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危机聚集:油企境外投融资风险化解
2022-07-12时光
□ 文/时光
随着央企境外投资步伐加快,国有资本配置进一步优化,即便在贸易保护、全球投资下降背景下,我国境外投资仍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根据联合国《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202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国,投资总额达1330亿美元,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持续加大对外投资力度。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央企境外公司高达11000多家,分布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国有资产达8万亿元。虽然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进程中,海外投融资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央企境外投资也暴露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重大投资决策失误、巨额亏损、国资流失等现象屡见不鲜,国企如何防范境外投资风险,如何在地缘政治博弈升级、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中“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值得警戒和深思。
对全球产业链影响巨大
俄乌冲突是当前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升级的典型案例。伴随新冠疫情长期化+西方制裁泛化+地缘动荡升级导致一些国家内部矛盾激化,全球范围内各种冲突、博弈仍在加剧,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海外资产风险聚集。由于冲突旋涡区经济和产业更多偏向能源资源和上游领域,因此整体上对全球产业链影响巨大、且不断向大宗商品领域和外部市场辐射。
第一个渠道风险偏好和资金流向已然出现;第二个渠道供应链震荡逐步显现。由于俄乌两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此次风险主要体现在大宗商品上,如石油、天然气和小麦等,这一变化又会通过价格抬升和成本增加渠道,传导到通胀和货币政策上。第三个渠道是金融体系,目前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境内金融资产,但蔓延到全球是大概率事件。这一渠道下风险的可能传导路径为:若债务主动或被动违约,一些机构敞口如果暴露过大导致亏损,进而再传递更多金融机构,就可能造成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第四个渠道通过全球贸易对全球增长带来可能压力,是相对中期且渐进的,且以欧洲敞口更大。
地缘冲突事件短期内可能将提高我国整体贸易成本,放大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作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将承受原油价格上升的短期冲击。从近期我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可以看出,原油价格非理性攀升,将抬升我国外采成本。此外,作为东欧粮仓及我国第二大粮食进口国,乌克兰危机将对我国粮食进口价格稳定及进口量产生影响。能源及粮食贸易成本的提高,以及工业上下游盈利的分化,或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负效应。
境外投融资风险聚集
伴随全球化深入,我国企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但由于一些企业境外金融投资缺乏风险管控意识、国资监管存在薄弱环节、法律制度约束失灵等,面对境外复杂环境缺乏从容应对机制,造成管理失控和资产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海外经营面临汇率风险。我国石油央企在海外开展业务,无论是大量采购、建设油气资产,还是以各种形式投资成本回收,均离不开一项重要工具——当地流通货币。各国家流通货币包括本国货币和世界流通货币(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的流通货币为美元和欧元),需通过外汇交易将人民币换汇取得,从而进行初始投资,维持日常开支。同样,就单个项目而言,受益期结束后,累积的全部外币盈余资金最终将被换回人民币使用。在这个买入和卖出货币过程中,由于收支不平衡,时间差等因素,公司都会暴露在汇率风险中。
二是规避油气并购中资产权益风险。因为尽职调查事关收购方在收购后是否可以合法有效地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如存在瑕疵,将会导致勘探开发活动存在受限,导致资产权益价值降低或无法实现,所以收购方的尽职调查必须是立体的多维度的,油气资产权益要素中一个都不能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油气资产权益范围不仅包括勘探开发合同中进行油气勘探开发和获得油气产品的权利,还包括在联合作业协议中的作业权利,原油销售合同中的油气产品销售权利,以及管道合同项下的管道使用权及其其他关系到资产权益实现的合同项下的附属权利等。
三是地缘风险。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已成为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制约因素,乌克兰、伊拉克、叙利亚等危机,给我国石油企业境外资产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在石油央企拥有的海外油气资源项目中,60%以上分布于风险较高的国家,这类油气资源占总储量、总产量比例超过68%。面临各种海外投资可能突发的地缘政治风险,建议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分级预警体系。不妨参照各类自然灾害预警信号,分等级建立海外投资预警体系。针对全球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根据当事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友好程度、政治稳定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推出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风险指标,用绿、黄、红3种颜色代表从低到高的3种投资风险程度。