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握时代脉搏,承续传统根基

2022-07-13彭珍梅

成功密码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时代

彭珍梅

作为我国延续多年选拔人才的途径,高考已经不再只是一场单纯的全国性大考。近两年特殊的疫情形势,更赋予了高考别样的社会意义。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网热门话题,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与评议。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能够在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题中,发现政府的政策指向、体察社会的舆论热点、感悟国家的文化倾向。例如:2020年的系列高考作文题,被人戏称为“传播学的崛起”,2021年的高考作文题则令网友感叹“觉醒年代,押题的神”。在这种笑谈之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够察觉到什么呢?往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们又应该教学生什么新的内容呢?

纵观2020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将其全然归为“传播学的崛起”的确有片面之处,但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从具体作文题进行分析,最明显的便是全国三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可参考米德的主我客我镜中我理论)、北京卷作文(二)(“一条信息”,可遵循媒介素养相关理论)与江苏卷(材料体现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信息茧房与选择性接触相关原理),其他如上海卷(贴合新闻及信息反转)、浙江卷(参考初级群体次级群体与镜中我理论)等,也都能够从新闻与传播学的理论方向进行思考。准确地说,与其说这是新闻传播学的崛起,倒不如理解为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的自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它在人們信息来源渠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除了拓宽了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便于全民交流讨论,也有信息冗杂、真伪难辨导致的舆论混乱与网络暴力。例如疫情起始阶段,参差不齐的信息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触动着全民敏感的神经。在这无法阻挡的信息浪潮中,年轻一代要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信息甄别、独立思考,而不是最终沦为《乌合之众》中所描述的失去理智的群众,将成为不容忽视且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作为高三学子,每天都接收来自不同渠道的讯息,这对于学生三观的树立有着较大影响。这应当也是命题者出于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与对学子们的深切关怀设计的特殊命题方向。从地域方面进行分析,出此类高考作文题的多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高度城市化、高度现代化是主要特征,信息洪流也更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些地域,高考作文题对于“信息时代”这一话题的格外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随心所欲的浏览。”江苏卷高考作文材料中的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一现实问题。当我们再深入琢磨这几道高考作文题时,我们也能感知到,它们不仅是想让学生认识到这一问题,更是想要让考生进行自我思考,在信息社会中到底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与措施,这才是命题者的最终目的。回归现实,作为教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作用呢?无法否认的是,我们已经被信息包围着。面对如今的网络环境,我们不禁思考,孩子们的早熟是否与信息时代有关呢?我们暂时无从得知答案,但能够确认的是,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拥有明辨是非的慧眼,能够不被有心之人营造的虚假氛围与谎言牵引是我们所有教师应该留意的。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事件分析、引经据典阐述、日常教学引导等多种方式,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善辨”的种子,我们无法阻挡信息的潮涌,但我们能够让学生自己在心里筑起防御的盾牌,从而进行合理有效的信息筛选。

如果说2020年的关键词“信息”极具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那么,2021年的关键词则旗帜鲜明地指向“青年”,尤指“新时代青年”。处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关键历史节点,结合国家在这一年内对于青年群体思想引导的别样关注、追寻理想的期望寄语,相信有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提前感知到了这一年高考作文的重要政治性导向。

前文中提到,疫情形势下的国际格局与世界秩序反复受到冲击,网络空间与思想层面的“认知战”不断在年轻一代中蔓延,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他们的“可为与有为”(全国一卷)、追寻理想的意识指向与实践活动(全国二卷)、新时代青年如何“为人”(全国新高考二卷)、生逢其时的意义与何为成熟的议论(北京卷),这一系列高考作文题,旨在通过高考这一途径使即将进入大学校园的青年人,得到警醒与思考。借用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话语:“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能够发现如今在年轻一代中传播较为广泛的“躺平”言论、“浮躁”与“精致的利己主义”等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负面特征与新时代社会建设与国家层面的大局观的不匹配性。作为教师,我们则可以从这样具有明显倾向、叙事宏大的高考作文题中感受到国家对于现代青年群体观念建构的担忧,与希望当代青年群体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价值观的期盼。时代呼唤青年要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在青年的教育中为其指引方向、树立标杆。

当我们将视线转回最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卷,也能从中看出不同于地方卷的新风向。作为覆盖范围最广的两套试卷,2020年的全国一、二两卷都以经典文言故事或名言作为作文材料,让考生进行相应的思考探究与应用。同样,2021年的全国卷中,也是以古语引入作文主题要求。除此之外,2021年的新高考作文题之一,更是以“人”字的书法行笔方式的漫画为题,让考生进行把握与体悟。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上千年来先贤圣人的精神内核,是如今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因此,近几年来,它已成为从初等到高等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的环节,也是不断被国家提倡与发扬的教学内容。从2019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传统典故,到热度不断攀升的与传统诗文经典相关的综艺节目,由上至下的国学热潮在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有了爆发式的体现。但不容忽视的是,即便已成趋势,国学经典在国内社会的大范围传播覆盖仍是一个难题。

传统的延续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旧文化与新思想可能存在的矛盾,这使得传统文化总是很难拥有良好的时代适应性。相较于表达清晰,句式简洁的现代汉语,国学经典的烦琐形式总是令人望而却步。即便学生从小被督促背诵唐诗、宋词、元曲,但其在生活中实用性并不强,所以学生学习的兴致也不高。

累积千年的思想精华并非与如今的社会格格不入,反而在某些时刻具有无法取代的借鉴意义。从历史故事与传统文化中追寻精神根基,对其进行活化利用,才是我们应当采取的行动。就如2020年全国一卷中的管鲍之交,齐桓公的用人不疑,即便是在如今也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与深刻的思考。2020年全国一卷中齐桓公、管鲍的故事,2021年全国卷二中杨雄的名句,这些并不晦涩难懂的古文经典引起一番热议的同时,不正是对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新解读有力的支持吗?同样,在对于国学经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墨守成规,一味以填鸭式的教育将诗词生硬地塞入学生的脑海中,这样不但收效甚微,甚至会使学生对经典著作产生厌恶情绪,不利于可持续的传统经典教学。我们何不采取古今结合的方式,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为核心,联系现实问题与事件,对孩子们进行除纯粹的文言词句教育外更深远的精神教育呢?

对时代脉络的把握与对传统文化的承接,是2020年以来高考作文题的两大显著特征,也是对考生、对国民的思想指引。除此之外,与国际积极接轨,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传递中华精神也是其中极具意义的思想内涵。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有着不一样的主题和重点,但越来越少的空中楼阁般的口号式写作,越来越明显的脚踏实地的现实思考,这都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从高考作文中汲取营养的,不应该只是高三考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抓住高考作文中透露的文化指向,为学生提供更有益的精神文化养料。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时代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