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量化及利用率实证分析

2022-07-11吴桂兰安玉婷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数据分析

吴桂兰 安玉婷

摘  要:加强馆藏中文图书利用率分析,有助于医学院校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文章通过对包头医学院图书馆中文图书的利用率、馆藏质量、出版年代、出版社、借阅主体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读者利用馆藏中文图书的真实状况,并从满足读者需求和提高图书利用率出发,提出科学规划馆藏、规范读者服务等提升医学院校图书馆中文图书利用效率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文图书;流通数据;数据分析;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252;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6-0175-06

没有精准的数据分析,就没有科学的合理决策。图书馆的流通数据客观地记录了文献利用的真实情况,对馆藏中文图书流通数据的统计分析,有利于检测中文图书采购质量和类目配比的科学合理性,找出馆藏中文图书资源与读者需求的差距,对于优化馆藏结构和质量、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收集

为提升馆藏中文图书利用率,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水平,图书馆在掌握读者借阅馆藏中文图书规律和阅读倾向的同时,需要将馆藏中文图书流通状况与购置费使用效益有机结合进行分析。

(一)馆藏概况

包头医学院(以下简称“本校”),是隶属于内蒙古教育厅的普通本科高等医学院校,成立于1958年,包头医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随之建成。截至2019年底,馆藏中文图书总量达138203种515441册,涵盖马列毛邓、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性图书5部类22类目,基本采用“三线”典藏模式,符合“藏用结合、以用为主”的建设理念。随着经费逐年递增,本馆R类(医药卫生)中文图书入藏量达到50212种194563册,种、册占总馆藏的比例分别约是36.33%、37.75%,为本馆中文图书核心组成部分,馆藏建设与本校医学专业教育目标保持较高一致性,反映出促进本校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图书馆服务定位。

(二)数据选取范围

数据选自本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3日的清大新洋管理系统办证读者借出中文图书数据,结合相关记录数据汇总统计。

二、流通数据统计分析

馆藏质量优劣不仅取决于图书本身的知识价值,还取决于图书是否具有较强实用性和较高使用效益[1]。检测本馆中文图书质量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馆藏中文图书的实际利用率;二是馆藏中文图书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能力,即馆藏结构的科学合理性。

(一)利用率

文献利用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被读者利用(包括借出、阅览、复制等)的文献数量与馆藏文献总量的比率,可用于检测馆藏质量和图书馆服务质量状况,计算公式为:利用率=借阅量/可借文献馆藏量。在理论上,流通—藏书比的理想值为1:1,即某类文献的流通量与其在馆藏中所占份额相当[2]。本研究流通数据中,未包含本馆中文图书“内阅非借”数据,统计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利用率计算通常采用按册计算和按种计算两种统计方法。

1. 册利用率

2009年迁入新馆后,本馆的阅读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对馆藏中文图书总体利用率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图1是本馆2009—2019年中文图书利用率趋势,统计数据未包含全开架借阅模式的“非借阅览”数值。

图1显见,本馆中文图书册利用率2010年18.13%、2011年12.05%为最高,2014年0.58%、2016年2.77%是最低,各年度数值高低起伏较大,且借出量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学者李海燕统计发现,大多数图书馆,其新书利用情况并不是最高的,而是要经过一到两年才能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3]。2015—2019年,本馆中文图书入藏册数上升较快,借出册数则处于低位徘徊状态,表明此5年入藏中文图书对于本馆中文图书利用率提升贡献甚微。这一方面说明图书采购质量与读者需求的契合度不相吻合,另一方面也与多数图书馆纸质文献利用率下降趋势相一致。

2. 种利用率

“零借阅文献”是由多利亚洛夫界定的概念,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或更长的时间),馆藏某种一次都没有被读者借阅过的文献[4]。截至2019年底,本馆入藏的138203种中文图书中,借出一次及以上的25065种,占比约为18.14%;零借阅中文图书有113138种,81.86%的图书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对本来就很紧张的文献购置经费造成一定的浪费。

