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2-07-13黄舒婷
黄舒婷
摘 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文言文,是许多小学生接触、感悟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司马光》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收录于三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1]。学习文言文,有如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对话,近距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丰厚博大的文化内涵,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2]。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文言文教学,不断创新文言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促进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那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驾驭文言文这艘船来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呢?笔者将以部编版三上文言文《司马光》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巧抓题目,激发兴趣
小学文言文的题目都比较简单,但是也藏着许多信息。如果能有技巧地抓住题目隐藏的信息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提高阅读兴趣。比如《司马光》既是课题也是人名,可抓住“司马”这个复姓展开教学。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师: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吗?
生:姓“司马”,名“光”。
师:是的,像这样由两个字组成的姓,我们把它叫做?
生:复姓
师: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名字里也有复姓?
生:诸葛亮、欧阳修、司马相如、司马迁、司马懿……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你们发现没有,咱们古代姓司马的人都挺厉害的。其实“司马”原本是一个官职名称,是指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而马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有非常重要地位,所以“司马”是非常重要的军职。后来皇帝就把这个官职作为姓氏赏赐给了官员,于是就有了“司马”这个复姓了。
生:哇,原来是这样啊
师:咱们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司马光”也是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呢。他可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想不想知道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小时候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文言文时如果能够抓好题目这个教学资源,可以相机渗透一些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一般篇幅都比较简短,但语句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较为艰涩难懂。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授小学生文言文应该以读为本,助力学生厚积薄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教学《司马光》时我便将朗读设计贯穿始终,设计如下:
1.课初: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三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在读通句子,读准停顿方面都是难点,因此在初读部分我就对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朗读指导。先让学生自读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进行正音。接着老师进行范读,通过声情并茂、 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学生获得语速、语调和停顿的初步感知。接着老师一句一句带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读出节奏,再用引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读好词句间的停顿。最后全班齐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韵律美。
通过这样扎实又具有层次性的朗读指导,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文言文的技巧,并为下一步感知文意作好铺垫。
2.课中:读中悟,悟中读
朗读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文本后又能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环节,我将朗读训练加入其中,双管齐下,让学生边读边悟。在理解完一句古文的意思后马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鼓励带上表情、动作,带着对人物的感受进行朗读。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师生互动的环节:先由教师说句意,学生读出对应的句子;再由教師读句子,学生说出相应的句意。
在这个环节笔者将朗读形式进行创新,以师生互动的方式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的朗读,并且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末: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在理解完整篇课文的意思后,先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鼓励带上动作和表情来读。接着指一名学生带着动作并配乐朗读,可谓声情并茂。然后让全班学着这位同学的样子配乐朗读,因为有了榜样的作用,此时的朗读效果再上一个层次,并将课堂推向高潮,完全激发了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
这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了,但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和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我先出示了一个课文的填空题,让学生看着填空,尝试背诵整篇课文。最后看着空屏幕尝试背诵,有了前面看填空背诵的铺垫,这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背下来,而课文的意思也随着一遍一遍地朗读,慢慢深入学生的内心。
笔者以为若能像这样有技巧,有方法,有层次地将诵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激发学生朗读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精挑细讲,帮助理解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应提倡适当理解,不必字字落实,不必逐字逐句讲解。但是应该精挑细讲,就是对少数疑难字词追根刨底,对多数字词句不求甚解。在讲解疑难字词时应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能丰富学生的识字方法,又能提高识字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3]。”因此,在教学《司马光》时,我主要抓住“于、登、瓮”三个生字进行讲解,并根据文本需要及生字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识字方法。
1.通过语文实践提高语用能力——“于”字教学
“于”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于”字在文本中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我在教学“于”字是如此设计的:
师:谁来说说“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呢 ?
生:一群小孩子在庭院玩耍。
师:解释的很好。所以“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
师:没错。那如果是一群小孩子在树林里玩耍,可以说?
生:群儿戏于林。
师:非常准确!如果是一群小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怎么说?
生:群儿戏于园。
师:掌声送给自己!你们才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就懂得运用了,太了不起了!
《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4]。”如果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能够抓住一些特定的用词或句法进行语文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定表达,领悟文言文应用规律,激发学生尝试运用文言文的积极性。
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登”字教学
在教学“登”字时,我则是采用微课的方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追本溯源,分解字形,让学生了解了“登”的本义是表示艰难地往上爬。微课最后提出一个问题“现在你能不能根据课文的插图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用‘登’而不用‘爬’呢?”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登”的字形字义,还通过插图进一步巩固对“登”的理解,从而为理解整篇课文服务,并感受到古人写文章严谨的态度。同时“登”也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通过微课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清晰记住易错笔画的正确书写,课堂上马上指导书写,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减少书写错误率,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3.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区别——“瓮”字教学
“瓮”是学生在现实生活较少接触的事物,因此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也容易与“缸”混乱。因此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瓮”是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然后出示“瓮”和“缸”的图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缸”是口大肚也大的陶器;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掉进“瓮”与“缸”中,哪个更不容易爬出来;最后出示“瓮”的制作材料,点明“瓮”是易碎的事物,为下一步理解司马光能够当机立断想出用石头砸瓮的行为,体会人物的聪明机智做铺垫。
由此可见,只要抓住抓住文言文中的疑难字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讲解,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又避免了枯燥乏味地通篇讲解课文。
四、自主探究,扶放结合
想让学生掌握閱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就要教给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但是也要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变成填鸭式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5]。”
因此,在教学《司马光》时,我便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虽然这篇课文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但是这个故事早已是很多孩子耳熟能详的老故事,理解课文内容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毕竟是中段孩子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要适当的“扶”,才能更好地“放”。因此在进行小组讨论前,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理解古诗文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理解古文的方法有“参考注释、借助插图、查字典、查找资料、组词法” 等,充分肯定表扬了他们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一篇课文的学习方法不可过杂,否则不利于学生学法的掌握,因此我根据本课的课后习题要求及文本需要明确指定本节课就运用“借助注释”和“参考插图”两个方法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期间,教师实时巡视,并对较薄弱的小组提供适当的点拨指导。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还是让人欢喜的。
由此可见,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也不要忽视小组合作的力量。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能够呈现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综上所述,文言文在母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文言文教学,努力探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策略。本文笔者以《司马光》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小学文言文的四个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灵活驾驶文言之舟,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达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养,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庄燕青.文言文,有一个功能不容忽视——摭谈德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与实现[J]。语文教学之友,2013
[2]胡维利.“大分语文”时代下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
[3][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