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实验器材准备浅见
2022-07-13宗娅娟
宗娅娟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实验仪器是科学课程教学准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准备充足的教学器材,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实验器材;准备;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017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核心素养是科学课程深化改革的关键词,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实证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和证据;注重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领会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动手和动脑的配合中,体现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考试评价要求,考查知识应用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备充足的教学器材,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验仪器是科学课程教学准备的主要内容,而我们的教学现状是很多老师怕上科学课,觉得麻烦(器材准备),进而在教学中以讲为主,以抄为主,以背为主;器材管理者怕遗失,怕损坏,把它们紧紧锁起来;而学生对器材则是争相使用,兴趣盎然。为了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为从小培养探究能力埋下种子,对实验器材准备做如下概括:
一、全员参与,激发兴趣
对于本次实验材料随手可得的实验一定要做,而且要给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人人有参与的机会,激发探究兴趣。如在《脑与神经是怎样工作的》一课“接乒乓球游戏”活动中,学生两人一组准备一个纸杯,一个乒乓球,有一定距离来进行游戏。在接乒乓球的过程中,体会人体各器官的协调配合,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通过反复练习以及小组间的接球游戏比赛,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反复训练,可以提高接球的成功率。进而领悟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是能够改善大脑功能的,使感觉越来越灵敏,肢体动作越来越协调,人越来越聪明。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身心愉悦,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继而把认识延伸到生活、学习中。
二、互助合作,提高兴趣
人类的好奇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小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机会;合作交流,使小组成员达成认知共识。大家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意识,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实验室器材能满足课程需要的时候,要做好准备,适时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例如在《摆的快慢》一课教学中,利用棉线、螺母、铁架台和秒表就可以展开研究。在研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中,让学生充分调动原有的认知,开展“头脑风暴”,并去验证他们自己的一些猜测。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猜测,修正自己的想法,学生分别测量不同质量摆锤的摆,以及不同摆绳长度的摆在3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通过分析测量数据发现:摆锤质量不影响摆的快慢,而摆绳长度则会影响摆的快慢:摆绳越长,摆得越慢。在实验中,学生分工明确,各人都有明确任务:组装、计时、计数、记录;交流、讨论、发现……提高了大家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自制学具,迁移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仪器室的器材并不都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这时候自制学具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身体的运动》“制作运动模型”一课中,制作模型是一个建模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教科书提供用筷子或者短木棍模擬骨头,有橡皮筋模拟肌肉,用线绳固定它们相当于关节。学生在家里准备这些材料,而且还有学生发现了更好的材料:用硬纸板代替了筷子,用长螺丝钉代替了线绳,做出了简单形象的模型。通过制作模型,学生进一步理解肢体完成运动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从而懂得了认识人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青少年时期是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通过讨论,引发学生关注自己骨骼、关节、肌肉的健康生长。为学生逐步建立“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概念搭建阶梯,培养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方法。所谓的听不如看,看不如做。通过自制模型,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感知、思考的结果呈现出来,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在课堂展示中获得满满成就感。
四、实验视频,突破瓶颈
在实验教学中也会碰到实验难以实际开展的情况,实验器材缺乏或者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利用实验视频,来突破瓶颈。尤其是随着现代教育设备的更新换代,教室里有了一体机设备,高清的显示屏为实验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就如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需要准备土豆泥、护目镜、酒精灯、番茄酱、罐头盒、铁架台。且不说实验材料有困难,就算准备好了,在实验过程中最担心的是学生的安全,所以很多老师不愿意去尝试。这时,实验视频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视频中,学生知道了火山喷发的重要因素:高温高压、地壳中的薄弱地带、岩浆中的大量气体。学生通过视频模拟实验获得证据,建构对火山喷发成因的解释。在观看实验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火山喷发时的真实场景,还能够看到很多火山喷发时相对细节的现象,比如:火山喷发前先喷热气,岩浆喷发时会伴随大量气泡……这些现象都与文字资料的描写相符,也印证了学生对火山喷发原因的猜测。视频实验规范的、全方位的、清晰的展示,弥补了不能亲自操作的不足。
总之,科学教师在课前要做好精心准备,为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水到渠成获取知识搭建好平台,体现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使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8
【2】 2017修订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3】喻伯军:《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信息:
教师:
电话:13577201562
邮箱:907602353@qq.com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67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