵向的,按照文体、主题、体裁、表现手法等维度,对一个学段某一类课文进行整体梳理,分析出不同学习阶段,同一类课文在知识、能力、方法上的层级要求,再予以逐步实施;可以是横向整合,把不同版本教材,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如语文与美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劳动等课程整合,为实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服务。
语文学习单元内部也可以进行整合,整体设计单元目标,让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承担整体目标中的某一部分任务,或前后课文之间进行层级推进。以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目标要求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从这一整体阅读目标出发,把《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教学重点落在局部提问与全文提问上、《蝙蝠和雷达》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文内容提问与写法提问上、《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重点放在学会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上、《蝴蝶的家》主要定位在结合前三篇课文学习的提问技能的综合运用,学会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整合,单元中四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侧重,最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单元整体目标。
(三)教学氛围营造应促进儿童语言学习的自然发生
近几年,大家都在呼唤“让学习真实自然地发生”,而语文课堂要想“让学习真实自然地发生”,必须适应儿童学习的自然之道,也就是只有在儿童学习心理和语文学习规律相一致时,真实自然的学习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亲切,最应成为一种自然、自由的生命成长状态。“自然语文”要改变重教轻学的教学状态,引领学生发现母语的美,并让学生在这美的情境中自由呼吸、健康成长,成为一个自主能动的学习者。
卢梭儿童观的核心是“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儿童。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自然的课堂,就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语文的魅力产生切身的感受。
以统编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沙滩上的童话》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体会儿童在沙滩上编织童话的快乐,在教学最后一组对话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在情境表演中体会课文描写的儿童兴奋、激动的心情,感受在沙滩上的快乐时光,让语言习得自然发生。又如,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语言优美,极富儿童情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者在园子玩耍的快乐,教师创设浇菜的教学情境,抓住“下雨啰!下雨啰!”让学生以语气很快、语气很慢、前低后高、前高后低、前慢后快、前快后慢等方式体会这句话所分别蕴含的意味,引导学生读出欢快的“我”、陶醉的“我”、调皮的“我”、撒欢的“我”……再让学生从中体验“我”的快乐、自由、无拘无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快乐在学生心中荡漾,祖父的园子在学生心中清晰起来,语言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鲜活起来,一切的学习活动都变得水到渠成,正应了窦桂梅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样的文本,就还它什么样的味道,这样的学习才自然而愉悦。”
(四)作业设计应促进儿童语言运用的自然生成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国家印发的“双减”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作业个性化、针对性等优点,做到因材施教,让有效作业成为“减负增效”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以全新的视角对待作业设计,不断提升设计作业的能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源于教材、基于教材、高于教材,走进生活、融入社会,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主,教师可以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走进生活,从公交站牌、商场导购图、商品包装、广告牌、宣传栏等媒介中认识生字,或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让识字走向生活。又如,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设计分层作业。在教学《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古诗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分层作业:(基础题)把赞美春天的两首古诗背下来;试着把古诗中描写的春天景象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提高题)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很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文来赞颂它,请你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我们举办一次赛诗会;利用休息的时间去郊外找春天,拍摄你喜欢的美景,看看你从哪里发现了春天,把你看到的景象,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可以附上图片或绘画。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并结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实施教学,让语文学习走向生活、让语言运用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自然生成语言、在生活中自然运用语言,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赵秀影.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文学教育(下),2020(12):18-19.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2014版)[M].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李新旺.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瞿卫华.为学生的语文经验生长而教[J].中国教师,2016(22):60-63.
[5]姜明红.生长:挖掘语文教学过程的育人价值[J].江苏教育,2015(9):52-53.
[6]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刘明松(1977— ),广西桂平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乡镇教育管理和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