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百年目标下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07-13李全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

【摘要】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中国在防疫抗疫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尤其在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改革已经触及体制层面,进而诱发了深层次矛盾。因此,需深入推进创新发展战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包括人文和绿色发展在内的人民生活品质、平安中国与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等,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转型,为中国迈入现代化强国奠定制度基础。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10.009

第一个百年期间的伟大成就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曲折和通往光明的道路中实现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奋斗中,我国彻底摆脱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现状,实现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和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构建,文教科卫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制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基础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提出了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成功地在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中国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中国经历了从贫穷到富强,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中国在这期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基本经济体系的构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奠定和发展各阶段,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一枝独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2021年1月1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中国GDP已超过100万亿达1015986亿元,同比增长2.3%,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依然是全球唯一当年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53977亿元,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比重达54.5%。同时,还实现了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的骄人业绩;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究其根源,一方面源于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能够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则源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在经济趋稳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独树一帜。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中国社会健康变革。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发展从无到有。百年之初,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而且其中有半数为佃农或半自耕农,很多家庭最低生活费维持温饱也比较难,饥荒经常发生。到百年目标实现之年,中国虽然仍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32189元。展望已经开启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需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来规划未来,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际,中国正在聚焦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执行,将新发展理念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实。具体来看,未来中国有望在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关注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发展在产业变革方面的原动力;在协调发展理念方面,将以财税体制机制的完善为依托,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远景目标,高标准设计发展的实现路径;在开放发展理念方面,中国将以更加包容和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中,以实现更深层次的全球化;在共享发展理念方面,则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不仅实现各类人群对现有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更应推动不同地域、不同发展基础的人们继续学习和进步,逐渐在其适合的领域实现获得成果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

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各方面稳步发展,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第二个百年,我国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推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均GDP有望在2023年前后超过12500美元,成为中高收入国家,经济结构進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在近十年实现了高效的优化和调整。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入重要推进期。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总量的持续增长,如图2,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近四十余年取得了全球瞩目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畅通,国内巨大市场的潜力持续释放,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之后,中国经济将继续在改革深水区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继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在创新发展方面,中国将推动总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这将在产业结构和运行效率的角度提升发展动力;在协调发展方面,中国将以区域差异、人口差异及其发展驱动为基础,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实现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绿色发展方面,中国将以坚定的决心落实环保事业的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争取在过去一段时期环境友好转型良好的基础上继续优化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开放发展方面,中国将更加客观地应对全球经济波动和经贸摩擦,尽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将更加辩证地处理开放合作的问题,在全球化受阻的现实状况下寻找新机遇,构建更加全面、更加柔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应对壁垒渐高的全球经济;在共享发展方面,中国将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国民经济继续发展、各项制度不断进步并实现小康社会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胜利成果,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使其能够分享社会经济进步的成果,增加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这些新发展理念将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下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并将以此为起点,以战略性、全局性的的新发展理念为依托推动祖国的繁荣发展与稳定增长。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下中国将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从历史观的视角来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和妥协的问题,这是由中国的经济总量及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格局中发生的变化而引致的深层次矛盾,每当全球各国总量和结构的排序出现竞争和波动时,摩擦迭起甚至会引发冲突,这种矛盾很有可能长期存在并有可能在特殊的时间窗口加剧。而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改革已经触及体制层面,进而诱发了深层次矛盾,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改革的进度和效果会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下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政治环境。从发展的国际环境来看,矛盾诱因主要来自于四方面。一是全球多极化的发展变化中,大国关系在悄然发生变化。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强国,其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图3,美国出口全球占比大幅波动且总体呈显著下降态势。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这种矛盾日益凸显。随着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时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离美国越来越近,在结构深层次调整的过程中经济增速仍在全球独树一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中美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会越来越小,这对美国构成了心理和现实方面的挑战。二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乏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近年来,发达国家由于收入分配失衡、种族主义冲突频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军备竞赛再起,美日欧的“抱团”局面正在内部出现裂痕,美俄之间冲突不断,美欧之间,乃至于英国脱欧后欧洲内部之间的盟友关系微妙波动。如图4所示,美国对中国、欧洲、日本的逆差十年间增长较快,这种增长仍有持续的趋势。过去几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否能够有效延续仍处未知。三是新兴经济体前些年的快速发展在疫情后出现了显著的回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受疫情冲击严重,其政治经济发展政策均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挑战,通货膨胀、失业率与债务高涨、一些新兴经济体已在不同程度上再现衰退预期。近期基于资本外流的压力,俄罗斯、土耳其、巴西等国家已经在经济弱复苏的情况下启动加息政策,这有可能对复苏预期造成新的冲击。四是全球区域争端不断,美俄等国在中东地区的角逐导致区域政治经济冲突严重,叙利亚、伊朗、克里米亚等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缅甸军民对抗激烈,朝鲜再次试射导弹,基于利益的争夺和霸权主义的延续,这些地区的波动给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蒙上了阴影。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下的转型制约。从国内形势来看,长期以来总量增长的模式确实实现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跃升和人民的小康,但粗放的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其对全面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掣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涉及到社会发展最终目标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存在短板,并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巩固率在2020年已高达95.2%,小学净入学率高达99.96%,初中毛入学率为102.5%,已相当于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同时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業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幼儿园29.17万所,在园幼儿4818.26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达到了84.74%。当然,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些短板依然显著,在普惠性幼儿园和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缺乏,在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普及率依然有待于提升,在产教融合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医疗方面,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基础医疗普及率较高,其中县级医院中85.8%达到了医疗服务能力的基本要求,但只有29.8%达到推荐标准。在高端医疗供给方面仍有短板,我国共有5400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参与了绩效考核,7734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建立了预约诊疗制度。但在全国范围内优质医疗资源的短缺导致了相关医院挂号难、检查难、入院难,而且由于医疗机构自身的经费不足,普通医疗保障难以满足群众大病特病的诊疗需求,广大农村地区及城郊地区居民存在就医难、医疗资源匹配不足的问题。在住房方面,随着房价不断攀升,全国一线城市及省会中心城市的住房情况堪忧,不少年轻的蜗居一族合租单元房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不仅影响了城市核心劳动力的生活质量问题,也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城市郊区则存在着大量空置房,这些房产投资建设速度快但使用效率低下,一旦供求失衡则有可能出现价格下跌进而导致断供的情况。在养老方面,中国老龄化进程在加快,如图5所示,随着出生人口增速不断下降,人们的结婚意愿也呈显著下滑趋势。在抚养比例温和上升的同时,如图6所示,养老保险参保赡养比则急剧增加,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中国养老供给不足与老龄人口快速增加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

