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彝族摔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7-12陆玲潘雨龙

体育时空 2022年11期
关键词:彝族贵州省发展现状

陆玲 潘雨龙

中图分类号:G85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037-02

摘    要  彝族摔跤作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体育活动,在起源和演绎过程中记载和依托着古老的文化特征。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冲击,彝族摔跤的存续状况面临巨大挑战,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贵州省部分彝族地区进行调研,发现:彝族摔跤存在传承人断代危机,保护措施尚未完善等问题。建议: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民族文化引入校园等,旨在探索其发展不足,积极促进彝族摔跤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  贵州省  彝族  摔跤  发展现状

一、彝族摔跤起源

(一)起源于神话传说

彝族摔跤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起源过程中也充满传奇色彩,其中包括神话传说的起源。相传在很久以前,其中一年,彝族同胞获得前所未有的丰收,从而引发天王的不满,于是就派遣大力士来到人间糟蹋庄稼。这时,一名叫包聪的彝族青年奋勇当先,通过和大力士反复纠缠扭打,最终取得胜利。但包聪的行为引发天王极度不满,于是派遣蝗虫到人间糟蹋庄稼。智慧的彝族人民集体高举火把驱赶蝗虫。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包聪,也纪念获得丰收的特殊日子,于是每年火把节就举行摔跤仪式。这就是火把节的传说。

(二)起源于部落战争

彝族先民曾建立了滇、夜郎、巴、蜀、黑、白六大侯国,在古代彝族部落都是以军事立国。因此,在彝族先民所管辖的地区,战事连绵不断,战士阵亡便是时常之事。为了保证军备输出,培养能征善战之士,于是便在平时训练中融入形似于格斗的摔跤训练,以便在战场上能够取得胜利。于是长此以往,摔跤便逐渐成为彝族战士用于军事战争和平时保卫领土的特殊手段,以至于除军事化需要之外,在长期的习惯中,平民娱乐性活动等也会将彝族摔跤进行演练,即一类军事化起源到延续的体育手段。由此也充分表现出彝族先民尚武的意识。

(三)起源于祭祀活动

彝族战士护送亡灵的途中会为鼓舞士气而挑选身强体壮的战士进行摔跤活动,逐渐由军事化演绎流入民间。于是摔跤活动也从鼓舞士气军事用途逐渐转移到普通彝族人民的祭祀、丧葬活动中来。在祭祀的过程中摔跤,并唱祭祀礼仪之歌,为抒发死者亲属的悲痛之情,从而也有尽子孙之孝、安慰生者、祭奠逝者之意。这种特有的祭祀摔跤便在彝族聚居地流传,于是开始运用于彝族的各种节庆和民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二、传承保护现状

(一)原生态仪式中传承

通过走访部分彝族地区发现,各地彝族摔跤均保持着在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长期性的自然传承,在特定的场域潜移默化或者是以传承人师徒式的手把手教授的原生态传承机制。丧葬祭祀仪式是彝族摔跤发生的原生土壤,是彝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方式。在丧葬仪式活动中,摔跤者通过手提对方腰带进行摔跤活动,动作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场面热烈。在这种场合传承彝族摔跤,除竞技自身往往还能表达出从情绪到肢体甚至直达心灵的感染,从而使学习者或观赏者更能深刻体会彝族摔跤的文化内涵。原生态传承是保持彝族摔跤原汁原味的优化途径,可以最大化使其生机与活力得以恢复。对比普及和推广行传承,虽然原生态传承保持和延续了本质“基因”,但在传承范围、深度和广度上具备局限性,對于普及性推广没有起到“范式”作用。

(二)区域内传承

为了彰显彝族摔跤的生命力,展现其独特的体育文化价值,进一步加强彝族摔跤的原生态保护与活态化传承,新华村、珠市乡、板底乡的传承人从自己所在的地区着手区域内传承,组建地方摔跤团队,参加比赛及地区巡演,对原来祭祀场中的彝族摔跤进行适当改变使其脱离原生场域,成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适合在舞台表演或竞技需要的作品。这样传承的优势在于:对彝族摔跤活态传承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保持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但相对于推广传承而言,只在区域内传承表现出一定局限性,并没有将彝族摔跤传承推向最大程度。

(三)校园内传承

为了给彝族摔跤在校园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部分学校也聘请有影响力的彝族摔跤传承人进入校园进行传承。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训练,增强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些典型的彝族聚居地开始在实践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认知。例如新华村小学就逐步将本土彝族文化特别是彝族摔跤项目融入各个年级的教学中;板底乡小学也逐渐举行校内摔跤活动,对原始的祭祀摔跤重新进行简化,组成简单的组合动作;赫章乡珠市的部分乡镇也将彝族摔跤作为校园内开设选项课程之一。显然,在贵州省部分地区,彝族摔跤已经开始进入校园进行推广,但纵观全省,引入和充分挖掘彝族摔跤从而形成自身特色校本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见!

