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7-11于灏
于灏
[摘 要] 通过文献综述法、经验总结法研究网络环境下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并对结果进行整理。先分析网络环境对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三点:网络的资源共享性让教育内容更充实;网络的交互性让教育方法更新颖有效;网络平台的多样化让教育载体更丰富。再分析网络环境对于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包括削弱了思政教师权威性、降低了思政教育有效性、冲击了学生价值观塑造。基于此,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简要阐述网络环境下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策略。
[关 键 词] 网络环境;成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5-0010-03
一、网络环境对于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的资源共享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充实
互联网具有资源共享性,这也是它备受人们青睐的原因之一。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汇聚了各行业、各地域的众多资源,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不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在网络世界中都是主体,均可以传递信息、发布信息,从而利用资源共享性、互动性,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民主法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而这些内容并非固定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内容在不断完善、更新。而网络平台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科教、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的信息,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等。这些素材的引进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科学、全面,具有时代性、生活性,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二)网络的交互性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新颖有效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包括异步交互与同步交互。其中,异步交互是指网络上的多个主体不在同一时间互动,如通过微信、微博等软件交流,成人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问题、疑惑等留言在平台上,而其他主体在看到留言后可给予回复。与实时交流、互动相比,异步交互有效突破了空间、时间对于教育的限制,给成人、教师等主体创造了自由、平等、新型的平台,改变了一直以来师生之间信息单向传输的局面。在当前社会,高校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思想独立,思维活跃,需要一个平等交流、自由言说的空间,而互联网有效满足了其需求。同步交互则是网络环境中的多个主体在同一时间交流,如当下流行的在线教学课堂就是典型的例子,包括超星慕课、腾讯课堂等。教室不再是授课的唯一场所,教师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对学生授课,可以兼顾每个学生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2]网络的交互性让师生、生生关系更亲密,有更多互动形式,这也在无形中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
创新。
(三)网络平台的多样化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丰富
网络平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捷的、高效的“桥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渠道,这在无形中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开设网络教学课堂,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求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还可以与其他高校同学、老师互动与交流。除此之外,部分高校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搭建了诸如德育网站、红色网站等教育资源数据库、校园教育平台等,旨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多样化的网络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得更加丰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二、网络环境对于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削弱了思政教师的权威性
网络环境自由、开放,人与人之间能够高度共享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师的話语权、权威性。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在获取信息、知识上有绝对优势与权威,得到学生的高度信服。而网络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很多,除了课堂以外还有网上各大平台。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空闲时间,思维也更加敏捷,加上大多数时候都在使用智能设备,所以可能有些信息教师还没获取学生已经获取了,也就使学生可能比教师所了解的信息更加具体、全面、新鲜,这让教师丧失局部信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权威性。[3]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来源广等特点,质量参差不齐,权威性、科学性、专业性得不到保障。但实际生活中很多成人习惯于通过豆瓣、知乎、头条等平台获取信息,而且完全听信某些“专家言论”。若是不加以处理,那些不良、虚假言论会混乱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丧失主体性,而教师的话语权、权威性也会被严重削弱。
(二)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学生原本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处于这个“无处不网”的时代,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究其根源,网络给学生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现如今,抖音、微博、快手等平台“抢夺了”很多时间,很多学生甚至周末一整天都在刷各种短视频,迷失于无效信息、新闻轶事、娱乐新闻里,每天花大量时间去接触、吸收这些信息,这就在无形中挤占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4]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这些多姿多彩的网络信息之间发生了冲突,而后者往往更具有吸引力,这就在无形中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众所周知,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互联网上的信息参差不齐,如果这些信息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性质上不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互补或一致,就会弱化教育效果。除此之外,高校学生虽然已经是成人,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心智仍然不成熟,甄别信息的能力较弱,所以吸收的有好的消息也有不好的信息,尤其是各种腐朽、错误的信息,会影响学生,让他们出现行为失范、责任意识弱化、道德意识淡漠等问题。
(三)冲击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在当前这个网络化时代,互联网在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无处不在,很多网络文化也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网络文化中既有好的文化也有不良文化,不良文化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侵蚀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造成一定的阻碍。高校学生年龄较小,未接受过社会的磨练,价值观、思想等均不够坚定,有较重的猎奇心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盲目从众心理也比较突出。网络文化具有泛娱乐化、低俗化、肤浅化等特点,在无形中侵蚀着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漠视人文精神,对人际交往也表现得十分淡漠,所以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价值观的塑造。[5]
三、网络环境下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
教育教学的创新最基础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创新,因为行为受控于思想,只有观念清醒、成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清醒、成熟。网络环境下,教育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及时转变,跟上时代的潮流。用通俗的话来说,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只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教授给他们即可,而网络时代下则不一样。前文中详细地阐述了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与负面影响,所以在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思考如何抓住网络时代赋予的机遇,如网络的资源共享性、交互性等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等,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内容利用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可持续性。其次要思考如何应对网络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如话语权、权威性被削弱,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重新夺得话语权,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总而言之,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站在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体现教育的时代性。只有及时转变思想,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与有效性。
(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开放的体系,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当社会在前进、在变化,教育内容也需要更新与变化。[6]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提升对信息的敏感性,以互联网为手段去获取信息,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夺取话语权,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性。
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指出,要坚定价值观自信,做积极践行者。网络环境的发展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而社会的进步也赋予了社会价值观更深的内涵。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及时在课堂上引进现代化的、具有时效性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浏览时政热点,关注社会时事,围绕“爱国”“诚信”“敬业”等挖掘生活素材,以短视频的形式于课堂上再现。这样的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生活性,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服度。第五章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指出,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阐述了道德的功能与作用。在讲这个章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相关的素材,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出现了很多具备文中这个老共产党员精神的英雄人物,如钟南山院士、张定宇院长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冲在一线,将生的希望带给更多的人。如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为了让贫困山区的女孩子上学,省吃俭用,不仅免除他们的学费,还将自己的工资都用于接济他们;身患多种疾病,但是却超负荷工作,用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始终坚守在讲台上,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上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以及对党的无限忠诚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要将这些事例转化为资源,丰富思政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
教育方法是教育目标达成的手段,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变革。网络环境下,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法,借助现代化技术去创新,使教学更具时代性、互动性。
例如,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教居多,通常是理论宣传教育,而且内容距离学生生活也比较遥远,很难被他们接受。在网络时代,教师可以将教学方法向具体层面转化,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比如,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敬业”这一价值观,可以播放高速收费站上的工作人员受了委屈后哭泣,然后在迎接下一个司机时立即抹去眼泪露出微笑的视频。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实现教育内容具象化,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又如,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时,对于戊戌维新运动的分析可以借助相应的影视剧片段,让高校学生客观地了解运动的兴起与夭折过程,如临其境。相较于口头说教,借助影视剧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给予学生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也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从而客观、深刻地思考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使学生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要想保持活力,必须跟上时代的浪潮。在当前这个网络化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要正视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迎接挑战,同时要抓住机遇,利用互联网优化教学环境、内容与方法,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让思想政治教育散发活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雨晴,崔德华.论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2(3):51-57.
[2]徐晶,周晶,吕庆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7):145-146.
[3]廖依山.新时代网络环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优化研究[J].广西教育,2021(27):85-87.
[4]张静宇,钱逸.网络环境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及路径研究[J].学园,2021,14(19):70-72.
[5]陈晶.网络环境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156-157.
[6]丛培兵,赵变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8):77-81.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