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峡地区汉代制盐工艺流程的考古学研究

2022-07-11

盐业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制盐忠县盐业

陈 凯

盐作为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周礼·天官·盐人》载:“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①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7-88.可见在先秦时期的盐多作为奢侈品或祭祀用品而出现,直到两汉时期,盐才开始真正意义上转变为日常必需品。《管子·地数》记载:“十口之家,十人咶盐。百口之家,百人咶盐。”②黎凤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64.我国古代的食盐依来源主要可分为四大种类,即海盐、井盐、湖盐和岩盐。井盐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川峡地区,该区域古代先民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自然盐泉到有意识地采汲盐卤,继而到秦汉时期大规模地凿井煮盐,是研究人盐关系演变的典型区域。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川峡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与汉代盐业生产有关的重要遗存,如民国以来成都平原陆续出土了10余方汉代制盐画像砖③于豪亮.记成都扬子山一号墓[J].文物参考资料,1955(9):70-84;冯汉骥.四川的画像砖墓及画像砖[J].文物,1961(11):35-42;陈显双.四川成都曾家包东汉画像砖石墓[J].文物,1981(10):25-32,100;刘志远.成都昭觉寺汉画像砖墓[J].考古,1984(1):63-68.,蒲江挖掘出数件汉代的铁质牢盆④龙腾,夏晖.四川蒲江发现汉代盐铁盆[J].文物,2002(9).。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三峡库区考古工作的开展,考古工作者在忠县中坝⑤巴家云.忠县中坝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商周遗址[Z]//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水利局.忠县中坝[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452-1518.、上油坊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忠县上油坊遗址2001年度发掘简报[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249-1309;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等.忠县上油坊遗址2003年度发掘简报[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304-3325.和龙滩⑦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忠县龙滩遗址2002年度发掘简报[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392-1408.3处遗址清理出了数座煮盐龙灶及其附属设施,还在忠县①白九江,邹后曦.制盐龙灶的特征与演变:以三峡地区为例[J].江汉考古,2013(3).文中发表了乌杨墓群出土的5件多孔陶灶模型。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德博物馆.忠县花灯坟墓群2003年度发掘简报[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3375.和巫山②雷雨,陈德安.重庆巫山县巫峡镇秀峰村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04(10);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巫山麦沱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350-353;白九江.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4(3).文中提及巫山陈家包墓地曾发现有1件九孔陶灶模型。两地汉墓中发现了数十件多孔陶灶模型,为我们研究川峡地区汉代制盐工艺流程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图1)。

图1 川峡地区汉代盐业遗存分布图③图1由作者自绘,底图资料来源: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

白云翔先生近年来一直倡导“手工业考古”,认为通过对手工业作坊的发掘,可以了解各类遗迹、遗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比较准确地复原古代的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④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M]//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第9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61-578.。盐业考古属于手工业考古的重要门类,白九江先生将四川盆地古代制盐的一般流程归纳为取卤、输卤、人工制卤、沉卤、煎盐和制作盐模等环节⑤白九江.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4(3).。笔者在此基础上以考古发现的制盐遗迹和遗物为中心,并结合文献史料,对这3处制盐作坊的各类遗存进行分析,并对川峡地区汉代制盐流程做一初步的讨论和复原,谬误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取卤、输卤

川峡地区古构造凹陷范围大,地形沉降幅度大,封闭性好,沉积稳定,咸化时间长。在远古时期,川峡地区属海湖的一部分,海洋中的盐类物质在干燥气候条件下易蒸发结晶,故该区的地质环境具有诸多成盐条件。川峡地区各分区的成盐条件又存在明显差异,峡江地区的盐矿存在于较浅的背斜层内,当雨水下切背斜,与地下水混合后,即可在河流沟谷内形成天然盐泉;成都平原及川中地区的盐矿埋藏较深,必须具备一定的凿井技术方能探得盐卤①李小波.四川盆地古代盐业开发的地质基础[J].盐业史研究,2002(4);侯虹.渝东地区古代地质环境与盐矿资源的开发利用[J].盐业史研究,2003(1);刘卫国,曾先龙.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从忠县 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J].盐业史研究,2000(3).。《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察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②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201-210.至迟到战国晚期,随着冶铁、掘井、采矿等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成都平原开始出现盐井,“诸陂池”说明此时的盐井尚处于大口浅井阶段。

