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环境与创业认知组态如何驱动不同模式创业
2022-07-12陈成梦黄永春吴商硕胡世亮
陈成梦,黄永春,吴商硕,胡世亮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0 引言
面对错综复杂、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必须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然而,创新创业不仅是要素动力转换问题,更是制度环境优化问题。新制度理论指出,制度是社会大众需要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必须将个体或组织嵌入到法律法规、文化、社会规范等共同行为准则中[1]。个体通过遵守制度安排确保创业合法性和资源可得性,因而制度环境对创业活动具有指导、支持和约束作用,显著影响人们的创业行为决策[2]。然而,当前的环境决定论难以解释相同制度环境下不同个体的差异化创业行为。创业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可能会以不同方式从事创业活动。创业认知理论强调创业过程和行为情境,高度重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杨俊,2013)。创业认知作为个体作出评估、判断与决策的知识结构[3],影响个体在同样环境下对信息资源的感知、思考、分析和评价,可以在机会识别和开发过程中转化为创业决策行为[4]。
现有研究多关注微观心理认知或宏观制度环境对创业的影响,忽略了制度环境和创业认知等多重条件并发对创业的影响。随着组态方法的日益推广,相关学者或从宏观视角探讨营商环境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5],或从微观视角研究个体创业态度对创业活动的影响[6],抑或是研究制度与心理认知对创业活跃度的影响[7],忽略了不同创业模式的异质性。生存型创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因此,本文重点关注机会型创业,因为机会型创业更有潜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创造新就业机会[8]。《全球创业观察(GEM)2017/2018中国报告》显示,机会型创业占创业活动的比例超过60%。2002-2017年,我国创业质量不断提升,但与G20经济体中的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我国正处于效率驱动型经济体向创新驱动型经济体转型阶段,高质量创新创业是助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9]。因此,研究制度环境与创业认知联动对不同创业模式的影响,推动生存型创业者向机会型创业者不断演化,对于我国深入推进“双创”战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Marcotte[10]指出,基于国家背景研究创业活动是一个相对较新且代表性不足的议题,先前研究多围绕某一类型国家展开探讨,研究对象带有一定局限性,有可能削弱结论的普适性和可靠性(程建青等,2021)。
鉴于此,本研究以全球创业观察数据库中的51个国家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创业认知层面能力感知、机会识别、失败恐惧与制度环境层面管制制度、规范制度、认知制度进行整合,探讨6个前因条件组态如何驱动不同创业模式。本研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存在哪些组态?不同经济体创业模式有何差异?如何实现从生存型创业到机会型创业演化并带动经济体转型?
1 文献回顾
1.1 创业模式
Gilad等[11]提出推拉理论,强调个体创业行为的消极被动性,如就业机会少、生活困难等。拉动理论则强调个体创业行为的积极主动性,如追求独立、时间自由、价值实现等。《全球创业观察》根据创业动机将创业模式划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其中,生存型创业是指迫于生存压力、没有其它就业选择的被动型创业行为,而机会型创业是指由潜在商业机会驱动,积极主动追求更高财务收入或更多独立自主的创业行为[12]。Block等(2015)通过比较两类创业模式特征差异,认为机会型创业者比生存型创业者更愿意承担创业风险。在此基础上,黄永春等[13]以供需匹配为视角,借助MOS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创业政策与创业模式匹配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1.2 创业认知
创业认知是个体作出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涉及机会评估、风险创造和增长,包括创业配置、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3种认知脚本[3]。其中,创业配置脚本是指个体拥有的实现企业创立和成长的知识结构,包括创意保护、网络构建、资源和技能获取;创业意愿脚本是指创业者承诺以及对创业想法的接受程度,包括寻求专注、宽容失败和机会激励;创业能力脚本是指个体创业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包括能力机会匹配、风险诊断能力和风险情境知识。在创业过程中,个体最初侧重于评估创业可行性,然后再关注创业可取性。基于此,Aragon-Mendoza等[14]运用失败恐惧、机会识别、能力感知3个变量衡量创业认知三脚本,发现创业认知脚本与创业决策显著正相关。具体而言,运用失败恐惧衡量创业配置脚本,发现失败恐惧较强的个体倾向于认为创业活动是一种威胁,这种态度会抑制新企业创建(Kickul等,2009);运用机会识别衡量创业意愿脚本发现,机会识别更强的个体更有能力识别市场机会,并对创业抱有积极态度[15];运用能力感知衡量能力脚本发现,个体感知到的能力和知识越多,越有助于增强创业信心。关于创业认知前因,学者提出创业者认知受过度自信、自我服务偏差等认知偏见的影响(胡望斌等,2019)。也有学者从组织层面提出创业认知较强的个体会积极探索新商业模式[16],并通过感知环境动态性提高企业绩效[17]。
