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靠海吃海 壳丘头先民与环境的互动

2022-07-12刘太远

大众考古 2022年1期
关键词:贝类先民贝壳

文 图/刘太远

(作者为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壳丘头遗址是福建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遗址距离海岸线较近,周围存在可供采集的野果类资源、可供渔猎的陆生类和海生类动物资源。基于丰富而多样的自然环境,壳丘头先民展开了多种形式的互动。

壳丘头遗址第二次发掘现场

壳丘头遗址出土野猪骨骸

潭主岛海坛岛位于福建东部,是福建第一大岛屿,中国第五大岛屿。岛上地貌以低山丘陵和沿海平原为主,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壳丘头遗址位于海坛岛东北部,距现海岸线约2 千米。自20 世纪60 年代发现以来,壳丘头遗址经历了2 次科学考古发掘,清理出土大量具有明显时代和地域特征的遗迹遗物,如极具代表性的釜、圈足罐和陶支座等。测年数据显示,壳丘头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年代在距今6500—5500 年之间。

遗址古环境

地层堆积情形

壳丘头遗址的第一次发掘,共区分出三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三个文化层之间未发现自然堆积层。第二次发掘区分出两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两个文化层之间也未发现自然堆积层。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如果两个文化层之间未发现大面积的自然堆积层,一般认为这两个文化层之间的自然环境未发生突然、剧烈的变化。依此看,壳丘头先民生活的年代,其生活环境未发生突然的变化,没有严重至必须抛家舍业的自然灾害。

壳丘头遗址出土鹿骨

陆生动物骨骸

对于生物进化所需的长时段而言,6500 年前到现在的时间段显得略短,动物喜欢的气候环境在这一时间段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因而通过明晰壳丘头遗址的动物种类,再寻找今天这些动物的分布地域,继而归纳这些地域的环境特征,我们便可初步复原壳丘头遗址的古环境。壳丘头遗址出土了不少水鹿、梅花鹿、赤鹿、野猪的骨骸,这无疑表明壳丘头遗址周边曾广泛分布有水鹿、梅花鹿、赤鹿、野猪等动物。

野生水鹿今天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热带雨林区,喜欢活动在近水的林地、灌木、草地间,草、果实、树叶等是它们的主要食物。野生梅花鹿经常活动在森林边缘、草原地带,分布地多为亚热带气候区,栎、板栗、野山楂等是梅花鹿喜欢的食物。野生赤鹿同样多分布于亚热带气候区,主要栖息在阔叶林、灌木丛中,赤鹿对方便的水源和丰富的食物这两个生存条件尤为依赖。水鹿、梅花鹿、赤鹿均喜欢舔食盐分。野生的水鹿、梅花鹿、赤鹿如今在平潭甚至整个福建境内近乎绝迹。野猪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多栖息于林、草等区域,喜食草、果实、鸟蛋、鹿崽等,目前在福建有分布。

综上,壳丘头遗址的周围当时存在可供采集的野果类资源、可供猎取的陆生类动物资源。遗址位于森林边缘,淡水资源丰富,距离海岸线较近,周边的植被面貌主要为森林型,气候温暖湿润。

海洋动物骨骸

壳丘头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骸中,可辨认出的海洋动物有隆头鱼、海龟、须鲸。隆头鱼喜食无脊椎动物,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海域,多出现于珊瑚礁所在的浅海地区。海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均有分布,主要以海藻为食。须鲸同样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域,喜食各种小型鱼类和贝类。隆头鱼、海龟、须鲸三种海洋动物的出现,结合它们喜食的物种类型,我们一方面可以得出壳丘头遗址当时较为温暖这一结论,另一方面亦可了解到遗址周边海域当时的海洋动物分布情形,即海域里除了存在丰富的小型鱼类和贝类等生物外,也不时有大型海洋动物出没。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壳丘头遗址当时离海岸线的距离较今天更近。单就空间距离而言,相对于今天,壳丘头先民利用海洋的便利程度更高。基于丰富而多样的自然环境,壳丘头先民展开了多种形式的互动。

