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战与运城盐池关系辨析
2022-07-11吉成名
吉成名
长期以来,人们将古代文献所载赤帝、黄帝大战蚩尤于涿鹿称为“涿鹿之战”,有人把它称为“中华史上第一战役”①吴晓东.涿鹿之战:一个晒盐故事[J].民族艺术,2015(2).。这次战役是否真实存在?学术界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些说法认为涿鹿之战的发生与运城盐池有关,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对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一、学术界关于涿鹿之战的六种说法
关于涿鹿之战,学术界大致有以下六种说法:其一,涿鹿之战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这种观点以司马迁为代表,《史记·五帝本纪》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②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这是古代文献中有关涿鹿之战较早、较完整的记载③如果我们深入考察,就会发现这个记载存在很多破绽。例如,“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一句就是破绽。谁有这么大的本领,能够训练熊、罴、貔、貅、䝙、虎这些猛兽用于作战?这就是神话,是黄帝作为神话人物的重要证据。有些论文和著作将这些猛兽解释为氏族图腾,这样解释是错误的。古人之所以说黄帝“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本意是说黄帝具有非凡的本领,能够训练这些猛兽用于作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具备这种非凡本领的人是不可能有的,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黄帝当做神话人物才能被我们理解和接受。。很多学者根据这个记载认为黄帝、炎帝、蚩尤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涿鹿之战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李绍连说:“无论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还是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绝不是子虚乌有,而是发生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部落联盟或部族之间战争的反映,具有可信的历史内容。”①李绍连.涿鹿之战与华夏集团[J].中州学刊,1996(1).其二,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为了争夺运城盐池而发生的战争。张志斌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上著名的黄炎、黄蚩‘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的焦点是争夺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盐,是发生在同一地的争战,‘阪泉’‘涿鹿’是对同一地域的不同说法,其地就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盐池一带。”②张志斌.中冀·阪泉·涿鹿考辨[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安泓宇说:“蚩尤为了部族生存,便向黄帝所在的河东盐池发起挑战,从而引发了史书上所记载的第一次战争。”③安泓宇.中国最早记载的一场战事竟因盐而起[J].中国盐业,2019(3).张其昀、柴继光、马重阳等人也认为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是为了争夺运城盐池而发生的④张其昀.中华五千年:第1册[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1:22-23;柴继光.黄帝蚩尤之战原因的臆测[J].盐业史研究,1991(2);马重阳.从“涿鹿”“浊鹿”再到“浊卤”:关于“炎黄大战蚩尤”的文史追踪[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其三,中国历史上并无涿鹿之战,黄帝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这种观点以顾颉刚、杨宽为代表。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说:“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这封信里说的,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又说:“黄帝之祀起于秦国,说不定黄帝即是‘黄龙地螾’之类。”⑤顾颉刚.古史辨: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0,65.据此可知,顾颉刚认为黄帝是传说人物。杨宽说:“黄帝本由上帝神话演变而来,故《世本》《易传》等书纷载黄帝制器故事。”他又说:“一言以蔽之,由黄帝本上帝之化身,故为天下之所共祖耳。”⑥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21,123.由此可见,杨宽认为黄帝是神话人物。既然黄帝是神话人物,涿鹿之战便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其四,涿鹿之战是禳除水旱之灾的仪式。