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表现型作业:“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作业创新

2022-07-11郭美阳

江苏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减小学英语

【摘要】實现作业的减量提质,是“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素养表现型作业上接教学、下连评价,追求教、学、作业、评价的一致性,能实现作业减量提质和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英语;双减;素养表现型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3-0061-05

【作者简介】郭美阳,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浙江湖州,313000)英语研训员,高级教师。

实现作业的减量提质,是“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审视当下的英语作业现状,以下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第一,作业时长呈“失控自由态”。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本区域内约25%的学生每天完成英语作业时长在20分钟以内,处于标准范围;约41%的学生耗时20~40分钟;21%的学生耗时40~60分钟;有13%的学生用时超过1小时。且同学校不同英语教师、同班级不同学科教师在作业时间调控上毫无沟通协调,这让各科作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第二,英语作业形式呈“方便批改态”。调查显示,学生日常的英语作业主要以方便教师批改的抄写、默写、做练习卷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机械听音跟读为主,创意表演、实践操作类作业仅占10%。英语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有个共性准则,即能巩固课时知识重点+方便批改,这导致作业机械守旧并呈现碎片化倾向。

第三,学生对英语作业兴趣不高。调查显示,对目前英语作业的形式以及内容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只占比4%,43%的学生不太感兴趣,53%的学生感觉兴趣一般。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希望作业类型丰富多样,他们比较喜欢合作表演类及调查实践类作业。

第四,英语作业与生活关联度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作业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用不到。这表明不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注重与学生生活关联。

第五,英语作业缺少评价标准。英语作业普遍缺乏评价标准,更缺乏分层意识。

第六,英语作业的分析呈“无系统跟进态”。从调查结果看,33%的教师会对英语作业进行及时分析,但仅对作业本、练习卷等书面内容进行分析,对口语作业从未分析;45%的教师偶尔分析,且分析形式只是口头讲解。可见,教师对英语作业的分析、反馈、跟踪比较缺失,缺乏高效的系统分析意识。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深化课改与落实“双减”政策的今天,作业需要经历系统变革,实现由传统的巩固练习、应试训练到“与教学、评价共同指向素养培育”的蝶变。

(一)素养表现型作业的内涵

一般来说,作业是“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教学流程中的环节之一,但这样的作业定位容易产生学评分离、教评分离、学作分离、作评分离等问题。素养表现型作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强调设置高站位的作业目标,确立素养型的作业内容,开展增值性的作业评价,进行系统化的作业分析,其上接教学、下连评价,追求教、学、作业、评价的一致性。

“教”是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师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级的英语学习活动,提升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确定评价内容,依据教学活动质量标准设立评价标准,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与学习任务融通一致的评价活动中,以评促学,以评优教的过程。如果说,教与学是通过师生互动,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那么,表现性评价则不仅解决学得怎么样,更要解决如何促进学的问题。由此,素养表现型作业可以成为教、学、评达成一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载体。

(二)素养表现型作业的特质

素养表现型作业的功能特质主要表现为:其一,作业价值的高站位,从作业检测走向作业育人,实现教学向学科核心价值的回归。其二,作业目标的高站位,从片段式到关联式,体现教学、作业和评价的一致性。其三,作业评价的新操作,从甄别性到增值化,实现作业评价拓学、促学、优学、优教的功能。其四,作业分析的新实践,从散点式到规划性,实现作业的跟踪分析、优化提升。其五,完成作业的新体验,从认知到建构,学生拥有建构作业的空间和主动展示作品的欲望。

(一)建立作业管理机制

1.依托记录单进行精准化管理

素养表现型作业立足单元整体视角,摒弃作业内容的重复叠加,注重不同作业的整合优化,以作业记录单的形式(见表1)实现管理。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单元作业的总量,而任务类型、任务名称、任务说明、表现形式、任务操作、评价标准的素养表现型作业六要素则能有效帮助学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记录单,教师可系统安排、有效协调不同作业。

2.单元作业话题合并管理

为实现不同课时作业的有效整合,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结构功能、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进行统筹安排、科学合并。以人教版《英语》教材为例,该教材围绕单元话题展开,每单元分A、B、C三个部分,A、B部分是单元的主体,C部分是供选择的内容,各部分主要包含Main scene、Let’s learn、Let’s talk、Let’s spell、Read and write、Let’s sing、Story time等板块。结合单元话题,教师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作业合并:

第一,根据单元结构合并。教师在教完Part A或Part B,或在一单元教学结束时,分三个时间段设计作业,以帮助学生实现对单元话题的阶段性巩固、拓展和提升。

第二,根据单元内容合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容设计作业,如:可合并(Part A Let’s learn、Part B Let’s learn)两节词汇课的内容;可合并(Part A Let’s talk、Part B Let’s talk)两节对话课内容;也可在教完Read and write或Let’s spell、Let’s sing等内容后设计作业。

3.作业内容“2+1+2”管理

作业内容“2+1+2”管理的内涵是:每个单元,两类素养表现型作业I can say & do、I can imitate & talk必做,一类素养表现型作业I can show整合做,两类表现型作业I can sing & chant、I can spell跨阶段做。这一作业机制可以给教师留下灵活设计作业的空间。