第二,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背后的环保诱因也日益凸显。中国在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的进展举世瞩目,近年来通过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绿色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我国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改善,但绿色发展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污染的治理成效显著,比如,全国337个城市在2019年累计发生严重污染的天数比上一年度减少了183天,但仍有452天之多,而重度污染则比上一年度增加了88天,高达1666天。2019年对上述337个城市的统计中,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比例为82%,但其中近半城市優良天气比例在80%以下,平均超标天气比例在18%,仍不容乐观。《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废气排放总量自2016年至2019年已经下降了42%,但其中工业领域的来源仍占大头,我们长期以来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环保压力仍然较大,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也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在全球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数字化转型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过去近百年来,科技进步不断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竞争合作的主要领域,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进步较大,但基础研究仍较为薄弱,如果能在数字化转型中取得较为显著的进步,则有望在全球大变革中实现经济社会的深度转型。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速度加快,各种新产品新经营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生产经营的模式,这种改变也有可能导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拉开发展差距,即数字鸿沟。如图7所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增速呈下降趋势,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以及可持续消费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链结构中,我国已经形成重产品加工轻研发投入的世界工厂模式,延续下去将会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产业变革进度形成抑制。因此,在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我们必须加快并持续性地对基础研究进行投入,循序渐进地进行应用研究的导入,最终推动产业研究的实现。如图8所示,数字经济领域的增速显著高于其他各行业。各种变革的需求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尤为迫切,随着大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各国在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和战略布局也会加速。我们要在数字鸿沟形成之前初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关注弱势群体的发展,在转型中以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形势的巨大变化,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应该继续合理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具体来看有六条核心路径需逐步实现: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创新转型、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增加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以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拉动内外部经济增长、在乡村振兴中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人文和绿色发展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继续平安中国与国防现代化建设。在以上路径的探索和实施进程中,我们将实现新百年目标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转型,为中国迈入现代化强国奠定制度基础。