刘宗迪认为涿鹿之战是“禳除水旱之灾的仪式上旱巫与雨巫的较量斗法”⑦刘宗迪.黄帝蚩尤神话探源[J].民族艺术,1997(1).。其五,涿鹿之战是人鳄大战。仓林忠说:“远古时期的涿鹿之战,不是部落之间的战争。从蚩尤的体貌和行为特征、水生习性、黄帝同蚩尤作战的方式、蚩尤两字的音形义等方面来看,蚩尤是水生的动物鳄,涿鹿之战是人类同鳄类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展开的一场大搏战。将涿鹿之战看成人类部族之间的战争,是历史概念在长期的流传中发生了错位的缘故。”⑧仓林忠.涿鹿之战辨正[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其六,涿鹿之战是一个晒盐故事。吴晓东从涿鹿之战人物、地名的音训入手,结合对故事结构的分析,认为蚩尤、炎帝等名称都来源于山西运城盐池,涿鹿之战并没有真实发生过。它来源于太阳(黄帝)照晒盐池里浑浊的卤水(浊卤、涿鹿)使之结晶成池盐(蚩尤、炎)的过程之故事化⑨吴晓东.涿鹿之战:一个晒盐故事[J].民族艺术,2015(2).。总之,关于涿鹿之战的说法五花八门,众说纷纭,分歧很大,莫衷一是。
在上述六种说法中,有两种说法认为涿鹿之战与运城盐池有关,即第二种和第六种。有些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夺运城盐池而发生的,有的学者认为“太阳在浊卤之野晒出池盐”被故事化为“黄帝在涿鹿之野擒杀蚩尤”。这些学者主要是考虑到运城盐池在中国古代的重要经济地位、“浊卤”与“涿鹿”读音相同、运城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等因素。笔者认为,这些材料都无法说明涿鹿之战与运城盐池有关,揭示涿鹿之战的真相必须依靠原始文献。
二、涿鹿之战真相
涿鹿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逸周书·尝麦解》对此有详细记载。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该篇所载涿鹿之战,笔者将该篇全文照录如下:
维四(年)[月]孟夏,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太祖。是月,王命大正正刑书。
爽明,仆告既驾,少祝导王,亚祝迎王降阶。即假于大宗、少宗、少秘于社,各牡羊一、牡豕三。史导王于北阶,王陟阶,在东序。乃命太史尚大正,即居于户,西南向。九州之伯咸进,在中,西向。宰乃承王中,升自客阶。作策执策从中,宰坐,尊中于大正之前。太祝以王命作策,策告太宗。王命□□秘,作策许诺,乃北向繇书于两楹之间。
王若曰:“宗掩、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西]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其在(殷)[夏]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思正夏略。今予小子闻有古遗训而不述,朕文考之言不易。予用皇威,不忘祗天之明典,令□我大治,用我九宗正州伯教告于我。相在大国有殷之□辟,自其作□于古,是威厥邑,无类于冀州。嘉我小国,小国其命余克长国王。呜呼,敬之哉!如木既颠厥巢,其犹有枝叶作休。尔弗敬恤尔执以屏助予一人集天之显,亦尔子孙其能常忧恤乃事?勿畏多宠,无爱乃嚣,亦无或刑于鳏寡(罪)[非]罪。惠乃其常,无别于民。”
众臣咸兴,受大正书,乃降。太史策刑书九篇,以升,授大正,乃左还自两柱之间。□箴大正曰:“钦之哉,诸正!敬功尔颂,审三节,无思民因顺,尔临狱无颇,正刑有掇。夫循乃德,式监不远。以有此人,保宁尔国,克戒尔服,世世是其不殆。维公咸若。”太史乃降。大正坐,举书,乃中降,再拜稽首。王命太史正升,拜于上,王则退。
是月,士师乃命太宗序于天时,祠大暑;乃命少宗祠风雨百享。士师用受其胾,以为之资。邑乃命百姓遂享于(富)[家],无思民疾供百享、归祭,闾率、里君以为之资。野宰乃命冢邑、县都祠于太祠,乃风雨也。宰用受其职胾,以为之资。采君乃命天御丰穑,享祠为施,大夫以为资。
箴,太史乃藏之于盟府,以为岁典。①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20-750.
“大正”即大司寇,是掌管刑法的高级官员;“昔天之初”指人类社会刚刚开始的时候;“五子”指夏启之子武观,他是夏启的第五个儿子,所以人们把他称为“五子”;“风雨百享”指风伯、雨师等各种神灵②古代文献通常把主管风的神灵称为“风伯”,把主管雨的神灵称为“雨师”,风伯和雨师都是自然神。,其中,风伯、雨师是掌管风雨的神灵,农业生产与风雨关系密切,祭祀风伯、雨师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生产获得丰收。《逸周书·尝麦解》详细地记载了周成王亲政以后修订刑书一事。这篇文章是传世文献有关涿鹿之战的最早记载,是研究涿鹿之战的原始文献。修订刑书是国家大事,所以修订刑书以前,周成王在宗庙和社(土地庙)举行了祭祀活动,以刚刚收获的麦子作为供品祭祀了祖先,以公羊和公猪作为供品祭祀了土地神,将自己已经亲政、即将修订刑书等事项禀告祖先和土地神。修订刑书以后,周成王又下令公卿百官、庶民百姓祭祀风伯、雨师等各种神灵,禀告他们修订刑书工作已经完成,今后将按照新刑书执行,祈求他们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太史将这件事情记载下来,珍藏于档案馆,作为本年度的重要文献。可见,西周统治者对此次修订刑书是非常重视的,在修订刑书过程中举行了隆重仪式,很多诸侯(九州之伯)都参加了。周成王对参加修订刑书的公卿百官发表了讲话,阐明制定刑律的重要意义。他讲了两个故事:其一,赤帝与黄帝联合起来打败蚩尤。其二,武观之乱。夏启在位晚年,小儿子武观为了争夺王位,在西河(今河南省清丰县)发动叛乱,彭伯寿率领军队出征,平定了这场叛乱,武观投降①《竹书纪年》曰:“(夏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参见: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M].