本馆R医药卫生类目借出的低、中、高三个频段分別占20.61%、3.64%、4.60%比例,而I文学类目借出的低、中、高三个频段分别占20.53%、6.12%、10.28%,说明本馆中文图书的I文学类目较之R医药卫生类目,更加契合本馆当前读者的阅读需求。藏书结构合理性构成因素有学科、种类、册数、复本、年代、内容质量等多种复杂因素,馆藏中文图书基础结构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均衡性,首先取决于高质量的文献采访。本馆中文图书于2010—2014年受制于经费原因曾出现过“断采期”,2010年、2011年达到最低入藏量,对馆藏中文图书总体利用率波动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由于馆藏建设是一个持续性过程,在某一时间段内任何“断采”或突击采购,都会造成馆藏配置失衡和文献利用率不规则波动。文献资源建设需要保持馆藏增长的平均水平,也需通过文献剔旧来保持或增加馆藏中新的知识含量[5]。因此,依据本校专业设置,加强持续、科学地动态调整和更新,是提高本馆中文图书利用效率的最根本所在。在本次统计中,本馆中文图书种利用率较高的类目正排序为:I类(文学)、Z类(综合性图书)、C类(社会科学总论)、B类(哲学宗教)、H类(语言文字)、F类(经济)、R类(医药卫生),N类(自然科学总论),表明上述类目的中文图书馆藏相对合理,能够基本满足本校读者的阅读需要。

(二)馆藏质量评价

馆藏质量一般是指图书馆所收藏文献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绝大多数不承担保存职能的中小型图书馆而言,主要考查其文献的使用价值。评价中文图书馆藏质量的主要依据为是否能适应学校教学、科研现状、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方向需要,所确立的馆藏在内容和结构上是否具备合理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具体评价公式为f=u/v,其中v为该类目(或主题)藏书在全部藏书中的比率,u为该类目(或主题)的流通量在全部流通量中的比率。f=1表明该主题的藏书比率适当;f >1表明藏书量不足;f<1表明藏书量过剩[6]。表1是本馆中文图书藏书量与流通量以及利用效率的统计表。

表1显示,f值大于1的仅有I类2.57(“其他1.14”因数据量极小忽略不计),表明文学类藏书严重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也反映了本校大学生钟爱文学作品,以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需要加大文学类书籍的调整力度。其次接近数值1的有H类0.93、B类0.92、R类0.90,说明这几类图书虽略有过剩但与读者需求保持基本平衡。f值最小的分别有X类0.03、U类0.04、S类0.14、P类0.22等,说明这些类目馆藏文献与需求不匹配,主要是由于这些类学科与本校所设专业相去甚远,且本校读者无心涉猎,应尽量控制相关文献的不必要采购。

医药卫生是本校的主体学科,也是本馆多年来一直着力打造的核心馆藏,目前藏书也比较丰富,利用率也相对较高。为了精准掌握医药卫生类藏书的基本现状及其利用率,本研究对其二级类目的利用效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f值大于1的分别有R3类3.27、R4类1.49、R78类1.45、R9类1.10,说明该四类藏书量相对不足,尤其是“R3基础医学”类严重不足,文献量缺口更大,主要是因为基础医学是本校所有医药卫生类学生必修的基础专业课,用书人数众多,而馆藏量却非常少,基础医学类藏书仅为15889册,小于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外科学等类的藏书量,显然僧多粥少,亟须尽快补充短板。其余各类f值均小于1,说明绝大多数医药卫生二级类目文献量供大于求,其中f值最小的分别有R79类0、R77类0.10、R73类0.12等,说明这些类目馆藏文献严重过剩,一方面要减少这类文献的采集量,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大针对性阅读推广力度,努力提高本校学生的专业文献利用率。