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秉承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已经日益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我们必须把创新发展放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位置。多年来,科技创新引领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已在全球所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全球人均资源占比有限、生产成本渐高的趋势下,科技创新实现了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科技进步推动下的创新发展改变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发达国家不再单纯依赖人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可持续大量投入才能获得的高增长。技术的加入改造了生产函数,在科技和金融的双轮驱动下,相关经济体快速发展,不断实现产业革新。同时,技术进步也在改善着人民生活水平,不论从技术降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还是技术增强了体验感来看,都从不同程度增进了人们的幸福感。在推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需要在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下功夫,还需要保证可持续性的大量研发投入。

在体制机制方面,需要加快各类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参与,提升基础研究的品质和数量;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应重点落实“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开展,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创新中心为依托,实现重点项目的研发与落地;还应深度改革科技创新中的人才机制和制度环境,推进科研人员参与创业创新、科研人员直接持股及参与股权激励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研发投入方面,据国家统计局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在研发方面共投入了2.4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0%,增幅创下近11年以来的新高。从总量来看,我国研发投入从2013年起就在总量上超过了日本居全球第二,2020年基础研究占研发总量的投入占比达到6.01%,应用研究和试验研发的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11%和8%。但我国研发投入的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距离,前瞻行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德国、日本的研发强度投入已分别达到3.1%、3.2%和3.2%,而以色列和韩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则已达4.9%和4.6%,这一比例均显著高于我国。而过去多年,中国和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制药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差距更大,自2020年中央对“两新一重”领域的投资方略实施后,随着新基建的崛起,相关领域的投资快速增加。2021年作为新百年目标发展的起点,我国明确了在“十四五”期间的研发经费年均增速将达7%,如此测算,至“十四五”规划结束时我国研发总投入将达到37582亿元人民币,而基础研发的投入年均增长8%,实际上有可能会更高。

推动双循环与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秉承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强国的发展战略,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全球产业链面临挑战,部分行业供应链承受着断链的风险。我国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严格、谨慎、有序,取得了良好的防疫效果,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得到较好防控的基础上,我国各类企业的复工复产也在有序进行,为保证疫后经济的有序复苏,我们必须增加自身产业链的韧性,以更科学、合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來支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复苏。

从更长期的历史背景来看,我国正处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大变革之际,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崛起,基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宏观背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发达国家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一直怀有戒心,在产业、贸易、金融领域进行着广泛的遏制,随着全球壁垒渐高,我们必须开辟新的增长路径。同时,基于我国十四亿多人口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内在需求背景,我们也有以内部增长为主体的新的发展机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在背景,即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奠定了良好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世界离不开中国,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将与全球进行更好的合作,以弱化壁垒的限制。

在外部形势复杂严峻和内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们应抓住机遇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统筹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经济和网络强国的建设;我们应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在健全国内大市场的基础上拥抱国际市场,在培育完整健康的内需系统的同时,增强我国嵌入国际产业链的韧性,最终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产业变革中的落地。

推动深层次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合作共赢。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部门规章制度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发展,一些地区甚至存在官本位的惯性思维,如果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不能落地,则将会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深化发展的瓶颈。从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制度体系的变革要求来看,改革迫在眉睫。

根据此前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我国从八个方面深化改革,这些举措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看,我们要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产权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现激励与约束并存、要素自由流动、企业竞争合作共存、价格灵活合理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度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最终达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上的发展与不断完善。

同时,在全球壁垒渐高之时,我国需要有定力和耐心,通过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具体来看,我们应依托国内的大市场,在产业链升级的过程中推动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广泛的国际合作,逐渐弱化壁垒的负面效应,将中国经济发展与更完善的全球化实现有机结合。

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实现新型城镇化。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连年粮食丰产丰收,“十三五”期间还实现了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的顺利落户。这五年我国还完成了2100万套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城镇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完善。但从总量来看,我国农村农民的发展仍与城镇有一定差距,从基础设施到文化娱乐生活,我国的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乡村振兴方面,实现新的百年目标,首当其冲是要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捋顺相应体制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确权和流转改革,做好承包土地延包工作,为农业产业化奠定物质基础。通过产融结合和高技术投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化转型升级,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制度上需要全面提升农村综合治理能力,加快美丽乡村、善治乡村和智慧乡村的建设,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农民致富和农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基础设施方面,应通过补短板的方式对乡村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进行科技化提升,对乡村公共医疗、义务制教育和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投入,尤其要补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农村民生短板,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打好基础。

