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2022-07-11刘瑞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思政人才

刘瑞亮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闻舆论是党工作过程中的关注点、核心点之一。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主要从课程思政视角下,探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路径。

[关    键   词]  新闻观;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5-0022-03

一、新闻观下课程思政改革方向

理论创新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在对我国新闻理论指导、对中国特色新闻观下课程思政体系改革的影响更为明显。从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无数次证明的科学、实用的先进理论。它非教条理论,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对实践的指导是全方位的,这其中也包括对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它是新闻传播工作思想内核指导。我党践行先进理论的同时,也在实际运用中予以丰富发展,经过长期沉淀积累、完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典型特征。这些都为新闻观和课程思政深入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改革要夯实新闻观理论基础,尤其是要坚持党性原则的新闻观指引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在工作中坚持运用的同时,更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要求新闻工作者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做到对核心理论的价值认同。从新闻工作包含的内容看,新闻观是新闻舆论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会议精神要求深入展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把这项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影响面。工作效果要做到四个“者”,即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2]要求新闻工作要紧跟时代节奏,真实、准确地反映时代特色,报道时代主旋律。另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坚持“党性原则”。新闻宣传必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性。只有坚持这项原则,才能够在我党的领导下,新闻传播事业步入正轨;只有坚持这项原则,才能够保证新闻传播事业守正、出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对人民负责,只有坚持这项原则,才能确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证新闻工作集中、准确、正确地反映时代特征。

课程思政的内涵:从课程思政的性质看,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工作领域内的集中体现之一,是新闻观的价值回归和引领。党在公报中提道:为达到全国人民在新闻思想领域紧密团结的效果,必须始终牢记并坚持理想信念一致、价值理念一致、道德观念一致。从宏观角度看,必须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旗帜鲜明的革命精神、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结合新闻教育规律看,首先要建立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关联紧密的课程体系能够为优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尤其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体系的中心环节就是课程。从基本含义看,课程就是教育、教学经验的科学累积和总和,目的就是为了结合过去研究理论成果经验,适应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发展需求,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要义,培养当前新闻传播人才。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3]。课程也是达到培养新闻人才最基础的方式。要培养一流的新闻传播人才,就必须要建立思政视域下一流的新闻课程体系。就高校而言,要培养合格、出色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拥有特色鲜明专业课程的同时,也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针对人才市场需求,以市场导向为引领,不断优化此类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建设具体的课程和课程体系[4]。教育部曾在2011年发文,要求引导高校加强课程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课程思政体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既要能肩负起反映党的课程思政特色,又要立足服务人民的出发点,所以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清晰且长远的规划。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路径

(一)守正创新是根本

教育部指出,要把新闻建设上升到新文科建设高度加以理解。首先,要守正、创新、融合,关注包括理论体系、知识建构内新闻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其次,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素养,也就是通过拓展专业知识范围以外的诸如哲学、经济、数学等与专业人才培养架构相关的理论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提升理论素养。另外,重视新闻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比如业务、技术科研能力。需要新闻工作者熟练掌握新闻采编、新闻播报、科学研究等多种能力。最后就是坚守课程思政思想阵地,也是要求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养。遵守新闻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时刻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最基本的新闻职业操守。教育部重视指导课程思政建设问题,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要科学设计,教学体系要科学规划,且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按照要求,可以从多个维度予以理解。一是历史维度,也就是关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史料,不断研究学习。二是要关注现实生活中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相关问题,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在新闻实践中运用学习,活学活用,做到抓两手、两手抓,守正创新。

(二)多维改革是手段

2018年,《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对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要加快培养节奏。复合型人才可以结合国家政策要求目标予以理解,一方面就是新闻传播“双创”人才的培养,也就是经常提到的创新、创业。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路径必不可少。从新闻教学角度看,这对新闻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很高要求,就是要求学生新闻理论学习系统、新闻理论知识扎实、新闻实践能力较强。还有具備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练掌握并运用与新闻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想实现此项目标,就要从课程角度设计好课程体系。但从现状来看,新闻传播的教学内容中,主干专业课程、理论学习课程、业务操作课程,在内容上都显得十分陈旧。所以,多维度改革必不可少。从新闻传播人才战略高度衡量并做好课程体系建设规划。课程选择大体要遵循四个“原则”:时效原则、实用原则、服务原则、实践原则。