1.3 制度环境
自20世纪80年代起,组织生态学者便将制度与创业融合,创业与管理学者又进一步从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方面深化了两者的融合(李加鹏等,2020)。North[1]指出,制度是生产和分配经济活动的基础,包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Scott[18]提出“管制、规范、认知”三支柱制度框架,将创业行为看作个人对所处制度环境的反应。具体而言,管制制度是指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则体系或遵守的既定规则,包括各种法规、法律和政策等。良好的监管既可以提高创业合法性和接受度,减少创业阻碍和约束,激发个体创业信心和意愿(Webb等,2010),又可以增强资源可用性和可获取性,降低创业不确定性,提高对潜在收益和损失的认识,降低个人风险恐惧,促进创业机会探索、评估和开发(Manolova等,2008)。规范制度是指全社会共有的个人行为准则、价值观和信仰。当创业被视为一种理想职业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且被媒体积极宣传报道时,创业活动便具有更高的规范合法性,有利于资源获取和知识共享[19]。认知制度是指构成现实本质的共同概念和解释信息的社会框架,由国家教育系统塑造[20]。良好的创业教育既能够提升个体创业技能和知识,也有助于激发个体机会感知和冒险意愿,从而激发个体创业导向(任胜钢等,2017)。相关学者多基于三维制度框架研究制度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差异化影响[21],认为通过创业愿景间接影响女性创业领导力[22],并调节创业认知与早期创业活动的关系[23]。此后,制度创业研究逐渐兴起,嵌入特定制度环境的创业者试图通过改进现有制度或创造新制度打破制度约束(Garud等,2002)。
综上所述,制度环境与创业认知对不同创业模式具有不同影响,不同创业模式是个体认知与制度环境联动的复杂结果,但两者协同联动对创业模式的影响尚不明确。鉴于此,借鉴Aragon-Mendoza等[14]的研究,本文将创业认知划分为失败恐惧、机会识别和能力感知;借鉴Scott[18]的研究,本文将制度环境划分为管制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从制度环境和创业认知两个层面探讨影响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的多重并发条件与因果复杂机制,并构建如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图1 概念模型Fig.1 Conceptual model
2 研究方法
2.1 方法选取
由于传统分析法基于可加性与变量独立性的前提而强调变量净效应(杜运周等,2017),难以充分解释不同创业模式,因此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制度环境、创业认知与创业模式的非线性关系,并深入挖掘多条等效影响路径。
2.2 变量测量
全球创业观察数据库(GEM)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包括成年人口调查数据库(APS)和国家专家调查数据库(NES)。本文参考程建青等[7]、Aragon-Mendoza等[14]、Scott[18]、郑馨等[19]、Lim等[20]、Li[23]的研究,选择能力感知、机会识别、失败恐惧、管制制度、规范制度、认知制度6个前因条件以及机会型创业、生存型创业2个一级变量,对二级指标进行平均化处理,变量选取与解释如表1所示。由于前因条件增加很容易造成组态数大于案例总数,导致案例多样性问题,因此对于中等研究样本,理想的前因条件一般为4~7个[24],故本文选择6个条件符合研究需要。数据清洗与匹配步骤如下:①从2017年APS数据库中筛选机会型创业、生存型创业、创业认知和规范制度数据;②从2017年NES数据库中筛选管制制度和认知制度数据;③对两份数据进行匹配,剔除数据缺失的国家,保留51个数据完整的国家。
表1 变量选取与解释Tab.1 Variable se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2.3 变量校准
未校准数据不满足定性比较分析布尔逻辑,因而通过对数据校准为案例赋予集合隶属度(杜运周等,2017)。参考Fiss[25]的研究,本文将6个前因条件和2个结果变量完全隶属、交叉、完全不隶属3个锚点分别设定为样本数据的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与下四分位数,并通过fsQCA软件将数据转化为0~1之间的模糊集隶属分数,校准锚点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校准锚点及描述性统计结果Tab.2 Calibration anchor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必要条件检验