(三)出版年代分布

出版年代远近虽然不能完全判定学科文献的固有价值,但一定与其所含专业情报的“半衰期”是成正比的,即年代越久远其所含的专业情报量越衰减。据有关文献报道,一般中文文献的“半衰期”为6年,醫学文献5年[7]。本馆自布局“三线典藏”制度开始,决定将2010年以前(含再版年)出版的全部中文图书40135种216139册归入基藏密集书库管理,之后出版的新书分别置于相应的阅览室实行开架借阅,截至2019年底,馆藏中文图书增加至138203种515441册,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本馆中文图书增长较快的是R、I、K、B、D等类,尤其是“R医药卫生”和“I文学”类有了大幅度增长,对缓解全校师生用书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纵观全部22大类,绝大多数类目的藏书量增长甚微,2010年以前旧书的种、册占比,约占总馆藏的种、册比例分别是29.04%、41.93%,陈旧性图书占比过大,图书老化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用书和中文图书利用率的提高,也制约着本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科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努力加大中文图书的采集力度,尽快提升新出版优质图书在总馆藏中的比例,优化馆藏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中文图书的陈旧现状。其次,着手制定和执行结构优化策略,保障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文献资源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完整性。

(四)出版社分布

每一所出版社都有不同的学科专业书籍出版优势,图书馆应根据本校学科设置,结合馆藏中文图书借出数据分析,以图书质量为考核原则,分门别类地圈定核心出版社,进行有针对性的采集[8]。“核心出版社”集聚着相关领域的优秀专业作者,出版物在内容质量、权威性、专业性、影响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保障。提高“核心出版社”文献的入藏比例,对于提升馆藏质量和文献利用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本研究统计了本馆所有借出一次以上的25065种中文图书的出版社分布,降序排列后,圈定出馆配前20位出版社名单,其份额9436种中文图书占比约为37.65%,见表3。

表3显示,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231种,占比8.90%;人民军医出版社1208种,占比4.82%;科学出版社501种占比2.00%,显然,这三所出版社是本馆藏书的“核心出版社”。学者孟德泉认为,用户检索图书的过程,除了常见的题目、作者、索书号等影响用户选择图书之外,对当前用户选择影响较大的还有出版社,知名出版社中文图书馆藏比例较大,也会影响读者借阅选择[9]。根据本校医学专业教育发展目标、学科设置和读者需求状况,要适当提高上述“核心出版社”专业书籍的入藏配比,并结合专业基础课程,扩大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等优质出版社的医学专业书籍甄选范围,保证高质量医学专业中文图书入藏率,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文献需求。

(五)读者分析

读者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以“一切为了读者”为精髓的世界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掌握读者的阅读需求,分析不同读者群的借出量和阅读倾向,是做好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确定本馆各学科文献配比和展开精准阅读推广的重要依据。因此,本研究从多个侧面统计分析了本馆读者群体的阅读现状和特点。

研究生借阅最多的是R类图书,占比74%,其次是I类,占10%;而本科生和专科生借阅最多的则是I类,分别占比47%和63%,其次才是R类,分别占37%和22%,说明研究生更注重专业研学,本科生和专科生则热衷于文学作品。三个层次读者群大都喜欢借阅B、H、K等社会科学类书籍,只是排序不同而已,反映了他们都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同类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借阅状况极其相似,研究生增加了Q类图书,因为生物科学是医药卫生学的重要基础理论来源,研究现代医学时刻离不开生物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

分析借阅频次发现,读者的学历层次与借阅频次也有一定相关性。2009 —2019年间借阅1—19册中文图书的研究生占93.85%、本科生占86.69%、专科生占90.70%,基本持平;而借20册以上的研究生占4.79%、本科生占9.63%、专科生占7.83%,研究生低于本科生和专科生,说明研究生研读更加专注和深入,体现了研究生阅读目的性强,远比以休闲阅读为主的本科生、专科生两个群体的阅读认知更为理性。