两汉时期,川峡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凿盐井,又增置了盐官,说明此时井盐生产已初具规模。《华阳国志·蜀志》载:“孝宣帝地节三年,罢汶山郡,置北部都尉。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③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218.又见于《华阳国志·巴志》:“临江县,枳东四百里,接朐忍。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④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72.峡江地区仍有利用自然盐泉者,《舆地广记·图经旧志》载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水化为血,卒罢其役”⑤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81[M].北京:中华书局,1992:4656-4657.。通过以上记载可知,两汉时期川峡地区先民获取盐卤的方式主要是天然盐泉和凿井汲卤。刘卫国先生曾讨论过天然盐泉与人工井的关系,他认为峡江地区的人工盐井都是由自然盐泉演变而来的,当洪水来临时,先民们必须在泉眼周围用泥石筑成小围子,以隔开淡水,这样就有了人工井的萌芽。对于洪水经常浸袭的井位就需要构筑永久性的小围子,即雏形井⑥刘卫国.试论渝东古盐泉向人工井的演进[J].盐业史研究,2002(1).。

目前川峡地区尚存少量两汉时期开凿的盐井,经调查确认的有云阳白兔井⑦钟长永.川东、北盐业考察报告[J].盐业史研究,1986(创刊号);白广美.川东、北井盐考察报告[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3).、彭水鸡鸣井、老郁井(倒鹿井)、飞水井(共井)、鹁井(后井)⑧李小波.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古代盐井考察报告[J].盐业史研究,2001(2).等数口,另有较多文献记载的仁寿陵井⑨鲁子健.临邛火井考[J].盐业史研究,1995(3).及临邛火井⑩张连伟.陵井考述[J].盐业史研究,2014(2).,均系大口浅井,用以汲取浅层卤水。云阳白兔井位于汤溪河畔的云安镇上,卤水浓度为3.8~4波美度,日产卤水约1000立方米,可制盐约2万斤。据《四川盐政史》记载:“云阳盐井始于汉。”经实测,该井井口直径3.22米、井壁直径3.94米、裸井直径4.12米、深40.05米、卤水深30.54米。井壁采用8块贴板榫接,层层垒叠,中间涂抹三合土。井口上覆盖有一木结构房屋,汲卤装置为一个用木板固定的木制定滑轮,设在横梁上,汲卤绳两端各系一桶。汲卤时,拽水工站在伸向井口的脚踏板上,两手一上一下地提取卤水桶,桶出井口后,将卤水倒入身旁的槌桶之中。其底有竹笕通至灶房储卤桶内,再用以煮盐⑪白广美.川东、北井盐考察报告[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3).(图2)。这种生产方式一直沿袭到20世纪50年代,与东汉制盐画像砖所绘汲卤方法极其相似。

图2 云阳白兔井人工汲卤与输卤场景①白广美.川东、北井盐考察报告[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3).

1911年以来,成都北郊凤凰山、羊子山、曾家包、昭觉寺、跳蹬河及周边邛崃花牌坊、大邑、新津、郫县等地的东汉墓葬中相继出土了10余方制盐画像砖,只有邛崃出土的1方略有不同,其生产场景绘制更为细致,表现内容为汉代井盐生产的场景,反映了汉代蜀郡井盐生产的盛况(图3)。画面整体表现为山林之背景,林中可见各类飞禽走兽与狩猎之人。画面左下方绘一大口盐井,井口上搭建两层井架,横梁上装有辘轳,其上系着汲卤绳,绳的两端各系一桶,两层井架上各立两人,一上一下地提取卤水桶,桶出井口后,将卤水倒入身旁的蓄卤池之中,其底有笕道将卤水输送至盐灶旁的方形卤水坑中。

图3 成都郫县(左)、邛崃花牌坊(右)出土东汉制盐画像砖拓片②中国画像砖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画像砖全集:四川汉画像砖[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81-84.

