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域文化在美丽公路建设中的运用探索
2022-07-12常树林
常树林
(红河公路局,云南 蒙自 6611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强调行驶速度、行车安全等基本功能外,也越来越重视公路周边的环境、沿线的风景、周围的配套设施以及道路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等。2016 年,云南省提出《云南美丽公路旅游线规划》,计划用15 年时间,即2016—2030 年,建成9 000 余km 的七彩旅游环线[1]。随着公路景观朝着公路+旅游的模式发展,美丽公路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其综合价值,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带动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承载精准扶贫功能。
文化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并赖以生存的总和,不仅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还与当地的经济紧密相关。美丽公路的建设无论是从自身特色、内容展示、功能完善还是经济发展的角度,都应重视当地文化的表现,才能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公路。
1 概念分析
路域文化狭义上是指一条道路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累积沉淀下来具有独特的、不可复制及涵盖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从广义来看,一条道路的文化展示,不应抛弃它的使用功能,应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是整体的物质形态。在本文中,路域文化概念可参照曹胜斌[2]等人在《高速公路路域文化探析》一文中所阐述的概念,理解为在特定区间的道路使用者感知空间范围内所展示出来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符号系统和行为系统。
自然景观常常以周边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动植物等方面进行展示;人文景观多表现为沿线的风俗民情、历史典故等;文化符号系统通常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提取素材作为文化符号进行创作;行为系统从交通文化的角度,是指使用者的行为方式,通过对行为系统的分析,能够对公路基础功能外的其他功能补充,让使用者有更好的使用体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符号系统和行为系统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应当整体考虑,共同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公路景观。
2 项目背景
云南省某国道改造项目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具有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国家级原始森林、村寨、河流等的自然景观,此外还有丰富的饮食、节日、礼仪、宗教、服饰、艺术等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俗氛围。
该国道改造工程起于红河州个旧市,经元阳县,止于元阳梯田风景区的新街镇爱春村,全长约122.5km(如图1)。该项目以哈尼梯田为文化主题进行展开,围绕一条美丽公路、三种文化形态、四段旅游主题、五大寻秘之地、七个绿化丛、十二个重要节点进行文化与绿化景观营造,按照“一步一景,步移景变,逐步深入,渐入佳境”的思路,通过串珠成链的方法,将该路线打造为极具哈尼特色的美丽公路。
图1 项目路线图
3 路域文化的运用
3.1 自然景观——分段展示、弥补不足、重点突出
3.1.1 分段展示
由于公路项目具有区间长、跨度大的特点,尤其云南属于山地高原,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形成了小范围内不同的风景面貌,因此分段分区域展示更能体现沿线的自然景观。该项目除根据文化特点划分四个主题段之外,还根据每个主题段沿线海拔气候特点,选择多个较为开阔的区域,作为沿线不同海拔气候的典型观赏植物展示点(如图2)。
图2 个旧到元阳段路侧绿化
3.1.2 弥补不足
对于周边环境景观有缺失的区域,可通过挡景、补景等的方式进行弥补提升,更凸显其景观效果。如K16+900,该段海拔高度接近1 000m,周边植被长势较好,绿量丰富,但缺乏色彩,植被较为杂乱,景观丰富度较低(如图3)。现场通过整理场地,补充植物品种,增加开花类灌木,增加色彩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如图4),但为了不破坏周围景观的整体性,保持沿线的统一,应选择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
图3 实施前
图4 实施后
3.1.3 突出重点
对于周围环境较好、自然景观较为充裕的地段,可作为景观节点重点打造,通过借景的手法,将周围的景色融入人们视线中。如桩号K13+400处视线开阔,植被丰富,可将原始森林面貌尽收眼底,因此设立观景平台,修建木栈道,突出周围自然景观(如图5)。
图5 观景台效果图
3.2 人文景观——整体布局、分段展示、文化凝聚
3.2.1 整体布局,分段展示
人文景观是地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元素提取时应当遵从整体性,围绕一个主题,多角度进行设计,深层挖掘文化资源,全方位展示文化魅力。在项目实施前期,应进行背景分析通过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现场调查确定美丽公路定位主题,结合公路服务设施设计,将主题文化融入其中。
本项目以“云上梯田”为主题口号,结合全线区域位置及资源分布情况,将路线分为四段,即走进、迎宾、探寻、体验。通过一段一景,逐步深入,营造极具哈尼特色、饱含梯田文化的美丽公路。
3.2.2 文化凝聚
在小范围景观效果营造中,尤其需要重点突出的节点,大多需要一种特定形式来凝聚主题文化,能够让人们一目了然了解文化思想。景观小品往往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能够快速、准确地表达设计中心思想。
本项目中用到了雕塑、置石、隧道名牌、护栏等形式的景观小品,如K18+500 处的哈尼四季观景台,设计了以哈尼梯田形状轮廓为主题群雕,并汲取哈尼族乐器、舞乐及农耕文化进行创意设计。
3.3 文化符号系统——标识系统
文化符号论将整个文化视为一个符号系统,把文化中的特定文化元素或文化形式视为一个符号系统。这种符号是多样的,可以是多种文化组合而成的新形式,也可以是对某一种文化元素的直观表现。
本项目结合地域文化设计了旅游标识与导视系统。首先以哈尼族图腾白鹇鸟、元阳梯田、云雾为元素设计形象logo(如图6),白鹇鸟是哈尼族吉祥幸福的象征,而梯田则是哈尼族农业文明的创造,白鹇鸟与梯田构成的图案,象征哈尼族智慧、勤劳和光明的前程。其次,汲取哈尼梯田及哈尼族民族元素设置形式统一的旅游导视系统(如图7),采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仿木色材质,加入logo符号,放置于沿线、景观节点等区域,展示主题内容。
图6 形象logo
但从文化符号系统使用范围上来看,不应停留在美化、附加的功能上,应将全线标识系统融合进去,统一考虑,保证公路景观的整体性。如道路两侧的标识、行车安全标识、周边广告甚至收费站和加油站所使用的卡(票)等所有具有传达、展示功能的标识都应统一考虑,进行整体设计。
3.4 行为系统——以人为本
行为系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本文的行为系统仅指设计者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行为方式。行为系统的完善应当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出发,完善沿线设施。
通过对现场进行调查,发现本项目改建之前缺乏停车、休息、饮水等服务功能,设计时考虑到路线特点以及周边环境,补充了服务区、饮水站、停车区、观景台等功能区域,以满足相应的需求。
4 结语
本文从美丽公路建设出发,探索路域文化在公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符号系统和行为系统四个方面,结合项目实际建设情况及后期运营情况进行分析。由于美丽公路建设时间相对较短,对路域文化的研究内容尚较少,因此本文内容也仅是对现阶段项目实施内容进行探索,希望能为路域文化在美丽公路建设中的运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