在新型城镇化方面,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实现了大量农村人口城镇化以及大量棚户区项目的改造和落实。在新百年我国将实现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和开发保护体系,推进区域协调和相关重大战略的落地,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健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化进程。

推动人文绿色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可持续发展。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绿色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下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的软实力和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其中包括核心文化体系的建设,包括绿色生态领域的发展,也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领域带动下的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亟需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基础,树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兴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继续倡导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在经济稳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守住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坚持低碳发展,按照中央的部署,在2030年和2060年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积极推动绿色账户的有效运行,在积极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的自然恢复与良性修复。

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需要持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教育体系改革方面,需增加普惠性幼儿园和基础教育的普及度,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效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建设水平,推动国家亟需人才相关专业的产教融合平台的扩容和高质量发展。医疗改革方面,不仅要继续增加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还应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加快互联网诊疗的创新发展模式,进而推动互联网医院的有序发展,全面建立省级互联网医疗监管体系,实现远程医疗在省、市(地)、县(区)区域的广泛覆盖。社会保障方面,要全面建立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在内的三重防护体系,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推进补充保险制度,对部分人群推进商业保险与保险类投资产品的发展。

总体上,我国在中长期发展中需要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重大问题上有所保障,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增加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推动平安中国和国防现代化发展。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更高水平的基础上建设平安中国,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目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诡谲多变,我国在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已经位于全球经济总量的第二名,但从人均指标来看,我国整体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经济领域保护好国家不发生风险,需要在国防外交领域为国家和人民建设好坚固的防护堤,需要在全球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时以更有韧性的抗压能力来抵御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冲击。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我们需要在国家总体安全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将经济安全、社会发展安全与国防外交安全综合起来考虑,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韧性,将各个领域的风险置于持续可控的状态,将国际各类风险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边界内,为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方面,我国需要全面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快建成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现代化国防体系。具体来看,我国需要在国防军队的政治建设、人才建设、科技建设等领域积极推进,在国防和军队改革过程中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在重点地域进行充分的布局,在重点领域实现有序的发展,在科技等新兴国防军队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最终实现富国和强军的高效统一,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安全完整,以至于为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安全服务,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建成高度有保障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体系。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赵歆彦对本文的数据搜集和整理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财政对民生投入逐年增加》,2021,《人民日报》,7月31日。

高帆,2021,《基于社會主要矛盾转化深刻理解我国高质量发展内涵》,《上海经济研究》,第12期。

高培勇、袁富华、胡怀国、刘霞辉,2020,《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治理》,《经济研究》,第4期。

国家统计局,1999~2021,《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2018,国家统计局网,11月7日,http://www.stats.gov.cn/tjgz/tzgb/201811/t20181126_1635848.html。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财税支持脱贫攻坚有关情况》,2020,中国政府网,12月1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12/02/content_5566482.htm。

李全、陈扬,201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政策阶段性效果研究——基于上市公司视角》,《河南社会科学》,第7期。

李全,2020,《全球性衰退预期与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转型》,《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8期。

李全,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形势与任务》,《国家治理》,第48期。

李瑶、董玮、秦国伟,2022,《“十四五”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与转型路径》,《宏观经济管理》,第2期。

刘培、陈浩、王春凯,2021,《中国就业结构演变历程及“十四五”高质量就业发展思路》,《经济体制改革》第6期。

钱海章、张强、李帅,2022,《“十四五”规划下中国制造供给能力及发展路径思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期。

曲哲涵,2021,《“十三五”时期减税降费超七点六万亿元 确保惠企利民资金精准落地》,《人民日报》,4月8日。

申铖,2020,《“十三五”时期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支出有力有为》,新华网,10月21日,http://www.xinwenlianbo.tv/xinwen/127742.html。

盛来运、郑鑫,2017,《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需要多高增速?》,《管理世界》,第10期。

王明华,2021,《人本观念下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转型研究》,《农业经济》,第12期。

许宪春、任雪、张钟文、周融,2021,《中国平衡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基于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分析》,《财政研究》,第8期。

杨耀武、张平,2021,《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测度与治理》,《经济研究》,第1期。

赵丽,2022,《“十四五”时期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中州学刊》,第2期。

朱炳元,2018,《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红旗文稿》,第5期。

责 编/肖晗题

李全,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导,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导,亚洲开发银行中方专家,中国财政学会投融资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政策性金融。主要著作有《中国小微金融》等。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
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示范城市创建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重拾农业以破解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