必要条件是指导致结果发生必须存在的条件,但仅有必要条件不能保证结果一定发生。本文采用fsQCA3.0软件对必要条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单个前因条件对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的必要一致性都低于0.9,对结果的解释力度较弱,不构成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的必要条件,结果如表3所示。因此,需要对制度环境和创业认知的6个前因条件进行组态分析,研究驱动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的不同路径。
表3 必要性检验结果Tab.3 Necessity analysis
3.2 充分性检验
本文通过构建真值表对前因条件进行充分性分析。参考杜运周等(2017)、Fiss[25]的研究,将一致性阈值设为0.8,PRI一致性阈值设为0.8,频数阈值设为1。通过fsQCA3.0软件得到复杂解、简约解及中间解,将中间解作为主要参考结果,将同时出现在简约解和中间解中的条件设为核心条件,将只出现在中间解而没有出现在简约解中的条件设为边缘条件,具体组态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中可见,在创业模式的几种组态中,突出关键因素有助于把握主线以驱动创业模式发展[26]。因此,结合高阶组态核心条件,本研究总结出4种机会型创业驱动模式和3种生存型创业驱动模式。
3.2.1 高机会型创业驱动机制
在表4中,总体解与单个解(组态)一致性水均高于0.8,总体解一致性为0.954 792,总体解覆盖度为0.403 824,因此4种模式可视为高机会型创业的充分组合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1)规范制度缺失的创业认知型模式。在C1a和C1b模式中,高机会识别、高能力感知、非高规范制度为核心条件,非高失败恐惧为边缘条件,属于这一组态模式的典型国家如哈萨克斯坦。这表明,在缺乏规范制度的情况下,对机会的警觉和创业能力的感知能够弥补创业行为公众认可度和鼓励度低的不足,以高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能力感知为主导、低失败恐惧为辅助可以驱动机会型创业。同时,C1b显示,管制制度作为辅助条件有利于促进机会型创业。模式1显示,创业认知发挥主导作用,且创业认知三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因此,机会型创业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感知,能够敏锐发现市场中存在的商业机会,不畏惧创业失败风险。
(2)规范制度引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在C2模式中,高社会规范、高失败恐惧和非高认知制度作为核心条件,高机会识别和非高管制制度作为边缘条件,属于这一组态模式的典型国家如波兰。这表明,虽然创业失败恐惧较高,管制制度和认知制度较差,但可通过良好的社会规范支持弥补这一不足。媒体广泛报道创业、大众认为创业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选择且成功的创业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助于降低创业者心理压力和失败恐惧,使其获得更多情感支持,一旦识别到创业机会便会积极开展机会型创业活动。
(3)管制制度保障的能力机会型模式。在C3模式中,高管制制度、高能力感知和非高认知制度起核心作用,高机会识别和高规范制度起辅助作用,属于这一组态模式的典型国家如智利。这表明,虽然国家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但政府通过各种资金支持、税收减免政策大力支持创业活动,能够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拥有较强创业经验、技能和知识感知的个体审时度势,可以有效识别、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开展机会型创业活动。
(4)认知制度支持的创业认知型模式。在C4模式中,高能力感知、高机会识别、高认知制度和非高失败恐惧为核心条件,高规范制度和非高管制制度为边缘条件,属于这一组态模式的典型国家如美国。这表明,当国家拥有完备的创业教育系统且辅之以良好的创业氛围时,会激发全社会创业潜力和市场活力,推动拥有高创业能力感知、高机会识别和低失败恐惧的个体进行机会型创业。
表4 高机会型创业与高生存型创业组态Tab.4 Configuration of high opportun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 and high necessity-driven entrepreneurship
3.2.2 高生存型创业驱动机制
在表4中,总体解与单个解(组态)一致性水平均高于0.8,总体解一致性为0.895 815,总体解覆盖度为0.394 201,因此3种模式可视为高生存型创业的充分条件组合,具体分析如下:
(1)制度环境缺失的能力驱动型模式。在C1模式中,高能力感知、非高机会识别和非高认知制度为核心条件,非高管制制度和非高规范制度为边缘条件,属于这一组态模式的典型国家如伊朗。这表明,当外部制度环境较差,即创业壁垒较高、约束较多、创业氛围不佳、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备时,拥有一定创业能力感知但没有识别良好商业机会的个体可能会选择生存型创业。
