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条件对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2022-07-12李铁刚
李铁刚
(衡水市桃城区公路站,河北衡水 053520)
0 引言
探究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并在相应环节提前进行预防,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显而易见,道路条件对交通安全具有显著的影响,包括道路设计、施工以及配套条件配置等,其对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巨大。针对道路条件的影响研究,国内外学者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如韩靖[1]、李哲[2]等均针对道路条件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将分析公路安全事故的成因,阐述道路条件的重要性,剖析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提出公路交通安全体系的建立方法,希望能为道路条件与公路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参考,对保障交通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公路交通安全事故成因
人和车在公路上的移动及运动即形成公路交通,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包括驾驶员、道路与环境、以及车辆等构成要素。几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1。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时,一般是由于该动态体系的失衡导致的。
图1 公路交通动态体系构成
公路交通安全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基本原理都是要素之间无法协调或失去平衡。具体来说,道路与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存在缺陷,导致驾驶人员无法精确判断路况;车辆的安全性能不过关,在遭遇险情时无法排除故障;驾驶员因道路线形单一而出现粗心麻痹或疲劳等状况。因此,在对交通事故成因进行分析时,应从图1中的几个要素着手,探讨体系中失衡的方面。针对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可用以下公式抽象表达体系中的各要素组成关系。
式(1)中:A为交通事故的发生,f为某种函数关系,P、V、R、E则分别为驾驶员、车辆、环境以及道路等因素。
驾驶员(人)、车辆以及道路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哈顿矩阵来表达,从而有利于分析道路安全事故的成因,表格见表1所示。
表1 交通事故的哈顿矩阵
在哈顿矩阵中,每个基本单元都可能是造成事故的主要或次要成因,因此,对其中的某个或几个单元进行提前优化,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减轻事故程度。
在公路交通安全体系中,三个要素的合理协调是保证安全的根本要求。国外相关专家对驾驶员、车辆以及道路环境等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并总结了事故的因素占比,见图2。其中,驾驶员因素所占比例最大,达95%,是主要原因;而车辆因素占到了约8%,道路环境这一要素的占比则为28%左右。由图2 还可知,单一因素造成安全事故的比例不高,因此,引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的成因大多为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
图2 交通事故发生因素的占比关系
2 道路条件的重要性
2.1 潜在作用
驾驶员是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单一由道路条件引起的事故占比不大,但与道路条件有关的事故占比较大。可以说,道路交通事故中,道路条件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其条件的缺陷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事故发生。本文总结了四类由道路条件引起的事故形式。
(1)由道路条件存在的问题直接造成的事故,往往是指道路与环境因素所致的。(2)驾驶员受道路条件影响后,继而导致的事故。(3)道路条件对车辆的行驶性能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事故。
(4)道路条件对环境形成了不良作用,引发交通事故。
在上述四种事故类型中,后三种是容易被轻视的,尤其是第二点,驾驶员受道路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交通事故应当得到关注,人的因素在道路交通事故成因中占比超过了90%,因此,重视并采取措施规避道路条件影响因素,可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率。
有研究指出,在诸如超速行驶、冲撞路人、违规转向与超车、夜间视野不足等引发的事故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路条件不佳、行驶困难而引起的,而由于驾驶员个人粗心、麻痹大意等引起的情况其实较为少见。因此,为更好地提供道路条件,应当在规划、设计与施工以及维护等阶段予以重视。在不合理的道路条件影响下,驾驶员非常容易因注意力的分散而导致事故。举例来说,当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若出现下列情况,则有可能会诱发驾驶员产生超速行为:①道路线形不合理,如直线段过长,此时极易导致驾驶员超速,而实际上则是无意识的;②未设置适当的警告标志或者交通标志,或者设置的标志标识不合理等,也可能使驾驶员发生超速行为。
2.2 影响比率分析