济南:齐鲁书社,2010:51-52.。以上两个故事,前者是神话故事,后者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赤帝、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这个神话故事强调:“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请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②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34-736.这是周成王通过这个神话故事阐明的道理,以此说明制定刑律的重要性,因为制定刑律与采用武力手段、整顿官僚机构都是加强统治的重要措施。“绝辔之野”即没有经过驯化的野马,指无法无天、违法乱纪之徒;“五帝之官”指五方帝的官僚机构。这个神话故事是周成王为了说明修订刑书的重要性而编造出来的。由此可见,涿鹿之战是神话故事,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
以往利用《逸周书·尝麦解》研究涿鹿之战的论文和著作,大多数仅引用与涿鹿之战直接相关的两句话(“蚩尤乃逐帝……杀之于中冀”),最多引用四句话(“昔天之初……杀之于中冀”),没有将相关的材料全部引用。由于没有考虑背景材料,人们很容易误以为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此外,某些语句(如“昔天之初”“绝辔之野”“风雨百享”等)和名词(如“大帝”“五帝”“蚩尤”等)也比较难以理解。这些因素使人们不能理解周成王编造这个神话故事的真实意图,无法揭示涿鹿之战的真相,误以为涿鹿之战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揭示涿鹿之战的真相,最好的办法是引用该篇全文。只要认真阅读该篇全文,并且对五方帝祭祀制度有所了解,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涿鹿之战是周成王为了说明制定刑律的重要性而编造的神话故事,而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为了进一步认识涿鹿之战的真相,我们有必要对五方帝祭祀制度有所了解。西周早期,周公姬旦主持制定了五方帝祭祀制度,规定周王定期祭祀五方帝。这种祭祀制度是从商朝的四方神崇拜习俗发展而来的,对此,笔者将另撰文探讨。所谓五方帝,即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和中央黄帝①黄帝是主管中部地区事务的自然神,与昊天上帝(即上帝)是有区别的,后者是至高无上的天神。杨宽先生认为黄帝本上帝之化身,这种说法欠妥。,他们是分别掌管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事务的神灵,属于自然神。五方帝又称“五色帝”,人们将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联系起来,于是就有了五色帝这个说法。“赤帝”“黄帝”“太昊”“少昊”“颛顼”都是古人给方帝所取的名字,他们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大帝和蚩尤也是神话人物。大帝即天帝,又称“昊天上帝”或“上帝”,这是人们对至高无上的天神(即天)的称呼,是人们把天人格化的表现。天神也是自然神。“蚩尤”一词是当时人们对违法乱纪之徒的首领的蔑称,是一种骂人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野兽的首领”。我们从“蚩”和“尤”两个字的本义可以看出这一点。“蚩”字由“山”“一”和“虫”三个字组成,意思是山里的一条大虫,属于会意字,指野兽。《说文解字》释“蚩”字曰:“蟲也,从虫,之声。”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80.蟲,大虫。“尤”是突出的意思,这里指首领。“蚩”和“尤”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就是指带头违法乱纪的人物。这个称呼是当时人们对带头违法乱纪的人物的一种俗称③有些孩子调皮,大人们往往把他们称为“调皮鬼”,“调皮鬼”就是一种俗称,是骂人的话。有些人骂别人“懒虫”“蠢货”“傻瓜”“穷鬼”“野兽”“畜生”等,这些骂人的话都是很粗俗、很难听的。这些俗称有助于我们理解“蚩尤”一词的本义。3000多年以来,“蚩尤”一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的很多文献将“蚩尤”当做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名字,其实是一种误解,需要澄清。。在涿鹿之战故事中,蚩尤就是不服从昊天上帝安排、违法乱纪的神话人物。由于这个故事的人物都是神话人物,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故事是一个神话故事,赤、黄二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是不存在的。
阪泉(黄帝泉)
