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的几种方法
2022-07-11杨百平
杨百平
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学生需围绕某一议题阅读多篇文本,从中获得丰富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这些文本要么有相似的主题,要么有相似的結构脉络,要么有相似的语言风格,要么有相似的艺术手法……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能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有效地培养其阅读能力。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如何开展群文阅读活动。
一、确定群文阅读的议题
在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之前,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次阅读活动的议题。这一步是很重要的。
因为议题往往决定着学生的阅读方向。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内容、主题、风格等比较相似的作品。
比如,四季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非常宝贵的礼物。在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致,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季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秋天,去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让他们分辨出独属于秋天的气息,感受秋季的美好。对此,教师可以以“秋”为主题,选择一些描写秋景的散文,带领学生感受秋景之美。我们可以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丰子恺的《秋》、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通过描写故都独特的秋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故都的依恋之情。在《秋》中,丰子恺通过对比“春”与“秋”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秋”的独特感受。在《秋天的况味》中,林语堂由赞美秋天过渡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达观的人生态度。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这组文本:“秋天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季节。在我的眼中,秋天的天很高远,云很悠长,水很清凉,风很甜美……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一组文章,看看名家眼中的秋有何特别之处……”
二、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
在确立了群文阅读的议题、引导学生阅读了三篇文章后,教师就可以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引导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进一步感受文本之美。
结合三篇文章的内容和特点,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一)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1. 请细读《故都的秋》,感受故都秋天的美,畅谈自己的感悟。(教师可以范读第一、二自然段,之后,由学生默读,并想象文中的景象)2. 结合文章中描写秋雨的段落,绘制一张故都秋雨图。(教师口头描述,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下起雨来了……学生绘制故都秋雨图,并互相点评)3. 请自由阅读文章,说一说哪一个句子写得最好。(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初步感受文本的艺术特色,学习文中的艺术手法)(二)对比阅读丰子恺的《秋》1. 请大家默读全文,感受秋的美。
2. 请你比较一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丰子恺的《秋》,说说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中的秋天,并说明理由。
3. 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我们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美。那么,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的呢?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故都的秋》和《秋》在写法上的异同。示例:从《故都的秋》和《秋》里,我们都能体会到作者对秋天浓浓的喜爱之情。明明是在写秋天的景色,却无时无刻不融入自己的情感。正因为他们融情于景,才使得文章中的景色更加动人)(三)朗读《秋天的况味》1. 请大家自由朗读《秋天的况味》,分享一下你喜欢的句子。
2. 请对比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丰子恺的《秋》和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说说林语堂的这篇文章有何特点。
3. 有人认为《秋天的况味》重在写景,有人却认为本文重在写人生。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4. 读完三篇文章,请你为它们各自描绘一张思维导图,展现文章的行文结构。
示例:
教师布置的任务各有侧重,并巧妙地将三篇文章联系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比较欣赏。
三、组织学生分享阅读成果
读完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丰子恺的《秋》和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三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成果或阅读心得,让他们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例如,有的学生发现郁达夫、林语堂、丰子恺都在文章中使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在《秋天的况味》中,林语堂将眼前的秋与传统诗文中的秋作对比。眼前的秋不同于传统诗文中肃杀凄凉的秋,而是古色苍茏的。他又将春夏冬与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同于春的阳气勃勃、夏的炎热迫人、冬的枯槁凋零,秋具有“古气磅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偏爱、痴迷与钟情。他还将初秋与晚秋放在一起对比。晚秋是凛冽萧瑟的,而初秋是令人欢喜的,是温和的,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偏爱、痴迷与钟情。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在《秋》中,丰子恺将“春”与“秋”放在一起比较,写了自己从年少到中年的心态变化。以前,他只喜欢春天,甚至生怕春天会马上溜走,还做了许多迎接春天的事情,并将其他几个季节只当成迎接春的预备。随着作者年纪渐长,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他觉得自己的心境非常平和,不再狂喜和焦灼了。对于春天,他反而觉得厌恶。他觉得大地回春,春暖花开,只是老调重弹;各种动物昆虫的滋生更是人类贪婪、愚痴的表现。作者从秋天中体会到了万物的荣枯盛衰、生灭之理。相比生荣,他更喜欢死灭。
有的学生则深入体会了三篇文章中的情感:林语堂写秋天,既是在写自然界的秋天,也是在写人生命中的秋天。在他的眼中,“秋”是一年四季里最好的季节,它能带给人以快乐;人生的中年阶段相当于一年四季里的秋天,是人的“纯熟”期。作者借对“秋天”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中年的礼赞。郁达夫在文章中既写秋天,也写故都。联系当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为了保留住祖国美好的山河美景,“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这不仅表达了他对祖国自然风物的赞美、眷恋之情,还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意。丰子恺在文章中写秋天,也写人生。年少时,他爱慕春天,对秋毫无感觉;30岁之后,则厌恶春天,心与秋融合。在描述自己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他将季节充分人格化了。季节不仅与人契合,而且代表着一种心情、一种境界。春天,意味着狂喜与焦虑,又象征着凡庸、贪婪、无耻与愚痴;秋天,则意味着调和与忘我,象征着谦虚、伟大。作者在慕秋厌春、以季节喻人生的过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总而言之,群文阅读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阅读群文,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