道路条件对于交通事故的影响关系密切,良好的道路条件能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不合理的道路条件则容易诱发各类交通事故。道路条件的各个方面,如平曲线半径过大或过小、线形的流畅度不够、横纵坡的设置及过渡不合理等,都可能对驾驶员的视距以及精神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继而使驾驶员出现错误判断或观察不清等情况,导致事故。
由于道路缺陷而直接引起的交通事故一般被统计在道路因素中,且道路因素往往不包含因道路问题导致驾驶人员观察受阻、出现错误判断的情况,此类常被归为驾驶人员的因素。但事实上,该部分数据的根本原因为道路条件不合格,且不属于驾驶人员可控的范围。因此,若将该部分的情况归到道路因素下,则在交通事故中的成因中,道路条件因素的占比将大幅上升,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驾驶员因素在事故成因中比例 单位:%
3 道路条件的影响分析
3.1 路线设计
公路几何线形的实质为一条三维的空间曲线,其由道路中心线按照三轴正投影方式进行处理而得到。公路几何线形主要包括直线、曲线,也包括纵向坡度与坡长等。几何线形的设置与交通事故之间紧密相关,若设置不合理或线形组合不科学,则极易导致事故的形成。
(1)在道路路线线形设计中,直线是最常见的方式,因其设计简单、节省造价且便于施工控制,但过长的直线会使人产生疲劳感,而过短的直线也易引起交通事故。
(2)平曲线可以调整路线的前行方向,与实际路况或地形等适应良好,灵活多变,也能与直线无缝衔接。但相关事故统计数据表明,平曲线路段发生的事故比直线路段高出近4倍,且事故的性质也更加严重,在各类致死事故中,平曲线路段的占比更是达到了近30%。其中,最常引发交通安全事故的路段一般在平曲线的起始端与结束端,即驶入或驶出曲线段的区域,见图3。
图3 视距不足的平曲线段
(3)竖曲线包括凹形与凸形两种曲线形式,主要是用于边坡点处之间的坡度衔接与过渡。其中过渡效果的优劣则与曲线半径相关。过大或过小的曲线半径都不利于交通安全,因此竖曲线对交通事故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
(4)道路纵坡是交通事故发生一个的重要影响因素,纵坡较大的路段,则可显著提高事故发生概率,且是直接因素。另外,在高速公路中设置比较陡的纵坡时,将导致行车阻力变大,使车辆牵引力受重力影响而不足,降低车速;而在下坡时若坡度过陡,又需要驾驶员频繁踩刹车,且易引起心理紧张和视距问题,见图4,刹车也容易因过热而失灵,导致冲撞事故,尤其是雨雪天,过陡的道路纵坡设置极其危险。
图4 视距不足的凹形边坡路段
同时,道路上行驶车辆的性能和结构等均有所差异,爬坡能力也不同,既长又陡的纵坡非常不利于车辆行驶,因此,设计时应当考虑影响交通安全的坡长问题。在实际设计中,长陡坡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以保证车辆行驶安全。
3.2 路基与路面
路基的施工质量极大影响交通安全,主要体现在路基的稳定性方面。当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或者坍塌等病害时,路基将出现不稳定的状态,行车事故也更容易发生。因此,路线设计时,应避免经过地质上存在滑裂、断层的地区,且在地质条件不好的路段,应对原始地基进行科学的处理与加固,尤其是软土地区,应采用换填、排水、挤密砂桩或搅拌桩等方法进行地基处理,保证必要的承载能力。
路面的状况同样对交通安全有重大影响。路面宽度应适合驾驶者的安全性体验,出现坑槽、唧泥、裂纹等病害的路面易影响车辆轮胎的摩擦力和抓地力,继而影响行驶安全。路面应保证有一定的抗滑性能,且平整坚实,排水设施应齐备,避免道路积水。
3.3 道路结构物
桥涵是较为常见的道路中设置的结构物,且公路项目的控制性工程节点往往就是大中型的大跨度桥梁,并对公路线形的设计、施工以及维护等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道路桥梁的衔接路段,必须考虑两种基底的沉降问题,避免不均匀沉降,引起桥头跳车现象。桥梁维修时,也应做好必要的交通引导装置,同时,桥型的设置和桥面宽度等均应符合驾驶安全,避免突变。
在公路工程中,隧道也是常见的结构物,有较多事故发生在隧道路段。应当重点对照明、消防、通风、防水等隧道的基本设置提出一定的安全性要求,标志设置应显眼、合理。同时,隧道结构本身应稳定,不会出现坍塌或落石。
3.4 道路类型
对于不同的道路类型,如单车道或双车道,一级公路或二级公路,高速公路或市政道路等,相应的行车速度、车辆类型以及设计要求均有所不同,对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国外某研究院曾对不同道路类型的事故发生率进行过统计研究,从中可见各类道路类型的事故概率以及安全状况,见表3。
表3 道路不同类型的事故率
由表3可知,在常规条件下,两车道的安全事故概率低于三车道,三车道的施工发生率则与四车道接近,总体上,对于四车道以上的公路,其交通事故率与车道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车道数越多,事故率越低。此外,公路交通事故率不仅与车道数相关,一些公路设施也会影响事故发生率,如护栏、停车带、中央分隔带、慢行道以及路侧带等。
3.5 道路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的组成与功能往往比较复杂,既是交通网络的关键枢纽,也是交通事故高发的节点。有关数据显示,美国交通事故总量中,平面交叉口或附近的事故发生占比达到约36%,而德国更是达到了70%以上,日本则为42%。我国也对城市交通道路进行过抽样调查,统计表明,平面交叉口的事故发生占比为总量的30%。
除平面交叉口外,立体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和特性更加复杂,其立交形式、立交间距、纵坡坡率与坡长、匝道的曲线半径等均对交通安全有着显著的影响。
4 结语
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统性问题,既涉及社会管理方面,也涉及技术设计方面。本文主要从公路交通事故的人-环境-车辆等动态体系出发,剖析事故成因,着重对影响交通安全的要素进行研究。为更好地保证公路交通安全,建议建立公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并从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和完整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等方面出发,科学合理地建立评价指标,实现公路交通的长远安全运行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