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生产经营机制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022-07-12江苏省宜兴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农村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宜兴园区现代化

潘 峰/江苏省宜兴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省宜兴市多年来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十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的1.89倍。宜兴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早,成效明显,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21项国家级和多项省级荣誉称号。

特色鲜明,农业现代化基础扎实

宜兴自然禀赋优越,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无锡主要的“米袋子”“菜篮子”基地。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7.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3.8万亩左右,全市农业总产值84.3亿元。拥有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种水产、休闲观光、竹制品加工等5个年产超10亿级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以及阳羡茶、宜兴红、宜兴百合、宜兴大闸蟹、杨巷大米、湖㳇杨梅、宜兴萝卜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宜兴立足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加快构建特色鲜明、新型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农业设施基础扎实,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92.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6%;全域园区抱团发展,拥有省级农业园区2个,园区化率60.9%;标准化程度不断加强,拥有绿色有机和地标农产品244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78.6%;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与浙江大学等12个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农业科技贡献率71.3%;主体载体不断壮大,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1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7家;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建有杨巷和太华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拥有省级“味稻小镇”5个,稻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省领先;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休闲农业营业收入13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收入5.3亿元,成功推广了乡村旅游电商模式。

改革机制,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积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和设施装备建设,园区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推进土地规模流转,粮油、蔬果、水产等“米袋子”“菜篮子”产业实现集约经营,农业园区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2021年农业园区实现农业总产值62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3.8 %。

组建统一经营发展平台。积极组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村集体联合发展平台,5万亩耕地全面实施统一经营,推动标准化生产的落实、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促进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的推广,侧深施肥、绿色防控、水肥一体等绿色生产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联合平台为村级集体组织培养一批后备干部和新型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

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组织规模种田大户开展各种农技培训,加强支农资源的集中配供,加强农服组织能力建设,全面推行粮食作物用农药“零差价”配供,开设农技专家“直通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精准服务,加速现代生产技术落地生根,有效解决了“怎样种”的问题,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生产增益节本目标。目前,全市有农业综合服务组织230个,服务面积达48万亩,为宜兴成功获得“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积极探索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高效释放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的增效空间,促进高效农业发展。杨巷镇通过农业一二三产融合项目的实施,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使杨巷农业走上品牌强农之路,实现农民得实惠、企业增效益、政府获口碑的“三赢”局面。在杨巷镇的示范引领下,宜兴市多地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带动休闲观光、网络营销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宜兴也成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农产品年网络销售额达5.3亿元。

创新思路,打造都市农业示范样板

宜兴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有较好的基础优势,全市将以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坚持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强化主体培育,改革经营机制,加速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

注重农业区划调整,彰显区域特色优势。尊重农业规律,坚持适地适种,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农业区划,突出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建设,支持多种经营发展,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建设,完善农业体验观光配套设施,推进美丽田园建设,进一步凸现农业的“三生”功能,彰显区域特色优势。强化规划引领,按照村庄发展规模,坚持生态优先思想,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推进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以优良的农田基础设施、先进的生产经营机制、现代的信息管理方式提高农业效益,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府扶持,在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选择有情怀、有素养、有能力的规模经营主体予以推广,充分体现农业科技服务的公益性。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注重科研实验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充分融合,从现代种业、机械装备、智慧管控、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大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特别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种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上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对接合作,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切实提升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能级。

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企业等市场主体培育,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冷链仓储、物流模式,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实现产销直通,促使农业生产加快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业市场话语权。积极推进新型规模市场主体通过输出品种、标准、品牌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品质和优质农产品市场保供能力。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联合体建设,扩大加工原材料基地培育,开展农田连片综合整治,带动适合大型农机作业的标准条田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优化利益连接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创新流转方式,通过典型示范,采取土地入股、保息分红等方式,使农民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政经分离改革,使村级集体经营者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密切基层干群关系,建优村干部梯队,从集体规模经营中获得更高经济收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猜你喜欢

宜兴园区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宜兴陶瓷博物馆举办“知识慧侨·宜兴非遗体验基地”揭牌仪式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邹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