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撒尊重的种子,灌溉自信的花蕾

2022-07-13曹增敏

成功密码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红色同学

曹增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2011年7月,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我很自然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成为一名语文老师。虽然担任班主任,课务繁重,但我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每天与孩子们朝夕相处,我也感受到了学生在我的引导和影响下越来越自信快乐。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成功做法。

第一个做法是自我介绍。记得那是开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我不是一上课就“一本正经”地讲课,而是给学生们一个上台展示的环节——自我介绍。一听到要上台,原本就胆小的小丹同学似乎在刻意躲避我的目光。而大家也都期望着早点下课,这样就不用上台了。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随着一句响亮的点名声,小丹被迫怯生生地走上了讲台。脑子依然在“短路”,此时此刻,她恨不得挖条地缝钻进去的她,就这样,愣是一声不吭地站在讲台前足足5分钟。下面的同学都在哄堂大笑。有的同学拍着桌子,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不停地用纸巾擦拭着眼睛;还有的同学拽着同桌的衣服,好像在说,小丹真“二”。

就在这时,我解围地对她说:“小丹,你不要紧张,自我介绍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你,我相信你能行。”“你能行”仿佛是一剂“强心剂”,让她顿时有了自信。于是,小丹平复了紧张的情绪,迅速构思后,自信地向同学们介绍起自己,最终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小丹会心地看着我笑了。

此后,她多了几分自信。

也就是从那时起,只要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小丹便主动去争取把握:上课总是举手回答问题,学校有什么活动也是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凭着这股自信的劲儿,小丹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全区“优秀少先队员”和学校“优秀班干部”的荣誉称号;同时,她也获得“第十八届华人作文大赛江西赛区省级银奖”;“全区第三届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她荣获二等奖……

“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话,可以成为点燃他人自信的火焰;一句话,也可以成为温暖他人一生的阳光。

第二个做法就是讲故事。每次上语文课前,我都会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给孩子们听,因为我觉得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大家对语文课的兴趣。为了训练大家的开放性思维,每节课我也会让几名同学来分享自己的心得。

记得有一次轮到小伟的时候,他站起来什么话都没有说。那天以后,我对他也格外关注。经过一两周的观察,我发现他上课非常安静,在课间的时候,总是呆呆地坐在位子上。我曾在课上故意让他回答“诸葛亮草船借箭”体现了什么,但他什么都没说,旁边的孩子都在笑他,对此我心里非常着急。

从孩子的父母口中了解到孩子本身性格内向,所以在学校会有这种表现。对于这种情况,我非常理解,也决定尽自己所能来帮助这个孩子找回自信,鼓励他和同学们平等自信交流。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每次上语文课时,我都会站在他的身边,让他有一种安全感。我还会请他上讲台,让他为同学们分享故事,当“小老师”。在讲台上,我会用眼神鼓励他,会说他的声音很好听,我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之类的话,说完之后全班孩子也会给他鼓掌。慢慢地,小伟变得越来越活泼,逐渐找回了自信。之后的语文课上,他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也会和同学进行小声交谈。看到他的改变,我的心里既开心又欣慰。

第三个做法就是现场教学。今年春节,我回了老家——赣州市南康区龙回镇。听到我回家了,在家里闲不住的学生小丹和小伟,说要来看我。师生见面寒暄了几句后,我想,既然来到了龙回,这不是开展现场教学加强红色教育的好机会吗?于是,借此机会,我给他们讲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

跟随着我的脚步,穿过葱茏的田野,我们来到了龙西村老曹屋组。走进组里,在两栋土坯房之间,有着一片青葱绿地。茵茵绿草间隐约可见几块青砖泥瓦,若你未曾了解过龙西村的过往,那你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经有过一所名为“葆真”的学校,曾经挺立着一座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战士的红色堡垒。

我如数家珍,给学生娓娓道来。

故事要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说起,曹氏第七代传人曹惟玉捐资开辟岐岭通道,肇居南康龙回鸡岭竹园岗(今老曹屋),到18世纪末,建起了曹氏宗祠。随着人丁逐渐兴旺,为了解决孩子们的读书问题,曹氏的教书先生便利用曹氏宗祠开办起了私塾,教书育人,这就是葆真学校的前身。

民国时期,以私塾为基础,政府在此设立了葆真高级学校,由师范学校教授在这里任校长,学校课程内容丰富,有数学、文学、天文学、地理学、自然学、外语学等一系列课程,在这里的孩子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五、六年级开始学习日语、俄语,也为日后马克思主义在这里的传播打下了基础。曹光清大校也是在1917年进葆真高级学校读书的,1925年,他从葆真高级学校毕业,毕业后再回到母校任教,同年参加农民运动。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朱伯璜、曾人超、曹光清等人作为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一批人,同时作为葆真高级学校的老师,开始在学校的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涌现出了一大批龙回籍革命战士和高级将领,如开国少将曹德连、曹光琳、曹传赞等,都曾在葆真高级学校就读。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作为南康的革命发源地和根据地的龙回,老百姓为红军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在红军进驻龙回后,群众主动提出把葆真高级学校作为红军驻扎场所,一方面用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扩充红军力量;另一方面作为军火生产场所,用于制作火药等军火设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众多葆真高级学校的师生也在曹光清的带领下加入了长征队伍。也有部分老师选择留下,坚持在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的种子。苏区被敌军占领后,大部分留下的老师都因为坚持真理,宁死不屈而不幸英勇就义。

新中国成立后,葆真高级学校改为龙西小学,大约在1955年至1956年停办,1958年被拆除。至此,葆真高级学校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环境下,葆真高级学校的师生仍坚持传播红色思想,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鲜明的红色印记。虽然这个学校现在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但它传播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仰是我们所不能忘却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引导、教育好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使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这几件事让我印象深刻,现在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它让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新时代人民老師的意义。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很容易因为一些挫折困难而失去自信。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更多的应当是理解、包容这些孩子。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比喻的那样:“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对课上不能自信表达看法的孩子,我们应当转换角度,在交流中尊重孩子。赏识、鼓励和关爱能够燃起孩子自信的火种。

在如今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中小学老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作为老师,不应只看到孩子好的一面,我们也应敏锐地察觉到学生不足的一面,并耐心帮助孩子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我们要播散尊重的种子,用关心、关爱为孩子浇灌自信之花,让每个孩子在最好的年纪里能够沐浴在老师的关爱之中,有朝一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语文课红色同学
语文课文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追忆红色浪漫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