(2)规范制度主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在C2模式中,高机会识别、高规范制度、非高失败恐惧和非高管制制度为核心条件,高能力感知为边缘条件,属于这一组态模式的典型国家如马达加斯加。这表明,如果管制制度环境较差,政府政策支持不足,市场、资金、人才等资源约束较大,很容易滋生寻租行为。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识别出一定创业机会并能够承担一定创业风险的个体选择生存型创业。与驱动高机会型创业模式2相比,较差的管制制度产生了更大的约束力,突出了政府在提供资源信息、缓解资源约束、减少违法侵权行为等方面强有力的保障作用[27]。
(3)制度环境缺失的风险承担型模式。在C3模式中,非高失败恐惧、非高机会识别、非高管制制度和非高认知制度发挥核心作用,高规范制度发挥辅助作用,属于这一组态模式的典型国家如厄瓜多尔。虽然政府创业政策和创业教育体系都不完备,但社会上却形成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创业活动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与赞赏,有利于推动虽未识别良好创业机会但具有一定风险意识的个体选择生存型创业。
3.3 进一步分析
3.3.1 创业模式演化路径
对于机会型创业者来说,即便没有良好的规范制度环境,个体只要具备高能力感知和机会识别,辅之以低失败恐惧也有助于促进机会型创业。管制、认知和规范三维制度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可以推动高机会识别个体从事机会型创业活动。机会识别存在于机会型创业的5个组态中,是驱动机会型创业的关键因素。这与谷晨等(2019)的观点相符,即创业本质上由机会识别及相关活动共同构成,机会是驱动创业的核心要素。通过分析生存型创业组态可知,个体往往由于自身创业认知水平不足,加之外部环境缺失只能选择生存型创业。对比分析发现,伴随着制度环境和创业认知条件的变化,在制度环境不完善情况下通过提高创业认知、增强机会识别,可以推动个体从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演化,具体包括两种路径:
(1)创业认知内驱路径:规范制度缺失的创业认知型模式。机会型创业活动会随着自身创业能力感知和机会识别的增强以及失败恐惧的降低而逐渐削弱外部制度环境的作用。当外部制度环境尤其是规范制度缺失时,创业认知的作用日益凸显,且成为驱动机会型创业的主导因素。因此,创业者需要不断提高创业能力感知,有效识别外部创业机会,降低创业失败恐惧,发挥三维创业认知的协同互补效应,进而从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演化。
(2)机会识别与制度环境并重路径:包括规范制度引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认知制度支持的创业认知型模式和管制制度保障的能力机会型模式。在开展机会型创业活动过程中,个体始终要重视机会识别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管制、认知和规范三维制度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可以有效推动高机会识别个体进行机会型创业。伴随着创业活动发展及外部情境变化,相应制度环境与机会识别成为个体从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3.3.2 不同经济体创业模式分析
《全球竞争力报告》根据人均GDP和初级产品占出口份额,将经济体划分为要素驱动型、效率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3种类型。同一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往往在创业活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28]。现有研究指出,生存驱动型创业者在要素驱动型经济体中占比往往最高,但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生存驱动型创业者比例普遍下降,机会型创业者占比更高[29]。基于此,本文结合不同创业模式组态包含的国家案例,总结出不同经济体创业模式差异,发现要素驱动型经济体以生存型创业为主,部分国家也积极推动机会型创业;效率驱动型经济体同时发展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创新驱动型经济体高度重视机会型创业。