取卤环节所对应的盐井及输卤所对应的笕道遗迹均未见于忠县的3处盐业遗址,但上油坊Y02北侧发现一圆形柱洞,直径0.32米、深0.22米~0.3米,应与Y02关系密切,不排除是用于搭建笕槽支架。现今大宁河仍保存有栈道,从巫山龙门峡口沿大宁河上溯,一直延伸到宝山咸泉所在的巫溪宁厂,这些栈孔共有6888个,孔径0.2米、深0.4米、间距1.5米~2米,近水平排列,按一定的坡度逐渐下降,绵延近80公里,其始凿年代可能不晚于东汉③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三峡古栈道:大宁河栈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79-206;白九江.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4(3).,不少学者认为大宁河栈道乃是官府组织修建的,用于输送盐卤①刘卫国,任桂园.宁河古栈道遗址新探[J].盐业史研究,2003(1);程地宇.大宁河庙峡大罩崖古栈道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7(12);白九江.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4(3).。

二、人工制卤

(一)淋卤

制卤是指去除卤水中的杂质并提高卤水浓度达到可以煎盐标准的过程,是制盐工艺的核心,要讨论制卤工艺,首先必须明确两汉时期制盐工艺流程中是否有制卤环节。牛英彬、白九江先生认为川峡地区至少从新石器晚期就已开始使用“淋灰法”制卤,中坝遗址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地层中常见深浅不一的灰烬堆积坑遗存,应为溶解淋灰的灰坑②白九江.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4(3);牛英彬,白九江.中国古代淋土法制盐技术的发展与演变[J].盐业史研究,2019(3).。笔者赞同该说,并认为川峡地区两汉时期仍沿用“淋灰法”制卤,但鉴于目前川峡地区汉代的制盐遗址发现不多,故仍有待新材料来进行佐证。

已发掘的3处汉代的盐业遗址中,上油坊遗址发现有4座灰坑,均打破或紧邻盐灶(图4),坑底呈阶梯状,一深一浅,填土为致密黑灰土,夹杂少量烧土粒,很可能是作为淋卤坑来使用的。H18打破Y02,坑底东侧有一台阶,高出坑底0.16米,形制与黄骅大左庄H20③曹洋,雷建红.黄骅大左庄隋唐制盐作坊的制盐工艺及生产性质初论[J].考古,2021(3).基本一致,应是单坑组合的淋卤坑(图5),与徐光启《天工开物·作咸》:“凡淋煎法,掘坑二个,一浅一深……深者深七八尺,受浅坑所淋之汁,然后入锅煎炼。”④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89:269.的记载基本相符。在中坝和龙滩遗址中则未见到草木灰堆积和经特殊加工的灰坑,这两处遗址很可能存在其他浓缩卤水的方法,限于材料,暂不清楚。

图4 上油坊遗址汉代遗迹平面图⑤图4经作者改绘,资料来源: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等.忠县上油坊遗址2003年度发掘简报[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270.

图5 上油坊遗址H18(左)、大左庄遗址H20(右)

(二)储卤

从制盐画像砖图像中可知,卤水是经笕道输送至盐灶旁的方形卤水坑中,因此在两汉时期盐灶旁应设有专门的储卤设施或木质水桶。在中坝和上油坊两处遗址的盐灶两侧,常有打破盐灶的椭圆形灰坑,一左一右对称排列,尺寸和深度相差不大,虽坑壁和坑底未见特殊加工迹象,但笔者推测这些灰坑很可能是作为储卤坑使用的,如上油坊遗址H24与H26(图4),中坝遗址H29与H42等。

三、煎卤成盐

盐灶是考察煎卤成盐技术的核心,川峡地区已发现的两汉时期的盐灶均为斜坡状的长条形,长度5米~20米不等,称之为龙灶。曾先龙先生曾撰文专门讨论中坝遗址的龙窑,认为中坝龙窑乃是盐灶,使用圜底罐和尖底杯盛卤煮盐①曾先龙.中坝龙窑的生产工艺探析[J].盐业史研究,2003(1).。白九江先生对三峡地区史前至民国的盐灶进行历史性的考察,提出龙灶形态经历了平底到斜坡底的变化,两汉时期使用牢盆煮盐的观点②白九江,邹后曦.制盐龙灶的特征与演变:以三峡地区为例[J].江汉考古,2013(3).。本文在两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两汉时期煎盐工艺做进一步讨论和复原。

