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时及抢救效果的作用分析

2022-07-11曾雯张依娜

贵州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脑血管血肿水肿

曾雯 张依娜

(安康市中心医院120指挥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突发、进展迅速等特征,因此发病后应及时进行治疗[1]。临床上常见患者家属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虽能较快时间将患者送入院,但送往途中并不能给予处理,因此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从而对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不够显著[2]。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主要是由接线员、急救人员及司机建立的三线结构,接到急救电话后1 min内发车,并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以做好急救准备,达到现场即刻进行处理,从而控制疾病发展[3]。基于此,本文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抢救时及抢救效果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31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入院路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5例。对照组男78例,女77例;年龄62~76岁,平均年龄(68.63±5.01)岁;慢性病史:高血压86例,冠心病24例,糖尿病49例;慢性疾病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45±2.01)年。观察组男82例,女73例;年龄62~76岁,平均年龄(68.72±5.03)岁;慢性病史:高血压91例,冠心病26例,糖尿病46例;慢性疾病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53±2.04)年。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4];预计能生存半年以上者。排除标准:死亡者;外伤、肿瘤等因素造成出血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通过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非院前急救干预,患者发病后主要由家属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者,入院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包括吸氧、降低颅内压,检测生命体征等。观察组: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具体如下:(1)快速建立反应方案,由接线人员、急救人员、司机完成,确保在接到电话后1 min内发车。(2)车上继续与患者家属沟通,提醒不可滥用药物及随意搬动患者,同时了解具体发病过程、时间、意识、症状等,并指导家属为患者清理呼吸道。(3)尽可能10 min内到达现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与家属维持通话,掌握病情变化,到达现场后注意疏散人群,进行体格检查,评估病情,保证环境的安全,并取得家属、患者的配合;对于意识清晰者,嘱其取半卧位,意识障碍者应去枕平卧头偏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避免发生误吸,若患者出现牙关紧闭等症状时应及时采用开口器进行干预,防止舌根后坠的发生,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及时吸氧。(4)及时监测生命体征,当患者体温大于39摄氏度时,及时物理降温。(5)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对于血压显著升高的患者应给予硝苯地平舌下含服(10~20 mg)或将10 mg酚妥拉明注入250 mL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对于出现颅内压显著升高者可给予250 mL20%甘露醇静脉滴注,同时可配合速尿及地塞米松静脉推注;出现躁动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治疗;出现心搏骤停者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6)转运前应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固定各导管,转运途中应动作轻缓,固定头部,将头尾置于行车反方向以避免行车时脑组织血流等的影响;与医院交接接诊准备,备好检查仪器,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观察至急救后3个月。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干预前后,采用GCS昏迷量表及NIHSS神经功能量表评价患者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5];干预前后,计算患者颅内水肿面积(r2π)及血肿量(π/6×层面厚度×短轴×长轴);观察两组并发症发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GCS量表分值高于对照组,NIHSS量表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分,n=155]

2.2两组患者水肿面积与血肿量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水肿面积、血肿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水肿面积与血肿量对比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发生心脏骤停3例,气道阻塞6例,中枢性高热4例,并发症发生率8.39%;对照组发生心脏骤停7例,气道阻塞10例,中枢性高热11例,并发症发生率18.0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324,P<0.05)。

3 讨 论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是由医护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出诊,快速到达目的地对患者救治的过程,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常规对症治疗[6],若将其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或许对降低患者颅内水肿及血肿的效果更佳。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GCS量表分值高于对照组,NIHSS量表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分析原因,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在接到电话后进行初步评估,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病情状况,做好急救准备,而途中尽量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以了解病情的发展,进一步为急救做出打算,达到目的地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包括通畅气道,监测生命体征、降低颅内压等,以此抑制疾病进一步发展,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减少在非院前急救路径过程中造成的持续性出血等状况[7]。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水肿面积、血肿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可有效减小水肿面积,降低血肿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医护人员从接到电话开始尽量在10 min内赶到救援现场,效率更高,疏散现场人群,保证环境安全,进一步评估患者病情,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针对病情给予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从而降低水肿及血肿情况,改善颅内压迫现象,从而重建血液循环,以阻碍心搏骤停及中枢性高热的发生[8]。

综上,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减小水肿面积,降低血肿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猜你喜欢

脑血管血肿水肿
不同部位的水肿,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征兆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水肿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消除水肿呢?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