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脐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2022-07-12李崖雪李文慧周梓钊田书艺刘潇

中医药信息 2022年7期
关键词:全息八卦偏瘫

李崖雪,李文慧,周梓钊,田书艺,刘潇✉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也称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及其发出的下行纤维病变所致。单侧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的瘫痪可表现为一侧上肢或下肢瘫痪或一侧肢体的上下肢瘫痪,即痉挛型偏瘫[1]。中医将其归类于“中风”“偏枯”范畴。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后的常见症状,可由弛缓性偏瘫发展而来,有的亚急性起病或慢性起病的患者也可不经过弛缓性偏瘫过程直接发展成痉挛性偏瘫。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患肢肌力减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以及患侧出现病理反射等。本病的发病率高、易致残,会给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严重伤害。目前本病的治疗方式有很多,但是存在治疗费用较高,受器械、场地限制等问题。笔者意在探寻一种更加方便、高效的治疗方式,脐针疗法操作简单、对运动性疾病、疼痛性疾病、体表性疾病等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东北地区的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发病率较高,故本研究观察了脐针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 例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均为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病程1~3 个月,年龄40~80 岁。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中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包括单侧面部或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少数出现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影像学检查结果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 h以上;④排除非血管性的病因;⑤脑CT/MRI检查排除脑出血。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中风病诊断标准。①主要症状: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不利,口舌歪斜,偏身感觉障碍;②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③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常有诱因,有先兆症状出现;④发病年龄:大多在40 岁以上。具备2个以上主症,或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年龄、起病方式及诱因、先兆症状即可确诊;如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②年龄40~80岁,病程1~3个月;③患肢Ashworth 评定等级Ⅰ~Ⅳ级;④2 周内未使用过镇静剂以及肌肉松弛药物等治疗;⑤患者神志清楚,能够进行言语沟通、配合治疗;⑥自愿参加本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缺血性卒中伴有意识障碍、失语患者;③有严重心、肾等脏器病变及精神疾病患者;④其他原因引起的痉挛性偏瘫;⑤近2 周使用过抗痉挛药物者;⑥脐部和或脐周皮肤破溃者。

1.5 剔除标准

①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依从性差,未按照试规定进行治疗者;②受试者在试验期间自行服用抗痉挛药物。

1.6 脱落标准

①由于不可抗力导致无法继续进行临床试验者;②失访或死亡者;③受试者主观拒绝继续进行临床试验。

1.7 治疗方法

为保证患者安全,在试验全程,两组患者针对卒中相关的基础治疗均正常进行,包括稳定血压、血糖等,两组患者均用营养脑神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配合常规康复训练。

1.7.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选穴和腧穴定位参照《针灸学》[4]。主穴:双侧内关、三阴交、尺泽。配穴:上肢瘫痪取患侧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瘫痪取患侧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解溪。选用华佗牌0.30 mm×40 mm 的一次性不锈钢毫针,操作方法参照《刺法灸法学》[5]。患者取仰卧位,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皮肤常规消毒,双侧内关直刺15~25 mm,三阴交直刺25~35 mm,尺泽直刺20~30 mm。配穴:患侧肩髃直刺20~35 mm,手三里直刺20~30 mm,合谷直刺15~25 mm,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均直刺25~35 mm,解溪直刺15~25 mm。以患者出现酸胀感为度,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 次,每周治疗6 d 后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

1.7.2 治疗组

采用脐针疗法加常规针刺,脐针选取脐针离位、坤位、乾位、坎位、震位。定位依据脐针后天八卦图,见图1。离位位于肚脐正上方,以肚脐为圆心,按顺时针次序为离位、坤位、兑位、乾位、坎位、艮位、震位和巽位。选用华佗牌0.30 mm × 25 mm 的不锈钢毫针,操作方法参照《脐针入门》[6],患者取仰卧位,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脐部常规消毒,以脐蕊为中心,在脐壁周围进针方向附近寻找压痛点,自压痛点处进针,无明显压痛点者,自脐壁上1/3 处进针,做放射性向四周脐壁平刺10~20 mm,按照离位、坤位、乾位、坎位、震位顺序依次针刺,针柄相交。无需得气,无需采用手法补泻,留针30 min。常规针刺选穴及操作方法同对照组。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后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

图1 脐针后天八卦图

1.8 观察指标

1.8.1 痉挛程度评定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按肢体痉挛程度分为6 级。0 级:无肌张力增加,患侧肢体被动活动时,在整个范围内(ROM)内均无阻力;Ⅰ级:肌张力稍增加,患侧肢体被动活动到终末端时出现轻微的阻力;Ⅰ+级:肌张力稍增加,患侧肢体被动活动时在前1/2 的ROM 中有轻微的“卡住”的感觉,在后1/2 的ROM 中出现轻微的阻力;Ⅱ级:肌张力轻度增加,患侧肢体被动活动时,在大部分ROM 内均有阻力,但仍然可以活动;Ⅲ级:肌张力中度增加,患侧肢体被动活动时,在整个ROM 内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Ⅳ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被动活动十分困难,阻力很大。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下肢的Ashworth等级并进行比较。

1.8.2 运动功能评定

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法[7]进行评定。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并进行比较。

1.8.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表[8]进行评定。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并进行比较。

1.9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9]进行疗效评定。①基本痊愈:较治疗前肌张力恢复基本正常;②显效:MAS 评级同治疗前比降低2 级或者2 级以上;③有效:MAS 评级同治疗前降低1 级;④无效:同治疗前比MAS 分级未降低或者增加。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10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来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来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 = 0.05,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Ashworth等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上下肢Ashworth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shworth 等级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 等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和表3。

表2 治疗前两组Ashworth等级比较(例)