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盛行厚葬,随葬较多日常生活相关之器,故能在墓葬中发现一些与盐业生产相关的线索,如成都平原和峡江地区的汉墓中分别出土10余件制盐画像砖与多眼陶灶模型明器,亦可从中了解当时煎卤为盐的场景。制盐画像砖画面的右下角为小山坡,盐灶呈长条形,依坡势而建,灶眼上单行排列至少5件盆形容器,将卤水倒入容器进行煮盐,灶门前匐一人调整火候。画面中部偏下两人背物而行,旁边有山林,应为搬运煮盐所需之木柴(图3)。

巫山、忠县等地的汉墓中出土了10余件多眼陶灶模型明器,为了解汉代盐灶提供了实物模型。这些盐灶模型由灶门、火膛、灶室和烟洞4部分组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平面呈长条形,灶眼单排排列,眼数5、8、10、12个不等,出土时每个灶眼上多放置有一件钵形或盆形容器,长52厘米~118厘米、宽8厘米~24厘米、高10厘米~15厘米不等,均出自忠县乌杨墓葬群③白九江,邹后曦.制盐龙灶的特征与演变:以三峡地区为例[J].江汉考古,2013(3).。另一类呈圆角梯形,灶眼双排排列,眼数均为9个,其上少见盆形或钵形容器,长32厘米~46厘米、宽11厘米~32厘米、高7厘米~13厘米不等,均出自巫山麦沱墓葬群、秀峰村及陈家包等墓地(图6)。根据已发表资料来看,出土多眼陶灶模型明器的墓葬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规模较大,且随葬品甚为丰富,其中巫山麦沱M40出土器物134件,忠县花灯坟M8出土器物33件。川村佳男④川村佳男,著,刘海宇,译.手工业考古论要[M]//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东方考古:第12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陈杰⑤陈杰.三峡地区汉墓出土九眼陶灶初探[J].四川文物,2015(2).、陈艳⑥陈艳.大宁河流域盐业考古:以汉代盐业考古材料为中心:兼论考古视角下三峡地区女性的主体性[J].南方文物,2020(1).等学者认为陪葬盐灶模型明器的墓主人可能是盐业经营者,盐灶模型明器应是作为财富的象征。笔者赞同这一观点,此外巫山麦沱M40还出土两件陶仓,为干栏式圆仓建筑,很可能为这一时期的盐仓模型明器。

图6 忠县、巫山两地出土盐灶模型明器

在上述盐灶模型明器中,火眼上多置有钵形或盆形容器,和画像砖上所绘煮盐器物形制相似。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对盐的生产加强了控制,《史记·平准书》有“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①司马迁.史记:平准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1716.的记载,规定盐户必须用官府提供的铁质牢盆来煮盐。1999年,在蒲江五星镇一采沙场出土一件汉代牢盆,该盆用生铁铸造,敞口,浅弧腹,平底,口略大于底,口径131厘米、底径100厘米、高57厘米、厚3.5厘米,重400余斤,盆内壁铸有汉隶书“廿五石”②龙腾,夏晖.四川蒲江发现汉代盐铁盆[J].文物,2002(9).(图7之1)。亦见于宋人洪适《隶续》卷十四所载“修官二铁盆款识”,一件铸有铭文“廿五石”,另一件铸“廿五石廿年修官作”③洪适,撰.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6:306.,应为当时统一量制的牢盆。又详记:“右修官铁盆二,乾道中,陆游务观监汉嘉郡得之……字画无篆体,盖东汉初年所作。其文有廿年字,而无纪年之名。东都惟建武、建安有二十年,此必建武之器。”④洪适,撰.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6:306.从中可知,此两铁盆为陆游于嘉州(今乐山)所发现,洪适考证其为东汉建武二十年铸造,现已亡佚。此外,黄庭坚于巫山亦发现一铁盆,重达“三百五十斤”,作《盆记》记其年为汉永平年间,现已不存,有学者对其进行详细考证⑤程地宇.《巴官铁盆》考[J].重庆社会科学,2007(9).,认为该器应为汉代煮盐之牢盆。如此来看,已佚的3件铁盆与蒲江出土之牢盆时代、铭文、重量大致相当,“廿五石”应是当时牢盆的统一容量,为汉代官府统一制作,是严格实施“官与牢盆”政策的体现。制盐画像砖所绘煮盐器具与峡江地区陶灶明器灶眼所放的容器,形状皆为圆形,敞口或微敛口,口大于底,浅弧腹,平底,显然就是文献中记载的“牢盆”模型,也与蒲江县汉代铁盆实物非常接近。另外,在忠县龙滩遗址的地层中出土了一件铁锅残件,模制而成,仅存圜底部分,残径82厘米、残高15厘米、厚1.3厘米(图7之2),因此东汉晚期以来也用铁质圜底大锅来进行煎盐,该残件很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镬”⑥白九江.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盆地古代制盐技术:以出土遗迹、遗物为中心[J].盐业史研究,2014(3).。