三、结论与建议

科学的馆藏结构,应是与本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高度匹配且有校际差异为特征的馆藏体系,这是衡量本馆中文图书高质量入藏的重要标志。目前,本馆中文图书版本老化问题突出、读者群阅读取向和阅读需求表现平淡,医药卫生类中文图书结构及内容质量与本校学科建设对应性还有一定偏差。此外,还有校园阅读氛围不浓、电子书资源的冲击影响本馆中文图书利用率等外在因素,应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馆藏建设方面

针对本馆中文图书陈旧严重,部分类目更新不及时、数量增加不稳定等馆藏非理性建构现象,依据本校专业设置和现有基础性馆藏结构,制定科学、实用、富有前瞻性的文献建设长期规划,合理调控中文图书的增长比例和藏书布局,有计划地更新陈旧性馆藏,重点保障专业藏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逐步实现本馆中文图书资源配置,保持与本校医学专业教育目标的高度一致性。要深化采访制度改革,建立由资深学科专家、读者、采访馆员多方协作的采访机制,保障既定中文图书资源建设规划的有效执行。

(二)阅读服务方面

通过对馆藏中文图书利用率分析发现,本馆生均借书量锐减、借阅人次急剧下降、零借次中文图书比例偏高,学生读者较容易为文学书籍所吸引,休闲性阅读取向冲淡专业阅读,整个校园阅读氛围普遍偏低。因此,图书馆应在掌握读者阅读轨迹和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的图书推荐和精准阅读推广工作,将专业阅读导读和专业必读书目推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环节,嵌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动学校“阅读学分制”的实施,强化阅读教育实效性,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第二課堂”作用。此外,采取构建用户—图书资源评分模型、基于资源的协同过滤算法等探索性资源推荐方法[10],引导读者制定专业阅读规划,养成自觉学习、有目的学习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典藏布局和内部管理方面

随着“典藏、借阅、咨询、流通”一体化读者服务趋势,图书馆业务相互渗透融合度更高,图书馆要改变传统“书本位”管理思想影响,围绕“读者”重构图书馆业务流程,改善典藏布局,“淡化”书库和阅览室界限,运用以“断年代”的“三线典藏”、辅以高利用率文献“回归法”动态典藏模式,将“三线”基藏书库高利用率中文图书,补充到“二线”开架阅览室提供借阅;缩短新书“滞架期”,开设编目与流通“融合”的“新书阅览室”,实现图书编目加工和借阅流通同步运行,充分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

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不仅体现在阅读环境、硬件设施等方面,更体现于管理理念、借阅制度、馆员服务、导读等业务管理中。执行服务行为规范和创新借阅模式,对中文图书流通效率有一定积极意义。此外,开展“你买书我买单”“图书速递”“预约送书”“扫码借还书”等服务措施,对馆藏利用率提升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将其运用于图书馆日常管理中。

参考文献:

[1] 陈健. 高校图书馆藏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02):47-48.

[2] 蔡迎春,康红. 基于馆藏结构分析和文献利用统计的藏书质量优化策略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09(09):42-46.

[3] 李海燕,宓永迪. 公共图书馆流通数据挖掘与藏书结构调整[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01):55-57.

[4] 孔超,丁璇. 高校图书馆零借阅率的量化分析与馆藏优化策略[J]. 新世纪图书馆,2015(06):51-55.

[5] 赵伯兴,卢志国. 低利用率文献递交储存库最佳时间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02):81-84.

[6] 于澍,张敏娟. 馆藏中文图书的质量分析评价及调整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7):146-149.

[7] 李秉严,李彭元,喻志刚. 信息检索与利用·医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 王静芬,闵翔,黄静. 零借阅中文图书出版社分析与馆藏优化策略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16(04):58-61.

[9] 孟德泉,董颖,沙娅弘,等. 基于OPAC统计数据的借阅率提升策略探讨[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05):73-78.

[10] 刘超慧,李宇根,陶浩武,等. 基于用户-图书资源特征的图书资源推荐技术研究[J]. 电子世界,2019(08):86-87.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数据分析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与医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基于读者到馆行为数据分析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优化建议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微信在医学院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