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要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
2022-07-12南京市乡村振兴调研课题组
南京市乡村振兴调研课题组
(课题组主要成员:潘明华、芮有富、潘晓春、汪毅、马 斌)
江苏省南京市大力探索农业技术、产业业态和政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创新能力强、集聚化程度高的特色农业科创体系以及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植入强劲动能,打造南京都市现代农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创新发展和应用,为南京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南京市充分发挥全国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大数据、物联网、遥感、5G、无人机等现代化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前沿信息装备技术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应用,其中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特色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优良食味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等40多个农业高效特色产业的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农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截至2020年,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0.5%,设施农业比重达到22.9%,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法宝。二是加强创新平台的引领示范。依托丰富的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国家农创园和国家农高区两个国家级高新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智慧生产、智慧经营、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建立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实体化研究机构,引进培育一批龙头标杆企业,构建一流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培育81家农业科技型企业、9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构建“南京样板”。三是提高为农咨询服务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和声像技术,积极运用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中国农技推广”“农技耘”“农事通”等,集推广管理、技术指导、专家咨询、信息发布、经验交流于一体,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天候、保姆式”农技信息服务。通过云平台,加大线上云指导、云服务、云培训力度,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力度。2020年南京市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线下培训1400人以上,全年共开展线下高素质农民培训超过1.1万人次。
一是“农业+”休闲业态的发展升级。近年来,南京乡村地区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农业与科技融合的生物产业、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休闲产业、农业与生态融合的健康养老产业等新业态不断崛起,农业与教育、体育、文化等要素的融合不断深入,截至2020年末,全市建成创意休闲农业景点(区)603个、主题创意农园64个,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南京农业嘉年华”品牌享誉全国。积极打造“示范村+农业园+旅游点”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精品板块,逐步打响江宁“金花”、浦口“珍珠”、六合“茉莉”、栖霞“水韵”系列、溧水“新十景”和高淳“国际慢城”等“一区一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二是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互联网+”新型农业的发展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一批数字乡村新业态,建成10个百亩以上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点,农业电商网店达3000余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立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效地实现农产品上下游生产信息的公开和可追溯。“互联网+”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南京市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新模式,切实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通过“村+公司+农户”的模式经营乡村特色资源,促进村庄经营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乡村资源利用最大化,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突出富民惠民,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以“政府引导+农户集聚”“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国资平台+农户发展”等模式。持续完善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在高淳区桠溪镇蓝溪村开展“村社共建”试点,探索与村“两委”共建村级基层社,广泛吸纳农民和涉农主体加入,进一步强化各类农村主体的组织和利益联结。
探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满足日益丰富多样的现实需求提供有效、有力、有度的规则保障。一是不断改革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77%。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出台《关于盘活农村集体土地促进乡村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从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加强集体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稳慎推进宅基地管理与改革、推动农村土地资产化、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效益5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政策措施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在溧水区和高淳区启动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二是积极探索乡村特色治理体制机制。因地制宜的特色治理体系探索创新取得良好效果。江宁区按照政策引领、自治提升、法治护航、德治涵养、智治融合“五治一体”思路,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分层分类、精准施策,统筹推进62个城镇型、40个过渡型、99个农村型的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六合区全面构建一网格、一支部、“三治”结合的“1+1+3”乡村治理新模式,努力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创新和完善“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网格化党建形成全国品牌;强化特色治理,创新“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网格化治理覆盖所有村(社区)。三是逐步健全支农惠农政策机制。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建立股权登记制度,全市所有涉农村社均已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启动开展“村社分账”管理改革,探索“账户分设、资产分管、核算分立”“两实一虚账户”改革路径。全面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实测实查清资产”工作法,为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提供“南京方案”,有效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凝聚力。积极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溧水区特色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打造取得良好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