先民与环境

贝类工具的广泛出现

壳丘头遗址出土了诸多与贝类相关的遗物,比如凹石、贝齿纹、贝耜等,这与遗址丰富的贝类资源密不可分。

石块长期与扁圆形的贝类碰撞后,表面会形成凹陷,即为凹石,被认为是一种加工贝类的工具。壳丘头遗址出土了数量不少的凹石,使我们可以复原壳丘头先民加工贝类的场景。

壳丘头遗址出土的部分陶片上有着特色鲜明的贝齿纹。先民先是用贝类边缘戳印陶器坯胎,而后将戳印好的陶器坯胎进行烧制,烧制完成后,陶器表面便留下了极富特色的贝齿纹。贝齿纹是一种别样的文化创造。

新石器时代,骨耜在长江下游有着一定数量的分布,河姆渡遗址便出土了数量不少的骨耜。壳丘头遗址却仅发现了贝耜,耜的原料为何不同?河姆渡骨耜的原料为牛的肩胛骨,壳丘头贝耜的原料为贝类。动物资源种类的差异应是造成两地存在不同耜的原因。

航行于海坛海峡之间

壳丘头遗址出土龟甲

壳丘头遗址出土凹石

壳丘头遗址出土贝耜

壳丘头遗址出土石锛

壳丘头遗址出土夹砂陶片

壳丘头遗址出土骨笄

对石锛材质的研究表明,壳丘头遗址出土石锛所用的石料部分为玄武岩,海坛岛并未分布有玄武岩,这些玄武岩或来自福建大陆沿岸。依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推论:石锛是在大陆沿岸制成,然后跨海坛海峡运至岛上;玄武岩先是被运至岛上,而后加工成石锛。两个推论均能表明,壳丘头先民具备一定的海上航行能力。壳丘头先民跨海选择石锛或石锛原料的行为,反映了其对自身生存的周边环境,如石料的分布、性质等有着初步的认识,即相对于岛上石料制成的石锛,福建大陆沿岸玄武岩制成的石锛,或有着更好的使用效果。

夹砂陶器的大量应用

壳丘头遗址出土陶片中,夹砂陶的占比达90%以上,这一现象或与遗址周边的大量海沙有关。很难想象远古时期的壳丘头先民可以从陶胎中,将大量细小的海沙完全筛选出来。此外,夹砂陶在壳丘头遗址的大量出现,也反映出壳丘头先民对夹砂陶器的性能有较深的认识。陶胎含砂可以降低陶器烧制时变形的几率,且烧制成形的夹砂陶器具有多次受热而不碎裂的优良性能。

贝壳小洞反映的建筑形态

在壳丘头遗址的第一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100 余个贝壳小洞,口径在15—35 厘米之间,洞深在15—75 厘米之间。这些小洞有两个集中分布区,两个区域的总面积为50 平方米。贝壳小洞的平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总体的分布没有显现出很强的规律。绝大多数贝壳小洞内部的填充物为单纯的贝壳,少数填充有少量的陶片。

对贝壳小洞用途的探讨持续至今,我认为贝壳小洞应为干栏式房屋或者立柱式房屋遗留,理由如下:口径适合房屋立柱的直径;洞深适合房屋立柱的插入深度;贝壳小洞周围常伴有大量陶片,这反映了小洞所在区域或为先民的生活区,而生活区存在房屋这类居住设施当不足为怪。然而为什么贝壳小洞在排列上没有很强的规律?这或许正是壳丘头先民基于地面起伏等地形状况进行的灵活选择。且壳丘头遗址所在地多沙,洞内填充的贝壳或陶片能起到防止房屋立柱陷落的作用。贝壳小洞的存在显示出壳丘头先民基于地形环境、地质状况对建筑形态展开的能动创造。

猜你喜欢

贝类先民贝壳
“长”出来的珍宝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贝壳里的海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
美丽的贝壳
贝壳巧变身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