1.时效原则要求课程体系规划建设时,把握时代声音,紧跟时代步伐,以当下新闻大视角看问题、分析问题,从课堂内教学到课外实践环节,抓住新闻热点事件的现象和本质,剖析细节,还原新闻真实性。

2.实用原则要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剔除不必要的,甚至影响到核心课程授课效果的设置,做到主次分明、层次分明、条理分明。真正体现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必要的,让核心课程真正发挥理论基础性作用。

3.服务原则要求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服务市场需求原则、服务报道国计民生原则,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在服务原则和目标原则前提下,进行课程改革、思政课程建设。

高校要始终以培育新闻传播人才为长远目标,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以培养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为标准,在教学实践环节严格把控培养方案和培养质量,科学安排课程思政全息考核,形式多样化,比如期末考试、分组讨论、红色汇演等,另外充分拓展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空间,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把核心时间和业余时间无缝对接。第二课堂是专业课程的延伸,开展形式可以丰富多样,比如党史学习、观摩红色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文体竞赛等多种形式,加深印象。潜心挖掘第二课堂的内涵建设,把立德树人、培养有崇高事业理想,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一代新闻工作人才作为规划目标,传承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通过第二课堂,融入实践环节,不断提升育人成效,最重要的是在课程思政范围内展开督学工作。再有,把促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我党提出的课程规划的前提,才能够促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只有丰富、发展、完善第二课堂形式,狠抓落实,狠抓效果,才能达到文化育人的同时,实现实践育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后,要彻底打通课内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壁垒,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建立课外优质可鉴的教学体系,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针对目标计划、实施过程、取得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

(三)课程融合是关键

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倡导“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实践能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建设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也影响到了新闻传播领域,带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文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信息受众由原来的被动接受信息,到现如今个性化、主动性接受信息,这个变化也要求新闻传播者转变传统新闻传播观念和思路,从技术、教学、思维等角度予以融会贯通,加快融合节奏和步伐。纵观新闻专业自身特点,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公共关系等诸多学科内容,所以要建立“新闻+”概念。简而言之,“新闻+”就是响应教育部《通知》基本内容,为培养跨学科领域且融通能力强的学生,加快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概念核心就是以新闻专业为主体,积极与其他跨学科专业进行交叉互联,从课程设置角度积极寻求融合交汇点,寻找跨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非新闻专业的点带动“新闻+”专业的面,最大化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提升专业信息容量,提高传授质量。

新闻传播教育要融入国际合作,为全球高等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首先是培养新闻人才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为更好地展现中国风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同時也要有更为广阔的家国情怀,放眼全球范围,关注更多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如气候问题、区域冲突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全球问题。这些需要新闻传播专业在整理出教育培养方案时扎根国内、立足国际。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视野建立新文科体系,建立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模型或方案,经过科学论证后加以投入和使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总结经验,改良培养方案。其次,从培养专业人才目标看,要重点培养国际视野开阔、新闻敏感度高、综合能力强,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具备国际视野和人文科学素养,了解世情国情、熟悉国际规则,掌握国际新闻、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及较高的外语采编译水平,能够适应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多元化、立体化发展趋势,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网络视听内容及全媒体报道技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全媒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传播人才。这类新闻人才能够至少熟练掌握英语,有敏锐的新闻感知力、新闻洞察力、较强学习力,能够集采、编、播于一身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最后,基于国际人才培养目标,在新闻类课程体系构建方面,要有侧重点地开设如国际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如核心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原理、中外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概论、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国际新闻报道、国际新闻编译、融媒体全球传播实务。

三、结语

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一定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繁荣的时期;当人文社会科学占据了社会重要地位的时候,也表明国家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新闻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在课程思政的前提下,把握好新闻传播课程设置,构建课程体系,明确立场,坚定信念,拓宽视野,科学筹划。唯有如此,才能够向世界展示全面、包容、开放、立体的中国,才能够透过复杂多变的国际事件表象,透析事件本质,报道真实的世界,发挥新闻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杜尚泽.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3]教高〔2019〕8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4]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25-126.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思政人才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