(1)要素驱动型经济体。要素驱动型经济体往往经济欠发达,主要从事自给农业和资源开采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多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区,部分分布在亚洲和大洋洲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制度环境不稳定,主要依赖低技术含量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多为因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被动创业的生存型创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相对稳定的要素驱动型经济体也会着力发展机会型创业。以规范制度缺失的创业认知型国家哈萨克斯坦为例,其创业制度环境相对落后,创业氛围不佳,创业面临多重性挑战。但与其它要素驱动型经济体相比,哈萨克斯坦国土辽阔,拥有丰富的矿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最快、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社会秩序相对规范的国家。因此,是否开展机会型创业取决于个体的创业认知,创业能力较强且失败恐惧感较低的个体会将识别到的商业机会转化为创业实践。因此,对于要素驱动型经济体来说,创业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高能力感知、高机会识别和低失败恐惧组合有利于激发机会型创业。
(2)效率驱动型经济体。效率驱动型经济体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进程较快,资本密集型企业较多,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地区,部分分布在东欧地区。效率驱动型经济体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创业情境比较复杂,创业模式组态也更加多样,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并存,包括4种机会型创业驱动模式和3种生存型创业驱动模式。以制度环境缺失的风险承担型国家厄瓜多尔为例,厄瓜多尔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发展缓慢。有些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想选择创业,但受外部制度环境制约和自身认知能力不足的局限,只能进行生存型创业。针对机会型创业,以管制制度为保障的能力机会型国家智利为例,不同于其它拉美国家,智利拥有繁荣稳定的发展环境,贫困率和犯罪率较低。智利政府通过“驱动智利”等战略计划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创新创业,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技术创新枢纽和创业生态系统。智利政府积极完善创业政策措施,并辅之以较好的创业氛围,促使高能力感知和机会识别个体进行机会型创业。
(3)创新驱动型经济体。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经济发达,多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更关注创业质量,能够保持与人口福利相关的高工资,并生产全新独特的产品,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东亚地区。此类国家往往制度环境完善,个体具备良好的创业认知能力,重视发展高成长性和创新性机会型创业。以认知制度支持的创业认知型国家美国为例,美国发展创业教育最早,且已经形成一个系统完备、覆盖广泛的创业教育体系,涵盖小学至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涉及创业构思、融资、审理、管理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美国推崇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崇尚探索创新、包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30],在良好的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环境下,失败恐惧较低、创业能力感知和机会识别较高的个体会积极选择机会型创业。
综合创业模式演化路径与不同经济体创业模式差异,本文构建路径选择—模式演化—经济体转型框架,发现可通过创业认知内驱(规范制度缺失的创业认知型模式)或者机会识别与制度环境并重(规范制度缺失的创业认知型模式、规范制度引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认知制度支持的创业认知型模式和管制制度保障的能力机会型模式)促使个体从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演化,进而促使生存型创业不断减少、机会型创业不断增加,即生存型创业为主—机会型与生存型创业并重—机会型创业为主,带动经济体实现要素驱动型经济体—效率驱动型经济体—创新驱动型经济体转型升级,如图2所示。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组态视角,整合管制、认知、规范3个制度层面前因条件,以及能力感知、机会识别和失败恐惧3个认知层面前因条件,应用fsQCA方法探讨影响不同创业模式的多重并发因素与因果复杂机制、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创业模式差异及创业模式演化路径。首先,探究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不同驱动模式,将生存型创业驱动机制划分为制度环境缺失的能力驱动型模式、规范制度主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和制度环境缺失的风险承担型模式,将机会型创业驱动机制划分为规范制度缺失的创业认知型模式、规范制度引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认知制度支持的创业认知型模式和管制制度保障的能力机会型模式。