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定期在网站上发布警示,并通过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进入黄、红预警通道的国家为打消我国投资顾虑,必然会有相应的应对举措。因诸如利比亚战争、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导致地区形势紧张,也要适时启动红色警戒信号,有关部门就应为确保海外投资安全采取应对措施以及针对中国公民提出防范建议。同时,增强预警体系相配套的法律风险防范及事后救济手段。一般而言,规范国家间投资关系是通过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条约的方法来实现的。通过双边条约方式,条约当事国相互承诺保证拥有对方国籍的公司得到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一系列权益,在此框架下考虑我国企业保护问题。同时,对我国在涉外投资争议解决中适用东道国当地救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进行研究,明确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的例外规则下的法律救济手段,并针对遭遇战争、内乱、征收、国有化、外汇禁兑及政府违约等政治风险的投资项目,进一步健全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四是违规交易风险。根据《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但实际上,境外某些企业很难杜绝在牟利欲望驱使下,突破法律法规边界,进行境外投机交易。有些企业甚至拿国有资产在国际市场上豪赌,赚钱是个人的,亏损属于企业,最终由国家买单。分析境外企业投融资损失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境外子公司外部环境复杂,加上近年疫情影响,难以定期开展实地资产清查、审计监督,母公司鞭长莫及,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力,缺乏制约机制,极易引发投融资风险。
五是合规性风险。面对国际竞争新格局,伴随着国企国际竞争力、经济实力的提升,一些国家想方设法制定国际新规则以削弱我国央企竞争优势,导致央企海外金融投资面临更严格限制。反垄断申报作为经济调控手段和国际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手段,使得交易处于不确定状态,有些央企境外投资可能存在不满足反垄断审查程序要求情况,常规风控和合规管理时有冲突,境外企业反垄断、业务操作合规性风险加大。此外,国际业务合规性面临新挑战,企业竞争上升为大国博弈,央企首当其冲,国际投资环境越来越严峻,操作风险加大;受疫情及国际形势影响,多个国家如澳大利亚、印度等出台限制政策,尤其对中资企业的审核更严格,海外金融投资违约风险加大。
境外投融资经营风险防范与化解
一是健全汇率风险防范体系。汇率风险存在于境外投资企业整个生命周期,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因此,境外投资企业管理应提高汇率风险的全过程防范意识,从海外投资项目签订合同开始,到合同执行,再到合同结束结算汇回利润,每个阶段都需采取正对性的防范措施。目前,我国境外投资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相对缺乏汇率风险管理机构和人才储备。
二是构建全球成本分摊机制。全球成本分摊机制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各海外作业单元的实际成本,便于考核和评价,同时可以督促海外作业单元降低对共同成本的索取和消耗;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律架构设计,可将成本在不同税负国家之间适当调整。这是目前全球跨国石油公司建立全球分摊成本机制的主要动因。而我国石油公司尽管每年为海外项目提供了大量集中的技术支持、综合服务,但由于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无法获得所提供服务应得的补偿和成本分摊。
三是构建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海外企业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管理,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对冲、风险监控四个步骤。对于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企业而言,首先应分析由于市场某些商品或货币价格、汇率、利率的变动对具体哪类业务会有所影响,此为风险识别;其次应测算受影响业务的风险暴露敞口,即量化相关风险,此为风险计量;再次应针对敞口情况选择适合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对冲,此为风险对冲;最后应制定风险防控指标实时监控对冲效果,当指标超出规定范围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循环回风险识别、计量、对冲流程),此为风险监控。基于企业的风险管理,集团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主要工作为统筹管理全集团范围内风险监控指标,该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套期保值比例、时点最大净持仓规模、资金占用规模、止损限额/亏损预警线等。
四是强化境外国资监管,完善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监管机制。首先是健全境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制衡机制是监管前提,处理好境外国有产权与实际经营者之间的管理关系、法律关系,健全资产性质界定和强化出资人监管,避免内部人控制。其次是明晰境外企业产权归属,规范国有股权管理。掌握境外国有资产真实情况,规范境外企业资产划转、评估、转让、投资核销等国有股权管理,及时清理低效无效、停业歇业的境外公司,防范境外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再次是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建立境外企业关健岗位委派人员定期轮岗、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完善审计监督,强化制度执行力,实现有效监管。最后是确保境外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对称性。建立境外经营者定期或不定期向母公司报告经营情况等制度,加强信息的及时沟通、传递和披露,从母公司层面保障对境外企业的控制力,当境外企业面临风险时,母公司能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