(四)列入非遗

据笔者文献阅览和数据统计,在云南石林,彝族摔跤在2011年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平时的活动中对其进行传承,但在贵州省而言,虽然彝族聚居地区相对广泛,各地区之间对彝族摔跤也有自身起源学说和摔跤特点,但并没有人起到积极牵头作用。在非遗申请这一领域仍然表现出一定滞后性。换而言之,也就是人们保护观念和意识仍然没有得到本质提高。这对彝族摔跤发展表现出一定局限性,特别站在全省范畴来看,彝族摔跤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具体表现在群众民族文化认知度低,参与度低等方面。

(五)传承人面临断代危机

由于以往交通和通讯局限,虽然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几乎每一个彝族人都能表演一段彝族摔跤,但主要在彝族人民的内部传播。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与民族大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演化,彝族本身的民族文化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在汉文化的冲击下,彝族文化逐步趋向没落。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当代彝族青年们纷纷外出务工,脱离了传统文化圈的熏陶,对本民族的彝族摔跤已然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彝家新生代追求新潮,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蔑视心理。随着时间的推进,彝族摔跤老艺人逐渐逝去,彝族摔跤的文化内核也因缺少传承人而逐渐逝去,导致了传承人的断代危机。

(六)整体环境严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体育的种类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浪潮的冲击下,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以及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外来的体育竞技,比如篮球、足球、滑冰等。在此情况下,国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显得有些落寞,发展形式也更加严峻。尤其是在当代年轻人追求时髦、追赶大众潮流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彝族摔跤这种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地位,想要发展就越发地困难。在面对国内复杂的体育竞技环境时,彝族摔跤的发展显得有些尴尬,它不似西方外来体育竞技那般有着灵活多变的形式与内容,又不能满足年轻人追赶时髦的心理,因此发展一度滞后,甚至止步不前。

(七)保护措施尚未完善

虽然钟山区汪家寨新华村,威宁县板底乡,赫章县珠市乡等彝族村落民风淳朴,往往在祭祀、婚嫁以及相关彝族节日中会开展彝族摔跤运动,但如果放在长期发展层面审视,只靠诸类形式开展远远不够,“整个西部地区还没有形成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继承和传播”[1]。在钟山区汪家寨新华村、威宁县板底乡、赫章县珠市乡等地亦是如此,有关部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确保彝族摔跤运动的传承发展。长此以往,无疑会导致彝族摔跤运动形成断层发展,以及更多的缺陷会在这个过程中暴露。

三、彝族摔跤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

通过调查分析,彝族摔跤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承人员出现断层,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彝族摔跤才能后继有人。当地应该注重传承人的培养,注重彝族摔跤文化传承,政府給予政策与资金支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传授,原生态的动作是彝族摔跤的核心,发展至今它还保留着最生态的文化内涵,彝族摔跤的传承和发展是不能脱离它原汁原味的动作。因此专业系统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引进专业人才,培养更多优秀的彝族摔跤传承人,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时代彝族摔跤人才。然后通过这些人才反馈于钟山区汪家寨新华村、威宁县板底乡、赫章县珠市乡等彝族村落,才能进一步引领和推动贵州彝族摔跤运动的发展。

(二)提高保护意识

“彝族摔跤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现阶段,人们往往忽视了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得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濒临消失。因此,只有进一步提高保护意识,加强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彝族摔跤的发展。”[2]对彝族摔跤的保护,要深入具体表现出彝族特色,不能是过度融合,在革新中要有继承,需要在彝族摔跤活动中表现彝族人民的热情。

(三)将彝族摔跤运动及民族文化引入校园

彝族摔跤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代表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由于受到现代体育竞技化的冲击,彝族摔跤的保护迫在眉睫,加之钟山区汪家寨新华村、威宁板底、赫章珠市等地熟悉彝族摔跤文化来源、演进、发展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彝族摔跤文化传承性濒临危险。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继承弘扬,必将丢掉不可复制的瑰宝。“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普及化、科学化的发展之路。”[3]彝族摔跤项目要想长远发展,引入校园是必经之路。学校不仅是运动普及之所,而且也是文化传承之所。将彝族摔跤运动及民族文化引入校园,可以使彝族摔跤运动得到发展,树立和培养学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思想传承。

四、结语

彝族摔跤作为彝族民族文化自然瑰宝,在具备自身独特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兼具健身和教育等体育功能。对其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挖掘体育课程资源和健全体育运动项目等具备非凡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耀华.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及早就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报,2009,24(10):103-106.

[2]何月冬.彝族摔跤传承策略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8(11):73-78.

[3]赵文,胡小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0(03):18-20.

猜你喜欢

彝族贵州省发展现状
贵州省种公牛站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