研究发现,机会识别是驱动机会型创业的关键条件,管制、认知、规范三维制度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可以推动高机会识别能力个体选择机会型创业;其次,通过不同组态国家分布验证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创业模式差异,发现要素驱动型经济体以生存型创业为主,部分国家也积极推动机会型创业,效率驱动型经济体同时发展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创新驱动型经济体高度重视机会型创业;最后,构建路径选择—模式演化—经济体转型研究框架,通过创业认知内驱或者机会识别与制度环境并重两条路径促进个体从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演化,进而带动经济体转型升级。
图2 路径选择—模式演化—经济体转型框架Fig.2 Framework of Path selection—Model evolution—Economy transformation
4.2 理论贡献
本文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整合制度环境层面与创业认知层面6个前因条件,从组态视角探讨不同创业模式多重并发因素与因果复杂机制,突出创业模式驱动条件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特征,丰富了新制度理论、创业认知理论和创业模式相关研究;②现有关于创业的研究主要在特定国家/地区背景下进行,本文以全球创业观察数据库中的51个国家为研究样本,在更广泛范围内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遍性,有助于增强对全球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的理解;③构建路径选择—模式演化—经济体转型理论框架,通过创业认知内驱或机会识别与制度环境并重两条路径促进个体从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演化,为实现经济体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指导。
4.3 研究启示
生存型创业在减少人口贫困、解决自我雇佣、维持家庭生计、稳定社会治安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以生存型创业为主的要素驱动型经济体以及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并重的效率驱动型经济体而言,无论是缓解就业压力还是改善发展质量,都应该借鉴创新驱动型经济体创业模式,制定协同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机会型创业,实现向创新型经济体转型。本文提出如下启示:
(1)提升三维创业认知水平,发挥创业认知协同互补效应。当外部制度环境尤其是规范制度缺失时,政府需要着力提高个体创业认知,重视并发挥个体创业认知能动性、关联性和系统性。为提高创业认知水平,个体不仅需要不断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增强创业能力感知,还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和信念,积极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理性对待创业高风险性与高不确定性,提高风险容忍度,合理评估创业风险和潜在损失。鉴于机会识别的关键激励作用,个体还需要努力提升机会识别能力,增强对机会的警觉性,积极识别并把握创业机会。通过提高机会识别、能力感知和降低失败恐惧,发挥三维创业认知的协同互补效应,驱动机会型创业活动有效开展。
(2)重视机会识别与制度环境的联动,推动高质量机会型创业发展。政府应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作好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制度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有高机会识别能力的个体进行创业。如加大创业资金补贴、创业融资服务支持,减少创业市场障碍和约束,不断提升创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积极宣传创业文化,营造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形成创业示范带动效应。此外,还应坚持走符合各国发展实际的道路,有所侧重地优化制度环境,促进高机会识别个体从事机会型创业。
4.4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对于创业模式前因条件构建,主要基于新制度理论和创业认知理论关注制度环境和创业认知的共同作用,未来可扩展理论视角,构建更全面的模型,进一步探讨多重因素组态效应对不同创业模式的影响;第二,采用GEM跨国资料,二手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不同方式收集更多数据,深入挖掘不同创业模式驱动路径;第三,未来可采用时序QCA法,将时间因素纳入研究框架,通过纵向设计考察不同条件组态随着时间推移而呈现的因果复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