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壁赋》中的细节描写分析

2022-07-13梁翠玉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箫声泛舟赤壁赋

梁翠玉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他不仅擅长以精准而简练的语言描写盛大恢弘的场面,还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事物的细节,展现事物的特征。下面,笔者就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谈谈其中关于“水”“箫声”以及“客”的细节描写。

一、有关“水”的细节描写

《赤壁赋》记录了作者苏轼和其朋友泛舟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既然是泛舟游玩,自然看得到“水”这一物象。作者在描写水时不单单从宏观上写了水的浩瀚无边,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了水柔美的姿态。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雾气横跨整个江面,徐徐升起,与天相接。整个江面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象。在这样的情境里,作者难免神思飘摇,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短短八个字就写出了水的姿态、神韵,展现了江水的浩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作者此时心胸开阔、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的江面上随波漂荡,就好像在天空中乘风飞行一样,又像长了翅膀去往仙境一样。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看着与天相接的白茫茫的江水,作者心中的烦恼与忧愁仿佛不值一提了。诚然,在月下泛舟,在白茫茫的水雾中缓缓前进,别有一番滋味。我们虽然不能与作者一起泛舟,却依然能感受到江景的美,这完全得益于苏轼的生花妙笔。江上现“白露”,这并不是多么罕见的景象。但是,“白露横江”却不是人人都见过的。苏轼通过描写这一细节,使“水”更加柔和了。

二、有关“箫声”的细节描写

作者对箫声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在船上饮酒作乐。酒至兴起时,他放声高歌,抒发了自己一路走来的怅惘与失意。此时,他听到了客人悲凉、凄婉的箫声。“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作者扣舷而歌,恰巧碰上了一位会吹洞箫的客人。客人跟着苏轼的节奏为其歌声伴奏。呜咽的箫声中有幽怨,有哀叹,好像有人在低声哭泣,又好像有人在耳边低声倾诉。眼前是一片水雾缭绕的烟波,耳边是悲凉的洞箫声,怎会不让人感到悲伤呢?只怕是海底深处的蛟龙听了也要为之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听了也会为之而动容,流下伤心的眼泪。

箫声本是飘渺的、抓不住的、无形的。但是,在作者的笔下,箫声竟然像细丝一样剪不断,“不绝如缕”。他用“缕”来形容箫声,更让人感受到了那悲凉箫声的绵延不绝、难以消散。那么,一直在作者耳边回荡的箫声会带给大家什么样的感受呢?作者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来形容。其实,这两句与箫声并无直接联系,但是它却从侧面道出了箫声给听众带来的感受。潜于深渊的蛟龙听之会起舞;孤舟上的嫠妇听之会感怀自己的身世,不禁潸然泪下。由此可见,箫声是非常动人的。这个小细节的描写也证明了客人技艺的高超。箫声并非是任何实物,却能被看见被摸到。它只是一种虚无的听觉感受,但是在苏轼的笔下箫声仿佛有了自身独特的生命力,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

三、有关“客”的细节描写

在《赤壁賦》中,有关“客”的描写占据了一定的篇幅。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客”和“己”的神态、动作、对话。当听到客人如泣如诉的箫声后,苏轼“愀然,正襟危坐”。他露出忧愁的神情,并坐端正,整理好自己的衣襟,严肃地问道:“为何箫声是如此的哀怨?”由此展开了“客”和“己”的对话。客人联想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感叹道:“就连一代豪杰曹操如今也消逝在这广阔的天地间,更何况是渺小的我们呢?我们就像是沧海一粟。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远远比不上眼前的江与月。想要一直与这清风明月相伴,畅游人间,是怎样都无法实现了。每每想到此处,更感到生命的脆弱,只能借着这箫声表达一下自己的悲伤之情了。”听完客人的话,苏轼也坦然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天地之间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就连这天上的月亮也会时圆时缺。人当然也会如此。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待事物,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随时在变化着;如果从不变的一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还有什么好羡慕的呢?更何况天地之间的万物都各有其主宰。不是我们所有的东西,我们连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想来眼前的大江、江上的清风以及天上的明月,都是我们可以尽情享受的。”苏轼的一番话让客人豁然开朗。“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他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与苏轼尽情地享受这眼前的美景。

联想到曹操当年率领百万雄师与蜀吴在这赤壁一带大战的场景,客人不禁感怀生命、世事的无常,也通过自己的箫声传达出内心的怅惘之情。苏轼通过描写其或喜或笑的神态、“洗盏更酌”的动作、二人之间的对话等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悲与喜。

总而言之,《赤壁赋》中对“水”“箫声”和“客”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苏轼巧妙的构思技巧,通过细微的描述带领大家观赏了赤壁一带的秀美风景,读起来不禁令人心之向往,同时苏轼还通过较长篇幅的描述“客”与“己”之间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由泛舟游湖的舒畅到怀古悲今的感叹,再到最后忘怀得失,实现精神解脱的情感转变,展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读者带来了积极的人生指引。

猜你喜欢

箫声泛舟赤壁赋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吹箫引凤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天下
箫声中的月亮
曲刘合奏
记冬日泛舟于佩河之上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李学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