图7 川峡地区汉代的煮盐器具

从目前的发现来看,川峡地区已清理两汉时期的盐灶数量达20余座,均位于长江支流㽏井河和汝溪河东岸的阶地上,朝向和结构基本一致,为西南—东北向。盐灶依坡势而建,与制盐画像砖所绘盐灶影像基本一致,估计其原貌应与乌杨墓葬群出土陶灶模型明器大体相同。盐灶平面均呈长条形,头大尾小,分工作间、火门、火膛、火道、灶室和烟洞几个部分。工作间和火门位置较低,朝向河谷,灶室位置稍高,尺寸大者两侧砌筑卵石或经夯打加工,烟道位置最高,形成一定的高差,有利于借助自然风力助燃,来提高灶内温度。灶室底部有较厚且坚硬的烧结面,可能为长时间使用所致,灶内堆积基本不见完整器物和窑具。

3处遗址的盐灶尺寸差异较大,全长5米~20米不等,这一区别应与灶眼数量多少有关。笔者以蒲江出土的牢盆作为煮盐器具,结合画像砖和陶灶模型明器的摆放场景,可知煮盐容器应互相紧靠地置于火膛、火道和灶室之上①白九江,邹后曦.制盐龙灶的特征与演变:以三峡地区为例[J].江汉考古,2013(3).白九江先生已根据牢盆实物尺寸对中坝遗址的龙灶进行复原,并指出中坝龙灶上应放置6~10口不等的牢盆,但并未详细说明复原依据。,这一场景同样见于清末的南阆盐场②四川南阆盐务图说[Z].影印本,1910(清宣统二年):82-83.(图8之1)和20世纪80年代的大宁盐场③陈艳.大宁河流域盐业考古:以汉代盐业考古材料为中心:兼论考古视角下三峡地区女性的主体性[J].南方文物,2020(1).(图8之2)。置于火膛的牢盆,离火口近,温度高,应是作为煎锅;置于火道、灶室与烟道者,距火口远,温度稍低,则是温锅。因已清理的盐灶多残存灶底,灶面尺寸不详,故以牢盆的底径100厘米为标准,笔者对中坝遗址Y3、上油坊遗址Y01和龙滩遗址Y1三座盐灶的煮盐场景做一初步复原。

中坝Y3,全长13.5米、宽0.9米~3.89米。工作间残长1.9米、宽2.5米,覆盖一层白灰色灰烬;火门朝向东南,宽3.89米,残存一条卵石堆砌的墙体;火膛长2.1米、宽0.8米;火道长1.2米、宽0.5米~0.7米,倾斜角度大;灶室长7.4米、宽0.5米~0.6米;烟洞长0.9米、宽1.1米;灶壁左右对称,厚0.75米~1.01米,可见密集椭圆形窝痕,应经过卵石夯筑加工,两侧发现较多对称的柱洞,可能为当时所搭建工棚式建筑的残留。通过复原可知,中坝Y3共可放置10口牢盆,前两口为煎锅,其余为温锅(图9)。

图9 中坝遗址Y3 煮盐场景复原④图9经作者改绘,资料来源: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水利局.忠县中坝[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488.