表3 治疗后两组Ashworth等级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FM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MB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8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脐针是齐永先生经多年研究所创的一种针刺方法,打破了以往神阙穴禁针的传统,基于脐全息理论、五行八卦理论在脐部进行针刺来治疗疾病。生物全息理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张颖清所创,他通过研究发现人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像是按整个人体成比例缩小的,并由此发现穴位分布的全息律[10]。齐永运用生物全息理论,把脐看作一个全息元,通过观察、体验,从脐部提取整体信息,用以指导临床,在临床应用脐针时使用的脐全息类型包括脐洛书全息和脐八卦全息[11],如图2。脐洛书全息理论是将《洛书》中“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投影到脐部,这是根据九星方位而定的,其中戴九履一指从头到脚[12],按相应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其理论特点也充分阐释了临床上脐针诊断及治疗体表性疾病和运动性疾病疗效较好的原因。脐八卦全息理论采用后天八卦,利用五行八卦与脏腑的关系进行辨证诊疗,正南是离卦属火,对应心脏、小肠和眼;正北是坎卦属水,对应肾脏、膀胱、腰和耳;正东是震卦属木,对应肝和脚;正西是兑卦属金,对应肺和口;东南是巽卦属木,对应胆和大腿;西北是乾卦属金,对应大肠和头;西南是坤卦属土,对应脾和腹部;东北是艮卦属土,对应胃和手[13],临床常应用脐八卦理论来治疗脏腑疾病,调和阴阳。

图2 脐洛书与脐八卦

痉挛性偏瘫常归属于“中风”范畴,中风的病机与风、火、痰、瘀、虚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五种因素相互影响导致血瘀或外溢于脑发为中风,本病的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14]。痉挛性偏瘫常在中风病恢复期出现,有学者提出本病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虚、阴阳失调、气血亏损、邪留经络[15],还有气虚血瘀、痰瘀阻络[16]。本病病因在中医古籍中便有记载,《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时起”,指内风的病机为肝肾阴虚、阳偏亢而出现的风动;《黄帝内经·灵枢》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指机体阴阳失调时,左侧经气较盛则右侧易病,右侧经气较盛则左侧易病;又如《黄帝内经·灵枢》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指本病发生与虚邪有关,邪中偏身侧后,深入体内,使营卫虚衰,则真气离去,邪气独存,致脉络瘀阻、肢体失养,就会表现为半身不遂。又如《景岳全书》中所言:“夫人生于阳而根于阴……即真阴”,指精血形质等真阴亏损不能濡养筋脉肌肉,发为偏枯,则会出现肢体拘挛、肌肉萎缩。

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是由于肝肾阴虚、阴阳失调等导致的肢体活动不利,故选择脐针来治疗本病。本研究中脐针疗法取离位、坤位、乾位、坎位、震位,是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所取。乾卦在先天八卦中居南方在脏为心,后天八卦中居西北在腑为大肠,主脑,为健,据《素问》言:“心移寒热于肺(大肠属肺)”,故选乾卦先祛除外邪,治肺以降心火;坤卦在先天八卦中居北方在脏为肾,后天八卦中居西南在脏为脾,主肌肉四肢,为通、为软,可以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素问》言:“肾移寒热于脾”,故选坤卦先实脾以扶肾气,同时可缓解患肢痉挛状况,健脾益气;离卦在先天八卦中居东方在脏为肝,后天八卦中居南方在脏为心,《素问》言:“肝移寒热于心”,故选离卦降心火用以疏肝;坎卦后天八卦中居北方在脏为肾,取坎卦以肾气为基滋阴降火;震卦在后天八卦中居正东在脏为肝,主筋,肝藏血,选震卦以滋养肝阴、舒筋活血、舒缓患肢、降低患肢肌张力[17]。离、坎、震三针为“生阳三针”[6],取水生木、木生火之意,恢复期患者常中气不足,用此搭配可提升阳气;震、离、坤三针为“健脾三针”[6],取木生火、火生土之意,用以提升脾气,有助濡养肌肉,促进肌肉功能恢复[18];离、乾、坤三针为“滋阴三针”[6],取火生土、土生金之意,用以滋阴潜阳;乾、坤、坎为“补肾三针”[6],取土生金、金生水的相生格局,使阴阳相交、阴平阳秘。通过这些卦位配合,可健脾益气、活血通络、滋阴潜阳,使患者自身阴阳调和、气血充足、筋脉柔软。乾、坤、离、坎为先天八卦的四正位,对应天、地、日、月,乾为阳,坤为阴,离为火,坎为水[19]。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阴阳学说,如《黄帝内经·素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神明之府也”,世间万事万物皆可分阴阳,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也以恢复阴阳协调平衡为基本原则,《黄帝内经·素问》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周易》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周易的卦序分上下两经,上经是以乾坤为首,终于坎、离,下经以咸恒为始,终于既济、未济,而坎离亦在既济、未济的最末,这也正体现了周易以乾坤为体、以坎离为用。阴平阳秘、水火既济实为中医治病之要,真阴收敛收藏阴精,并滋养真阳收敛真阳;真阳生长生发以抵御外邪,并能固束真阴不让真阴外泄,共同作用使得阴阳之间获得动态平衡,水火相交,水在上,火在下,水势压倒火势,为既济,即佳兆[20]。因此选用乾坤离坎用以调和阴阳,阴阳和则病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改善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评分及总体有效率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脐针疗法具有一针多治、一穴多效的特点,且操作方法简便[11]。综上所述,脐针疗法可有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改善患肢痉挛程度,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等问题,日后将继续完善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全息八卦偏瘫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全息“魔镜”在身边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漫画
“亲临”火星:全息眼镜助力火星探索
全息,何以为全息
王培生八卦散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