为什么周成王把赤、黄二帝与蚩尤发生军事冲突的地点说成涿鹿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与涿鹿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直接相关。涿鹿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距北京城120多公里。周武王灭商以后,将召公奭分封于蓟(今北京城西南隅),建立燕国,涿鹿属于燕国的势力范围。燕国是当时地理位置最北的诸侯国,涿鹿在当时属于西周王朝疆域的极北之地。涿鹿北、西、南三面都有高山,中部地区为丘陵、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特别是有一口水质优良的著名大井,古称“阪泉”“黄帝泉”,又称“黑龙池”①在阪泉旁边立有一块牌子,对阪泉进行了解说,其中有云:“黄帝泉位于黄帝城东南500米处,古称阪泉,民间又称黑龙池,是当年黄帝族饮水之处。此泉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常年水温保持在12.3摄氏度至13.4摄氏度。泉水源于地下5000米,有七个大小不同的泉眼,泉水平地涌出,潴而成池,水色清澈透绿,水质甘甜滋润,日流量达4600吨至4800吨,为含锶质重碳酸钙镁型天然优质矿泉水。”从照片和这段说明文字可以看出,阪泉是一口优质矿泉水大井。,所以,这里较早成为人类聚居之地,经济、文化较早发展起来。解放后,涿鹿县东南地区发现了大量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如灰陶、夹砂陶、兰纹陶、纺轮、石斧、石刀、石钺等。1957年10月,在涿鹿县三堡村北,即传说中的黄帝城遗址,出土了石刀、石斧、石锛、蚌器、陶纺轮、陶豆、陶盆、陶甑等文物。根据以往和此次发现的文物推断,这个城址可能是战国前后的遗址。根据古代文献有关记载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古代的涿鹿城②涿鹿“黄帝城”遗址发现战国前后文物[N].光明日报,1957-10-23.。2018年7月,笔者到涿鹿实地考察,拍照留存。笔者认为,“黄帝泉”“黄帝城”都是由于《逸周书·尝麦解》等古代文献记载了涿鹿之战而得名的,并非商代以前就有的名字。西周早期,涿鹿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是燕国的西北重镇,政治地位较高,闻名遐迩。周成王之所以说蚩尤将赤帝从南方一直赶到了涿鹿,意思就是说这场争斗从西周王朝的南方一直打到了极北之地,形容这场争斗异常激烈、非常残酷。远古时期,在涿鹿这个自然条件较好、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方,是否发生过部落之间的激烈战争,由于缺乏文献记载,我们现在无法断定。
这里有必要对“涿鹿”这个地名进行探讨。从史籍记载来看,西汉时期已有涿鹿县,隶属于上谷郡③上谷郡系秦朝设置,汉代上谷郡有涿鹿等15县,王莽将涿鹿县改名为抪陆县。参见: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23.据此可知,西汉时期已有涿鹿县。秦朝以前是否有涿鹿县?史籍缺乏记载,有待稽考。。不过,“涿鹿”这个地名很早就有了。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引东汉服虔语曰:“涿鹿,山名。”④裴骃.史记集解:史记:卷1: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5.据此可知,涿鹿县有涿鹿山。涿鹿县很可能因涿鹿山(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四十里)而得名。“涿鹿”这个名字比较费解,从字义方面来说,是讲不通的,无法理解。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答案。中国古代有“逐鹿”一说,“逐鹿”一词的本义是追赶野鹿,人们常常借用这个词指争夺政权,如“逐鹿中原”“群雄逐鹿”等⑤《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蒯通语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蒯通讲这番话是在高祖十年(前197)。据此可知,汉初已有“逐鹿”一说。后来文献常有“逐鹿中原”“群雄逐鹿”等说法。笔者认为,“逐鹿”这个说法不一定是汉初才有,可能在先秦时期就有,是民间常有的说法,仅仅是史籍没有记载而已。参见: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2629.。笔者认为,涿鹿山之得名,可能与该山常有野鹿出没,当地百姓追赶、捕捉野鹿有关,“逐”与“涿”字形相近,写成“涿鹿”,可能是笔误所致,因形近而误。久而久之,人们忘记了逐鹿故事,而将这个地方称为“涿鹿”。于是,“涿鹿”成为这个地方的正式名称。有些文献将“涿鹿”写作“浊鹿”,如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曰:“或作‘浊鹿’,古今字异耳。”⑥司马贞.史记索隐:史记:卷1: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5.“浊”与“涿”字异音同,于是古人误将“涿”字写作“浊”字。在古代文献里,因形近而误写、因读音相同而通假的现象比较常见,我们要注意识别。但是,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因素,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简单地做结论,否则容易犯错误。马重阳先生将司马贞《史记索隐》所说“浊鹿”解释为“浊卤”,认为“涿鹿”与“浊卤”音近通假,涿鹿就是运城盐池,涿鹿之战就是争夺运城盐池①“涿鹿”与“浊卤”音节相同,都是zhuo lu。参见:马重阳.从“涿鹿”“浊鹿”再到“浊卤”:关于“炎黄大战蚩尤”的文史追踪[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这种解释片面地根据读音进行推测,没有考虑其他因素,难以成立。在古代文献里,如果要通假,一般也只是部分通假,不可能全部通假,否则必然引起误解,古人肯定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力图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据张怀通先生研究,《逸周书·尝麦解》撰成于西周早期②张怀通.