上油坊Y01,残长20.5米、宽0.6米~2米。操作间长6.4米、宽1.4米~2米、高1.4米,两侧采用石块垒砌;火门朝向西南,宽0.4米。火膛和火道十分狭长,有多次泥土修补痕迹,两侧用石块垒砌。火膛长1.7米、宽0.3米;火道长3.8米、宽0.3米~0.7米,倾斜角度大;灶室长7米、宽0.64米,两侧经过多次修补后夯打而成,壁面均匀分布有椭圆形夯窝;烟洞长1.6米、宽0.6米,两端用石块垒砌。通过复原可知,上油坊Y01共可放置12口牢盆,前两口为煎锅,其余为温锅(图10)。

图10 上油坊遗址Y01 煮盐场景复原①图10经作者改绘,资料来源: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等.忠县上油坊遗址2003年度发掘简报[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276.

龙滩Y1,尺寸较小,残长5.74米、宽0.45米~1.05米,由工作间、火膛、火道、灶室4部分组成。工作间平面呈椭圆形,长1.6米、宽1.05米;火膛长0.88米、宽0.5米~0.6米;火道长0.55米、宽0.4米~0.5米,倾斜角度大;灶室残长2.71米、宽0.45米~0.5米,窑壁厚0.1米~0.2米。通过复原可知,龙滩Y1至少可放置4口牢盆,第一口为煎锅,其余为温锅(图11)。

图11 龙滩遗址Y1 煮盐场景复原②图11经作者改绘,资料来源: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忠县龙滩遗址2002年度发掘简报[G]//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3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396.

通过上述复原可知这3处遗址的盐灶均为长条形单火道,可放置4~12口牢盆,其中临近灶门的一或两口为煎锅,其余皆为温锅。此外,忠县与巫山两地出土盐灶模型明器形状和结构不同,分别为单排单火道和单排双火道,是否也意味着两汉时期两地盐灶结构不同,鉴于目前巫山地区暂未发现汉代的盐灶遗迹,暂不展开讨论。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考古发现遗迹和遗物为中心,并结合文献史料,对川峡地区汉代制盐工艺流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川峡地区汉代制盐流程主要包括取卤输卤、淋卤储卤和煎卤成盐三个环节,限于目前的考古资料,是否存在沉卤和制作盐模这两个环节,暂不清楚。两汉先民主要通过凿井取卤和天然盐泉获得盐卤资源,使用笕道将卤水输送至制盐作坊内;通过淋灰法浓缩卤水,后存储在盐灶两侧的卤水坑或木桶之中,再倒入牢盆中,置于盐灶上进行煮盐。煎卤成盐是川峡地区汉代制盐工艺流程的中心环节,笔者通过出土牢盆实物结合相关图像,对考古发现的几处盐灶遗迹的煮盐场景进行复原,发现其上可放置4~12口牢盆,其中临近灶门的一口或两口为煎锅,其余皆为温锅,先将卤水倒入温锅中浓缩盐卤,后转入煎锅中结晶成盐。

目前,川峡地区已发掘的汉代制盐遗址数量不多,且集中在三峡地区,成都平原地区未有发现。侯虹先生曾指出盐井的开发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汉代逐渐形成一个以成都为中心,包括郫县、广都、新都、蒲江在内的西蜀经济圈①侯虹.蒲江盐井的开发与西汉四川盐铁经济的发展形态[J].盐业史研究,2002(3);侯虹.西蜀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以秦汉时代为中心的讨论[G]//曾凡英.盐文化研究论丛:第1辑.成都:巴蜀书社,2005:127-139.,因此在以后的田野调查中应将工作重点转向成都平原地区,在此区域制定并开展专题性的盐业考古调查和发掘。另外,在已发现的3处盐业遗址中,仅有煎卤成盐环节较为清楚,而其余各个环节仍需要新的考古发现来佐证,故在今后盐业遗址的发掘中应坚持手工业考古、聚落考古和多学科合作理念,注重操作链中的各个链条,注意在盐灶四周寻找相关的房址、储卤淋卤坑、输卤笕道、盐井等遗存,从而复原和展现一套完整的制盐工艺流程。

猜你喜欢

制盐忠县盐业
真空制盐两碱净化过程成垢离子的脱除及控制
重庆忠县 人才培育助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中盐舞阳:打造区域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制盐标杆企业
V效真空制盐节能装备通过验收
榆林华龙盐化制盐项目获批陕西制盐工业取得突破
基于忠县农户调查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