(二)建构作业任务模型

素養表现型作业可形成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作业类型体系(见图1)。每项作业内容分别对应每个单元的不同板块:I can sing & chant是活动型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创意编排中展示团队智慧;I can say & do是多元适切型任务,整合多个单元话题,多元考查,有助于实现词汇学习意义化、功能化;I can imitate & talk是实践体验型任务,不仅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认读,还将话题进行整合,与学生进行交流,话题从文本逐渐向学生生活过渡;I can spell是竞赛挑战型任务,旨在提升学生的拼读能力;I can show是开放综合型任务。

(三)开发“四阶式”作业设计策略

如何从传统的碎片化、一刀切、割裂式的作业设计转向系统的、有规划的、一体性的素养表现型作业设计,笔者认为,可运用“确立单元指导思想—创设真实作业情境—制作作业任务清单—建构任务质量标准”这一四阶式作业设计策略。

1.解读单元文本,确立单元指导思想

素养表现型作业的设计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从主题意义出发,不仅聚焦一个单元,还要从纵向角度解读教材文本,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入手,融通关联单元知识点,确定单元指导思想。此外,除了要对文本的文字信息,还要对单元话题、内容编排、文本插图、文化背景等进行挖掘剖析、多维解读,挖掘单元话题背后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

以人教版《英语》五下PEP 6 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为例,该单元以My school calendar为学习主题,介绍的是12个月份的单词以及了解校历上一年12个月中丰富多彩的活动。A部分主要学习一月到六月的单词表述、一月到六月里的节假日或活动表述。B部分主要学习七月到十二月的单词表述、七月到十二月的节假日或活动表述,掌握情态动词will的用法并学会对不同的节假日活动进行描述。C部分主要以故事阅读、故事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拓展了解部分节日及其传统活动。在设计素养表现型作业时,只检测学生是否掌握12个月份单词及文中提到的节假日和活动单词就达到目标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深入分析单元文本,该单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Festivalsandactivitiesinyourschool calendar I’d love to know.”。那么,我特别感兴趣的节日和活动是什么?期待与他人分享交流的节日与活动是哪几个?为什么我会如此偏爱这几个节日或活动?我的好朋友会不会和我拥有一样的体验?这些得去好好了解一番。在这样的主题意义驱动下,学生会自觉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他们不会仅仅根据校历提供的信息谈论节假日和校园活动,而是会根据自己对节假日和学校大事件的喜好与心中待解决的疑惑,与不同的伙伴碰撞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看法。

2.基于文本情境,创设真实作业情境

素养表现型作业强调情境的真实性,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置身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过程。为此,教师需要选择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契合且容易唤起学生经验的情境,让作业情境与教材中的学习资源融会贯通。

以人教版《英语》四上PEP 3 Unit 5 Dinner’s ready为例,该单元Let’s sing板块歌曲What would you like?涉及食物和餐具类单词,学生除了要会唱诵该歌曲外,还要学会将歌曲中的食物替换成自己喜好的食物,并能把握新歌词的格律和韵脚。结合歌曲歌谣板块的特点,本课时的素养表现型作业可以是歌词改编,同时还可以融入表演元素,使作业更具多元性、创意性、趣味性和独特性。

3.制作任务清单,拓展表现空间

为了让学生明确作业的目标、任务、参考范例以及成果的呈现形式,教师可制作任务清单。任务清单具有导向性、支架性等特征,是学生高质、高效完成作业的路线图。在制作任务清单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任务的结构类型;(2)设计翔实的清单构成要素;(3)撰写清晰的任务指导语。任务清单的基本框架由任务主题、任务单元、任务类型、任务名称、任务说明、任务语料、任务操作、评价标准几部分构成。

4.建构质量标准,品评修正作业内容

如何判断品评作业的质量标准?如何提升作业的实施效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主题意义性、真实情境性、建构空间度、素养全息性这四个维度来评价和提升素养表现型作业的质量,以期形成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作业。

以人教版《英语》五下PEP 6 Unit 1 My Day中Let’s learn的I can say & do的素养表现型作业为例,该作业的背景是学生通过Pedro’s Day这一文本,学习了五个日常作息活动的词组。作业有二:其一,推进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意义,为留学生Pedro设计健康多彩的中国作息安排,实现第一次迁移输出;其二,链接生活,升华主题意义,设计自己健康多彩的新作息安排,实现第二次创造性输出。这两项作业彰显主题意义,链接学生真实生活,同时给学生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发展。

(五)创新作业分析方法

作业评价之后,需要对作业进行分析。笔者倡导的素养表现型作业,既可以进行即时性分析,也可以实施阶段性分析,作业分析步骤见图2。

分析过程按“描述表现—分析表现—制定计划”的顺序展开。描述表现即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及作品的呈现效果,可一对一即时描述表现,也可以阶段性归类描述。分析表现即分析学生的作品或表现所对应的核心素养达成度,具体可采用即时欣赏式面批+师生对标式共析、阶段归类式分析+典例导向式赏析的方法。制定计划即通过对标分析后,学生知晓差距与问题,在教师的辅助点评下,明晰改进方向,并制定下一步具体的学习计划。

[1]黎荣军.践行“五项管理”优化作业设计——小学英语多元化作业设计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1(32):57-58.

[2]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双减小学英语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趣学理念点亮英语教学课堂探微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