《尝麦》新研[J].社会科学战线,2008(3).。李学勤先生认为该篇可能是西周穆王初年的作品③李学勤.《尝麦》篇研究[M]//古文献丛论.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87-95.。《国语》载有春秋中期展禽、司空季子等人关于黄帝、炎帝事迹的言论,也可以说明有关黄帝、炎帝的传说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传说只能从《逸周书·尝麦解》所载周成王编造的赤、黄二帝大战蚩尤于涿鹿的神话故事演变而来。因此,笔者认为该篇所载周成王主持修订刑书的经过是基本可靠的,周成王确实编造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古往今来,没有正确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者不计其数,他们都将大帝、黄帝、赤帝、少昊、蚩尤、司马鸟师等当做真实的历史人物,把涿鹿之战当做真实的历史事件,这样理解实属误解。
三、古代文献所载涿鹿之战故事的流传和影响
古代文献对涿鹿之战的记载是有差别的,有些记载差别很大。在《逸周书·尝麦解》所载周成王编造的神话故事里,涿鹿之战是赤、黄二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而《史记·五帝本纪》所载涿鹿之战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据该篇记载,在此之前,黄帝与炎帝之间还发生了阪泉之战。可见,以上两种文献记载差别很大。为什么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与涿鹿之战故事经过了900多年的流传有着密切的关系。周成王主持修订刑书的时间大约是周成王八年(前1035)四月④《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认为周武王去世的时间是公元前1043年。参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88.周成王继位以后,周公姬旦摄政7年,然后还政于周成王。据此推算,周成王主持修订刑书的时间是亲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1035年。,《逸周书·尝麦解》撰成于西周早期,而《史记》大约成书于公元前90年,二者相距900多年。在这900多年的时间里,古人并没有严格地按照《逸周书·尝麦解》所载周成王编造的神话故事讲述赤、黄二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实际上,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不一定都能够读到《逸周书·尝麦解》,即使读到了这篇文章,也不一定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该篇原意。他们在讲述涿鹿之战故事时,往往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甚至还有自己的编造。于是,出现了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两个神话故事,司马迁将这两个神话故事都写进了《史记·五帝本纪》。笔者认为,这就是造成两种记载存在较大差别的原因。涿鹿之战故事演变的过程和结果符合神话故事流传的规律。民俗具有传承性、变异性、历史性、地方性等特征,神话故事也不例外。赤、黄二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演变为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两个神话故事,就是民俗变异性特征的表现。因此,我们揭示涿鹿之战的真相,应该以《逸周书·尝麦解》为主要依据,《史记·五帝本纪》只能作参考。
有些学者仅仅根据前引《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神话故事研究涿鹿之战,而不是根据《逸周书·尝麦解》研究涿鹿之战,没有对这个神话故事追根溯源,轻信《史记·五帝本纪》所载,这种做法不可取。
山西运城地区有很多关于黄帝、炎帝、蚩尤的民间传说,古代文献对此有不少记载。例如,《梦溪笔谈》曰:“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①沈括,著,侯真平,校点.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书社,2002:16.“解州盐泽”即运城盐池。当地老百姓深受涿鹿之战故事的影响,将运城盐池的卤水称为“蚩尤血”,这是一个比喻,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因为卤水呈暗红色,与人类血液的颜色有些相似。其实,运城盐池与蚩尤并无任何关系。由于《逸周书·尝麦解》《史记·五帝本纪》等古籍记载蚩尤战败以后被杀,在人们看来,蚩尤被杀以后肯定有血液流淌,于是,人们将运城盐池的卤水比喻为蚩尤的血液,称为“蚩尤血”。这里“在版泉之下”一句应该写作“在硝板之上”或“下有硝板”。1988年6月,笔者对运城盐池进行了实地考察,详细地了解了这里的池盐生产过程。以下是笔者部分考察记录:
一个小蓄水池和若干个蒸发池、过滤池、产盐池(都在小蓄水池的下方)组成一个盐田生产系统。大蓄水池里没有硝板,小蓄水池里有硝板,卤水在这里化一下,浓度就提高了,再注入蒸发池。蓄水池的水深,水面阔,蒸发慢;分散到各个蒸发池,池水厚度小,蒸发快,加快了蒸发过程。蒸发池有几个,卤水经过几个蒸发池,浓度达到28%~30%,已经饱和了。再注入过滤的池子,通过硝板过滤到产盐的池子,待盐结晶到一定的程度,把水放掉,在硝板上就结成了一层白白的、厚厚的盐层,一般有2~3厘米厚,用铲(子)铲起来,即可食用。②吉成名.运城池盐生产技术初探[J].盐业史研究,1989(4).
据此可知,卤水不是在硝板之下,而是在硝板之上,卤水是在硝板之上结晶成盐的。硝板的化学名称是白钠镁矾,是由芒硝、硫苦等结晶矿物组成的。池水含有大量的芒硝、硫苦等结晶矿物,在长期的晒盐过程中,这些结晶矿物形成为硝板。它在卤水成盐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蒸发水分、结晶成盐,但并不参与成盐。硝板呈灰色,非常坚硬,人们可以在上面行走和劳作。因此,人们对硝板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在古代文献里,阪泉之战的“阪泉”,有时写作“版泉”,因为“版”字与“阪”字读音相同,可以通假。据此断定,《梦溪笔谈》所载“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一语是该书作者沈括受到阪泉之战故事的影响,将运城盐池的硝板误作“版泉”。又如,《河东盐法备览》曰:“轩辕氏诛蚩尤于涿鹿之野,血入池化卤,使万世之人食其血焉。今池南有蚩尤城,相传是其葬处。”③蒋兆奎.河东盐法备览[Z].刻本,1789(清乾隆五十四年).与前引《梦溪笔谈》那条材料相比,这条材料又进了一步,对运城盐池卤水的来历进行了解释:黄帝(即轩辕氏)在涿鹿之野诛杀蚩尤以后,蚩尤的血液流进了运城盐池,演变为卤水。显然,这是古人由于无法正确认识运城盐池卤水形成的原因所做出的错误解释,其中也有涿鹿之战故事的影响。在涿鹿之战故事中,蚩尤是违法乱纪的反面人物,运城地区老百姓之所以将卤水称为“蚩尤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蚩尤的痛恨。这一点,我们从“(蚩尤)血入池化卤,使万世之人食其血焉”一语可以看出。此外,运城地区还有不少与涿鹿之战有关的民间传说。有的学者可能缺乏实地考察经历,不了解运城盐池的具体生产过程,没有搞清楚这些民间传说的由来,就以这些民间传说为依据,提出涿鹿之战是“太阳在浊卤之野晒出池盐”被故事化为“黄帝在涿鹿之野擒杀蚩尤”,这种观点是无法成立的。有些学者将“浊卤”与“涿鹿”读音相同作为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之一,也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因为二者读音相同完全是一种巧合,说明不了问题,无法支撑这种观点。
总之,在运城地区流行的,与赤帝、黄帝和蚩尤有关的民间传说(包括神话故事),都是受《逸周书·尝麦解》和《史记·五帝本纪》所载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两个神话故事的影响而产生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的。这些民间传说的随意性很大,捕风捉影,穿凿附会,破绽百出,经不起推敲。因此,这些材料既不能说明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两次战役是由争夺运城盐池引起的,也不能说明涿鹿之战是晒盐故事,只能说明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两个神话故事在这个地区影响深远。我们不能根据在运城地区流传的、有关运城盐池的民间传说,研究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就会误入歧途,永远都不可能揭示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的真相。尽管运城盐池在中国古代占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地位,但是,我们认为涿鹿之战的发生与运城盐池没有任何关系。
很明显,涿鹿之战既不是“中华史上第一战役”,也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更不是禳除水旱之灾的仪式和人鳄大战。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都是神话故事,这两个神话故事的产生与运城盐池没有任何关系。揭示涿鹿之战的真相,应该以《逸周书·尝麦解》作为主要依据,其他文献仅供参考。有些学者根据运城盐池在中国古代的重要经济地位、“浊卤”与“涿鹿”音节相同、运城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认为涿鹿之战的发生与运城盐池有关,这种说法是无法成立的,应该予以澄清。尽管如此,在运城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中,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两个神话故事的深远影响是不能否定的。我们应该对这些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认真辨析,以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